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博士?

生信宝典 2022-07-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毕导 Author 毕导

作者:毕导,处女座的理工男,用科学的眼光专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本文授权自公众号毕导(ID:bxt_thu)谢绝二次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高校内的二三事:


1. 学生说 |当代硕博生常犯错觉图

2.  保护导师,从我做起;爱护博导,人人有责

3.  神操作,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大学,学术论文里把孩子列为作者...

4.  康德说……尼采说……黑格尔说……我导师说……

5.  没被导师怒批过的学生不算真徒弟吧

6.  广东高校歧视指南

7.  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又是一场“北京人在纽约”?

8.  导师爱招女学生?



最近网上关于博士的话题此起彼伏,轰轰烈烈,大家对注水博士表现出了比注水猪肉还高的关注度。印象中上次博士群体有这么大的曝光度,还是博士伦广告。


很多人也在后台问我:毕导哥哥,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博士呢?博士之间有生物电流、能相互感应是真的吗?


这当然是真的!一般来说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出来一个人是不是博士,简单的交流几句就能分辨出这个人科研做的水不水。现在我就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大家。




一、聊天分辨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你说过的话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高手聊天,只需要简单交流几句就能聊出对方的真实水平。一个发了3篇Nature的巨巨和一个课后习题都要看参考答案的辣鸡,其谈吐和气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正统博士通常说话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说话中英夹杂

其实我个人并不喜欢在聊天时突然插一个英文单词,很容易给人一种平白无故装逼的印象,招人反感。但是博士在学术交流当中有时候不得不夹带英文,这并不是装逼,而是生活的日常。



科研中有的单词很难恰当翻译。比如教授课后布置了一个project,你翻成工程?计划?任务?都不准确。


Project一般指一个需要和同学组队分工看文献写报告做成果讲PPT的大作业。但如果你和同学说:“我们老师布置了一个需要和同学组队分工看文献写报告做成果讲PPT的大作业,你要不和我组队?”你是找不到人和你组队的


像这样的约定俗成的固定说法还有很多。比如博士发文章一般说发paper;讲PPT报告一般说做presentation;学术会议的口头报告叫讲oral,站墙报叫做poster;在《科学》上发了文章会说发了篇science,避免人家去CCTV找你参加《走近科学》。


能恰当运用英文的博士一看就是学术圈里的老江湖,但如果乱用英文的话就会暴露水博的属性,我举几个例子:


高级博士:下午我有group meeting

智博士afternoon我要去组里撕逼


高级博士:明天我有个assignment要due

智博士:tomorrow我有one作业要交


高级博士:给我看看你的data

智博士let me look look你的数据


高级博士:这个session结束后我们先coffee break

智博士:This分会场over了咱们喝个咖啡休息一会


高级博士:最近PNAS的IF升得挺快

智博士:Recently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影响因子go up up


总之,聊天时的英文夹杂情况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博士是否地道,大家不妨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一下。(英语写作常见错误总结和学习视频


2、互相有独特的称呼


博士之间通常拥有独特的称呼,这也是表明他们高贵身份的方式。比如材料界被引最高的男人杨培东,博士生们提到他时一般称呼Peidong Yang或者PD Yang。


这是因为理工科发paper一般不去知网,而去国外期刊,署名按英文名字和姓倒过来这种称呼方式不仅是遵循期刊的习惯,更是表达了对大佬学术地位的尊重。


像我的好朋友蔡达理,我们在谈科研时都叫他Dali Cai。这种看似浮夸吹捧的叫法,其实抒发了我们对他发paper的崇拜和鼓励。


此外,教授们的牛逼title帽子常常是博士们望梅止渴的对象,比如院士、长江、杰青、千人、优青……因此在博士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还会根据对方的学术成果来称呼对方为某院士或者某长江之类的。


比如王师兄是学术大牛,影响因子好几十,我们就会尊他一句王院士;潘同学发了几篇普通paper,我们就叫他潘长江张同学只发在一般的刊物上那就只能叫张青千…以此类推...(GeenMedical:文献查询、筛选、引用排序、相似文献、全文下载、杂志分区、影响因子、结果导出、杂志评述、直接投稿,一站服务


当然这只是博士相互之间的调侃,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就和女生们会以刘昊然的宠妃或者是王俊凯的正宫自居一样。虽然这个阶层的划分听上去好像宫斗戏...



3、有专用的缩写暗号


缩写,是饭圈文化中史诗一般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圈内人的暗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反侦察性,广泛应用于爆料明星的八卦上


说的应该是朱棣和朱允炆


但其实在博士圈,也有这样的缩写文化。


青年教师——青椒;

博士后——博后;

第一作者——一作;

细胞、自然、科学——CNS;

影响因子——IF


最近网上比较流行缩写是KKP,意为看(K)看(K)paper(P)。但博士用得很少,一般都是沙雕网友给别人的论文查重时用的,不能作为博士判断标准。(你该知道的杂志分区和影响因子及最新表格下载


4、 攀比组内条件


博士生评价一个课题组的福利好坏,主要看老板性格好不好、工资高不高以及出国开会的机会多不多。这三点也都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是真博士还是假博士。


比如在一般人眼中,push的反义词是pull,但只有真正的博士才知道,老板push的反义词是nice


你还可以问他的工资,真正博士的工资不会超过两千五。超过两千五的肯定在跟着导师搞横向项目赚大钱,这是每天憋自然基金本子的博士们所不齿的。


博士们还会攀比参加学术会议,毕竟这是难得的公费旅游机会。而会议的地点就决定了其牛逼程度。一般来说地方市<北京市<国际大都市,比如纽约国际膜分离大会听起来就比亦庄研讨会要牛逼一些。


如果参加了国际大会,博士们往往会忍不住告诉他人,以此暗示自己的学术水平是足以拉到世界级的大平台交流的。但又不能直接说出来,否则吹嘘的痕迹会略显严重。举个例子:


字面表达:香山EWM会议之后的晚饭在白家大院,那里的表演很棒

实际意思:老子被邀请去了国际膜工程会议,之后还在人均500块的地方吃了饭


总之就是去了什么学术会议不直接说,但会貌似不经意间提一下会议的周边,比如茶歇、饮品,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见识。当然特别没有见过世面的还会专门写一篇公号文来记录,毕导这个号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么诞生的。




二、行为辨别法


博士浸淫学术多年,最擅长的就是将学术和生活融为一体,行为上难免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蛛丝马迹。比如我现在即使倒一杯可乐,都会把有字的那一面捏在手心。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明显特质


1、码字快


码字是一个人学术生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博士经历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的淬炼,写过的论文报告不计其数,码字能力也被锻炼得非常强悍。


在稚嫩的本科阶段,可能还会对1000字小论文抓耳挠腮,经常出现脑中千千万,下笔全不见的窘状。


六节课才憋出了标题...


但对于博士动辄十几万字的论文来说,容不得一丝怠慢。在读博后期,一切醒着的时间都可以码字,任何姿势都是码字的最佳造型。站着可以码,坐着可以码,只要有一台电脑,哪怕是体育课,我都能在下课前写完一篇5000字。(论文图表基本规范


随时随地都可以码字


毕竟根据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打字慢的博士都会延毕。


2、PPT简洁


除了码字之外,博士们在PPT制作方面也有着自己的心得。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的PPT风格也越来越宁静致远(你和PPT高手之间,就只差一个iSlide



本科生的PPT背景花里胡哨,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硕士生时期用了统一的背景模板,但还是不够专注;只有博士生的PPT,方能完美诠释“大道至简”!


没有背景,更没有动画,将做PPT的时间挤出来做实验,这才是一个博士生的追求!


3、学术尊严高于一切


对于博士们来说,别的方面可以没有尊严,但学术尊严一定要用生命来捍卫!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博士朋友撸串喝酒,瞎聊的时候随口问了一个高分子和碳纳米管的掺杂问题。当时他没有什么答复,7天后他拿着一叠厚厚的草稿纸和文献在学校食堂找到我,神秘兮兮地对我说



这就是博士。你让他分辨迪丽热巴和古力娜扎,他会微笑坦诚地告诉你他不懂,但只要涉及到专业相关,就会拿出12分的精神对待,只要有没解决的问题就会不吃不喝没日没夜的去思考。


所以每次我室友让我还钱我都会给他出一个专业问题,现在他已经在学术圈已经混得如日中天了。


4、热衷学术型聚会


对于博士来说,聚会分为两种:尬聊型聚会学术型聚会


在普通人的联谊聚会上,博士们表现得如同一个内向的孤独患者。但一旦到了学术型聚会,他们就会放飞自我,如同花蝴蝶一样穿梭在人群中,积极与周围人讨论影响因子课题方向老板牛逼


遇上了好看的小姐姐,博士们也不会轻举妄动正面出击,而是先去看看她们的ResearchGate(注:一个发学术动态的知名科研社交网站),了解了解学术水平。


如果小姐姐的学术水平高,那太好了,以后在一起了我可以多多向她讨教;如果小姐姐的学术水平一般,那太好了,以后在一起了我可以多多提供辅导。但就事实而言,大多数的博士还是比较容易孤独终老。



三、外表辨别法


在言谈举止之外,博士的表面特征也非常明显,让人不用知网就能一眼看透。在这里就为大家提供几种识别方法,包教包会,一秒鉴博。


1、衣着上


在乍寒还暖之前,请大家认真回想一下你身边的博士生,过去的那个冬天TA换了几件大衣?但凡有数字超过3件的,我就把我英文名倒着念。以我自己的冬天为例


流水的内衣铁打的外套


可能有人就疑惑了,在夏天都不用穿外套的时候,怎么辨认呢?其实也很简单,你会发现在圆领V领鸡心领遍地开花的今天



如果这些衣服还都来自JACKJONES,那么恭喜你,他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原生态博士!


2、造型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镜,堪称是心灵的窗帘。博士生的窗帘往往都非常的朴实无华。



从这张合照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他们一般都会戴着古典长方形、没有边框、透明无色超厚镜片。所以,如果有人带着造型别致或者特别好看的眼镜,那么他很可能不是一个博士,或者学术成果相对辣鸡。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博士的知识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是隐形眼镜是他们的盲区。对于博士而言,把一个圆片片戳进眼睛里比过柱子更令人痛苦。


3、发型上


在所有的外表特征中,头发是最突出也是最好识别的。从这广为流传的图中可见一斑。



同样的,博士们也很少烫发染发。因为发式花样越多、耗费的打理时间越长,说明学术压力还不够大,学术水平有待提升。如果你染了个五颜六色的头发,在导师眼中



当博士生说去剃头,也就是字面意思的剃头。对于他们来说,花了同样的钱当然是剃的越多越会划算,不过我发现一个诡异的事实:博士们的发际线都很方……



发际线方一点就算了,重点是发质也让人很方!断的断、掉的掉,实验室水管就是这么堵起来的……


--- 论脱发的基因基础并分享一份迟来的护发秘方 (在家也可做)


系列教程



往期精品

画图三字经 生信视频 生信系列教程 

心得体会 TCGA数据库 Linux Python 

高通量分析 免费在线画图 测序历史 超级增强子

生信学习视频 PPT EXCEL 文章写作 ggplot2

海哥组学 可视化套路 基因组浏览器

色彩搭配 图形排版 互作网络

自学生信 2019影响因子 GSEA 单细胞 

后台回复“生信宝典福利第一波”或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教程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