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爱招女学生?

生信宝典 2022-07-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历史研习社 Author 小明王

|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ID:mingqinghistory)授权转载。“历史研习社”,一个靠专业与有趣打动了数十万粉丝的史学精品号。

| 作者:小明王


师生系列:

学生说 |当代硕博生常犯错觉图鉴

保护导师,从我做起;爱护博导,人人有责

博导告诉你,他只要这样的学生……

康德说……尼采说……黑格尔说……我导师说……

没被导师怒批过的学生不算真徒弟吧


最近大学校园里的性侵案层出不穷,昨天还是高高在上、光环加身的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一篇帖子就能让人名誉扫地。


在中国,最具话题性的问题永远是作风问题。


作为学术圈一名根正苗红的文科男学渣,得说道几句。层出不穷的男导师性侵女学生问题的背后,是学术圈越来越多的女学生、女弟子。至少从人数上来说,女性在学术圈的比例这二十年来突飞猛进。


如果说之前的导师主要处理的是与男学生的关系问题,当下的学术圈,几乎所有的男导师们都要花相当大精力处理女学生(女弟子)的问题。尤其是在文史哲这些文科领域,甚至涌现出不少“纯女生”的师门,一个男掌门带领若干女弟子,大有令狐冲执掌恒山派的气势。


01 女生越来越多?


记得读本科的时候,某次课间,老师跟我们聊天,她环顾了以下教室内,说:“好像现在学校里女生越来越多了。”我瞟了一眼教室,男生寥寥无几,点点头说:“是啊。”


后来我升入另一个学校读书,那是一个研究生居多的校区,平日在上课下课高峰,望着汹涌的人流,不禁生出一丝疑惑:为什么研究生中女生这么多?


炎炎夏日,虽然早已放假,但一走进图书馆自习室,还是一座难求,因为几个月后就是新一轮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了,暑假是考研党的关键期,而这些自习的同学中,明显又是女生占了大多数。难道考研的女生比男生多?


根据2018年年初“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2007年到2016年,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研究生招生人数从2007年的36.1万迅速增长到2016年的59万,增长比例达到63.6%。与此同时,女生的录取比例不断提高,在2007年的时候这个比例还是48%,到2016年增长到55%,提升近7个百分点,具体情况如下图。


十年的时间,在读研究生中女生已经占据压倒性优势了。


▲ 图片来源:http://www.eol.cn/html/ky/2018report/page1.shtml#1.1.4


这意味着什么呢?最近在网上热炒的《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物理学家合影》,里面聚集了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洛伦兹、波恩、波尔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但只有居里夫人一人是女性,这放在今天是不可能的。



02  导师爱招女生?


望着上面的数据,作为一个逐步成为弱势群体的“学术男”,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女生越来越多?


首先想到的解释是:导师容易偏爱女生。


因为一般来说,女生的适应能力要更胜一筹,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女生在与导师沟通等方面的天赋远比男生要好,这可能与性格特点有关。俗话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而父子之间存在永无休止的战争。从做人做事方面,女生天然比男生有优势,女生大多细心、敏锐,沟通表达能力自不必说,得到男导师青睐是很合情也很合理的。


那么,这和学科专业有没有关系呢?


心理学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在2014年曾刊登过一篇名为Women in Academic Science A Changing Landscape的文章,作者是两位美国学者,他们发现,虽然幼年期人们在空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上就存在性别差异,但这不能决定男女在学科选择上的差异。幼年时期,数学相关能力的性别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


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男性和女性对科学领域的态度差异逐渐形成,这种态度的差异更多的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这更可能是导致女性较少选择GEEMP领域(对数学能力要求高)作为大学专业的原因。


到了本科阶段,女性占据了LPS领域(对数学能力要求不高)的大半江山,而在GEEMP领域的比例则不足40%。他们还注意到,在LPS领域的本科生中,男性比女性更可能继续深造,但让人意外的是,GEEMP领域的本科女性比LPS本科女性更可能继续深造。


人们一般认为,女生更适合习惯上称为文科的专业,这些专业中比例更高,而“男生比例应该高于女生”的理工类专业,招生数量是远远大于文科类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研究生招生中女生比例依然超过男生。


做完这些我又困惑了。


03  学历越高女生越有优势


记得某次哥们儿考事业编,面试被刷了,向我大吐苦水:我是进复试的最后一名,前面的全是女生,现在这考试制度太偏爱女生了。


我自己也见过雷同的情况,有一年所在的单位招聘科研秘书,经过第一轮筛选有32人合格,男女比例1:3;第二轮筛选——笔试过后,变成1:7;最后面试,评委打分,前七名全是女生,而且分数远高于第八名的男生。


假定女生在考试中确实有优势,那么这种优势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呢?在经历数日努力,查阅、统计了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17》等多种资料后,我发现一个现象:义务教育阶段“阳盛阴衰”,但男女比例随着学历提高而减小,从本科开始就变成“阴盛阳衰”了,这个变化应该是以高考为分界线的。可以说,女生的优势随着教育程度提高不断扩大,逐渐在教育中领先。


04 教育模式对女生有利?


看来我的困惑可以解开了,真正“偏爱”女生的,其实是现行教育模式。


当今的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要坐在课桌前专心听讲,一天七八节课,一节课四五十分钟,而男生天性好动、精力充沛,女生则大多比较沉稳、细致,男女生同样坐在课桌前,女生集中精力的时间往往比男生长,听课的专心程度也更高。所以从全体男生和女生的角度来讲,更适应应试教育的是女生。


回到主题上,有一种解释说,在考研阶段,毕竟推免生仅占少数,大部分人要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才能叩开新世界的大门。有专家指出,“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政治科目主要靠记忆性思维,女生在这方面更有优势,男生则比较擅长逻辑性推理。”而准备考研的过程中,男生遇到的就业压力往往更大些,加上受不了这种枯燥乏味的备考生活,中途退出的概率也就更大。


写到这里问题似乎很清楚了,但我突然又想到:这套教育制度已经推行了几十年,为什么对女生的“偏爱”直到近几年才显现呢?


是不是可以解释为,社会真的进步了?


05 女生受偏爱还是被歧视?


所谓的“社会进步”是什么呢?计划生育。


▲  图片来源:https://weibo.com/1711243680/GhSAdzey8?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532491518406


咱们国家在1982年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并且写入宪法,但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在某些地区强制推行了。按照这个表格的数据,1987年至1997年高校女生比例一直在33%-35%左右徘徊,然而随后这个比例就开始明显上升,2000年突破了40%,而这个时间段,恰好是第一批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时段。


其实,“重男轻女”的观念从来没有消失,只是原先给男生的资源,有一部分被计划生育政策强行分配给女生了。


同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在今天的中国,一个男人可以在不需要过多倚赖个人教育程度的情况下,在职场受惠,有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而女性显然没有这种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委身高校、提高学历成为适合她们的道路。所以,在本科生中女生比例超过男生之后,研究生女生比例超过男生也是很合情也很合理的。


原来,貌似“青睐”的表面下,隐藏着深深的性别歧视。


为什么说“深深的”?因为高校从来不是一方净土。最有说服力的当然是老师性骚扰女学生事件,随意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查到相关报道,有人统计,近五年间被媒体跟进、验证有“实锤”的共12起,其中7起已经达到性侵程度。


受害人中,研究生占了多数;被举报人的身份则有:博导、学院教授、学院副教授、学生处处长、长江学者、学院副院长。性骚扰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时空,相似性却很一致。被举报人胁迫被害人的理由,往往是指导学业、成果发表、学业前途(学分、毕业证、学位证)。


讽刺的是,没听说过一所高校有专门处理性骚扰的部门,处理这类事件的速度堪比报账;但很多高校处理性骚扰事件“不良影响”的速度却很快,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专门的处理部门和流程,这已经不仅仅是性别歧视的问题了,在此不便谈它。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制度约束的道德是靠不住的。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是什么?就是俗称的“导师负责制”,它的初衷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人则强调尊师重道,学生对老师天然存在莫名的崇拜和信任,或者叫迷信和盲从,也没有任何专门法规和监督方式来制约“导师负责制”,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它的初衷在实际运作中变质,从一种单纯的学业指导制度变为人身依附制度,为各种“性侵害”事件大开方便之门。


道路阻且长,平等安可知?


参考文献:

1.Ceci, Stephen J., et al. "Women in Academic Science A Changing Landscap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5.3 (2014): 75-141.

2.中国教育在线:《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http://www.eol.cn/html/ky/2018report/page1.shtml#1.1.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1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5.梧桐果:《中国校园招聘蓝皮书·2018秋招》,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

6.广州性别中心:《中国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2017年。



文献精读



往期精品

画图三字经 生信视频 生信系列教程 

心得体会 TCGA数据库 Linux Python 

高通量分析 免费在线画图 测序历史 超级增强子

生信学习视频 PPT EXCEL 文章写作 ggplot2

海哥组学 可视化套路 基因组浏览器

色彩搭配 图形排版 互作网络

自学生信 2019影响因子 GSEA 单细胞 

后台回复“生信宝典福利第一波获取教程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