你好,我是家安,今天是和你一起共读的第9天,一起读书,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这周我们共读的书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上一章说到,因果关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模型,是大脑思维快捷方式,它不一定是对的,但却对我们理解世界有帮助。接下来共读第七章,看看系统1和系统2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我们先看上面这张图,你可能不假思索就能说出左边方框写着“ABC”,右边方框写着“12、13、14”。你并没有将ABC看成A、13、C,也没将12、13、14看成12、B、14。不管是ABC,还是A、13、C,它们都是对的,但我们却默认ABC中的B不是13。也没有将12、13、14中的13看成B。也就是说,系统1自行做出判断,给出一种结果。它的判断依据是字母环境里的是B,数字环境里是13。这像是下意识反应,我们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做了一次选择,也没意识到别的可能性。系统1直接给出选项,而系统2也没反对,默认了这一选项。系统1有联想记忆和搜索功能,不管系统1看到什么不靠谱的事情,都能给出合理化解释。你可能觉得这句话非常荒唐,不成立。但系统1却不自觉想到一条大鱼,嘴里衔着一块糖。想到这个画面,就觉得鱼吃糖好像也有点道理。电光火石之间,系统1自己做主,构建了一幅看上去说得通的画面,给出一种解释。如果此时系统2偷懒,没有对这句话的解释提出质疑,我们就相信“鱼吃糖”成立。刚才这个例子,一个看似荒谬的句子被视觉化,合理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系统1有联想功能,它能对看似不合理的画面给出合理化解释,系统1产生了确认偏误。它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白鱼吃糖果的“事实”,夸大了这一不可能出现的事件。如果有人问你,海啸在今后30年内袭击日本可能性有多大?你脑海里立马能想到海啸的画面,想到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想到日本大地震;继而做出未来30年日本被海啸袭击可能性极大的判断。这种判断有依据吗?没有。你脑海中的画面就是依据,记忆里日本遭受过海啸袭击就是依据。所以,你做出这个判断。这是一个确认偏误的例子。确认偏误的意思是说,我们平时观察世界,并不像科学家一样以事实为根据、根据事实产生观点。我们是像律师一样,先有观点,再用事实去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白鱼吃糖果就合理了,因为头脑里多出一个鱼吃糖的画面。人是非理性的。人做决定并不是感情对理性,而是感情对感情,系统1对系统1。我们多数情况都在感情用事。有感情不代表不正确,也不代表不理性。所谓“非理性”,就是感情的判断出错了,非理性一个重要来源之一就是确认偏误。科学家做了个实验,让学生做性格测试题,并告诉他们:做完题后会生成一份报告,看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结果拿到报告后,每个人都觉得说的特别准。可事实上,他们看到的报告完全一样,根本就不是根据做题结果生成的。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自动就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部分,而忽略不一样的地方。这就是“确认偏误”。脑科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发现,当给人们听与他们观点相反的信息时,他们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关闭了,而负责感情的区域却激活了。换句话说,他们变得只讲情,不讲理。这样的话,哪怕你证据再充分,他也不会相信你,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条道走到黑。什么是光环效应?就是我们的一种主观印象,以点概面,或者以偏概全。通俗地说,就是看到一个事物有某个优点,我们就觉得这个事物哪哪儿都好。比如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光环效应的一种体现。2001年,“9·11”事件刚过去不久,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个国防政策在当时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有趣的是,同一时期,人们对总统经济政策的支持率也从原来的47%上升到了60%。我们知道,不管什么样的经济政策,都不太可能在短短几周时间内起作用。为什么人们支持总统国防政策的同时,还会支持他的经济政策?原因就是受到光环效应影响,人们觉得,如果承认总统在国防上做得不错,但是在经济上表现不好,是很难接受的。所以维持了自己判断的一致性。这足以表明各项指标其实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们普遍认为,一方面表现好,那么整体都好;一方面表现差,那么整体都差。这其实就是受到了光环效应的影响。还有一种光环效应叫“过度的连贯性”。它说的是你看到信息的顺序会影响你的决策。我们假设你要招聘一位行政管理人员,现在这个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可以用四个词概括:聪明、执着、狡猾、无原则。这四个形容词放在一起,估计你不会录用他。但是,假设这四个词分别写在四张卡片上,你按照一个随机的顺序依次打开卡片。实验表明,如果你先看到的两个词是聪明、执着,你就会对他有好印象,以至于后来看到狡猾、无原则也只能稍微修正你的印象。你会更愿意录用这个人。反过来说,如果你先看到无原则、狡猾,后看到聪明、执着,你就会更不愿意录用他,你觉得这是一个坏人。出现这种偏差是因为系统1试图给自己讲一个连贯的故事。我们能很自然地接受“这是一个好人,尽管他也有若干缺陷”这样的故事,而无法接受“这个人既好又坏”这种说法。所以信息的出场顺序能影响判断,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无比重要。“光环效应”就是一个过度的连贯性偏差。只看到聪明和执着这两个词,系统1就对一个人做出了判断,这种“眼见为实”的理念能做什么?能帮助系统1进入它习惯的连贯性当中,而且也容易让它处在认知放松状态里。从而使我们某个陈述是真实的。这一理念能够解释一种现象,就是系统1能够做到快速思考,快速反应。系统1在没有调查研究情况下,任意拼凑出连贯情节和事实,有时是正确的,有时错的离谱。我们运用眼见为实的原则做出判断和选择,会出现很多偏见。比如过度自信,一旦确定一个观点,就不再松口。说到底,不管是眼见为实,还是过度自信,都是系统1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也叫作“框架效应”。系统1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框架,我们很容易在这个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决策。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框架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既然有窄框架,就一定有宽框架。宽框架就是运用系统2的框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更多的思维模型,抑制住自己瞬间做决策的冲动。现在看来,绝大多数判断和决策失误都与系统1省时省力有关,要想让决策更正确,必须发挥系统2慢思考的作用,努力避免系统1的默认选择,非理性判断。
《思考,快与慢》共读回看
第1天:共读构想
第2天:共读路线图
第3天:系统1和系统2
第4天:主角和配角
第5天: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
第6天:启动效应
第7天:你的直觉可能是错觉
第8天: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家安:自我探索者、长期主义者、知识创作者。以文字方式重启自己,认识自己,走进自己。和你一起,读书、发现、思考、记录、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