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从连长到元帅

四野子弟 2020-09-13

林彪,湖北黄冈人,1907年生,林彪19岁时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段德昌、胡琏、张灵甫等人成了同学。
1927年,20岁的林彪时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5师73团2营7连连长,跟着长官叶挺、周士第参加了南昌起义。南下广东的路上林彪有当过逃兵的传说,但还是在赣南整编后跟上了朱德。当时那支800人的队伍中走着年轻的林彪、粟裕,20年后,就是这两个人消灭了蒋介石赖以支撑政权的精锐主力兵团。
湘南暴动、井冈山会师、转战赣南,铁流征程的路上都有林彪的足迹。因为能打仗,林彪很快被朱德提拔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又被主席慧眼识中,成为其人生的重大机遇。林彪打仗有办法,指挥果敢,在上井冈山时已升为营长。红4军成立时,林彪就成为了由南昌起义部队改编的红28团1营营长。不久红4军经历了“八月失败”,军参谋长兼红28团团长王尔琢牺牲,军长朱德不得不暂时兼任了团长。年底部队整编时,林彪便在朱德提议下继任为早期朱毛红军的主力团红28团团长。在这期间,主席经常找林彪谈话,耳濡目染间,灌输给了林彪许多革命道理和革命策略。在主席的大力提携下,年轻的林彪很快成长起来。因此,后来到陕北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发现,主席和林彪之间,有着那种类似于师生的关系。
林彪性格孤僻,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钻研军事战术,因此玩出了一着鲜。他的指挥风格是算度深,既谨慎持重又灵巧机敏,不愿行险,善打伏击战和追歼战。林彪当低级军官时就很讲究战术,在北伐后期和红军初期的一些连、排级战斗中表现出色,令人刮目相看,因而升得很快。在赣南、闽西的千里转战中,他军功累累,从红28团长升为红1纵队司令,再升为红4军军长。在红一军团先后下辖的7个军中,最能打的是红4军、红3军、红12军,当时林彪和红3军军长黄公略、红12军军长伍中豪被并称为朱毛麾下的“三骁将”。由于黄公略和伍中豪都早早牺牲,林彪便成为了红一军团最引人注目的军级主官。1932年初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朱德专任中革军委主席和红一方面军司令员,林彪便接替朱德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红一军团是朱毛的嫡系,红一方面军的头等主力,在中央红军中战绩最佳,战果最大,连红三军团老总彭德怀那样心高气傲的人,也由衷地称红一军团为“大哥”。
在红军时期,林彪经常指挥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配合作战。林彪巧,彭德怀猛,二人的不同指挥风格搭配得相当协调。林彪担任前敌指挥时打得最漂亮的是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的黄陂和草台岗之役,干掉的是战斗力较强的国民党中央军陈诚部。林彪根据方面军总部的指示,在此战中准确料中了敌军的行动,及时统一所属各部发起攻击,并连续作战,开创了红一方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在长征中红一军团是开路先锋,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强渡乌江,抢安顺场,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腊子口,一路攻城拔塞,万里征烟。身为军团长的林彪,在艰难困苦中指挥若定,挽狂澜于即倒,奠定了其元帅级红军高级指挥员的铁打资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席又将自己的起家部队红一方面军改编的八路军第115师师长之职付与林彪。而林彪也并没有辜负主席的期望,出马就是一个平型关大捷,一时震动天下。此战中林彪再一次显出了算度精密的特长,对于师、旅、团的指挥位置,部队的展开、预备队摆放,乃至机枪阵地的设置、作战节奏的控制等细节,他都一一过问,力求无虞。对于老爷庙制高点的争夺,林彪给686团团长李天佑下了死命令,由副团长杨勇亲自带部队上去与日军肉搏,最后终于夺下该高地,保证了战斗的最后胜利。可惜的是,1938年初,林彪被晋军哨兵误伤,不得不早早离开了抗日战场。据说主席当时心痛得掉出了眼泪,亲自安排将林彪送到苏联治伤。1942年林彪伤愈回国,主席一改往日不迎接别人的惯例亲自去接林彪,并请林彪吃了饭。这一幕被当时还很年轻的师哲写进了回忆录里。
解放战争初期,多年脱离军队的林彪被中央派到东北指挥作战,开辟新区。当时跟去的七大政治局委员就有彭真、张闻天、高岗、陈云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而只是个中央委员的林彪却被主席特命一元化力压群雄,负东北大区总的领导责任,其中可见主席对他的信任。林彪也不负重望,恢复了良将本色,越战越强,将出关的10万部队带成了百万大军,并席卷东北,解放平津,横扫中南,终于定鼎天下,成为了立有汗马功劳的一方诸侯。
朝鲜战争爆发后,主席本欲由熟悉四野部队及寒带作战的林彪挂帅援朝。但一来林彪本人不赞成出兵与美军作战,二来身体也确是不好,令主席颇为犹疑。决心不强的统帅历来为兵家大忌,加上另一挂帅人选彭德怀坚决主张出兵援朝。从全局考虑,主席将开国第一战的重任付与了彭德怀。三年饮马朝鲜,志愿军付出重大伤亡后总算惨胜,给新中国争得了巨大的国际荣誉。彭德怀战功卓著,回国后执掌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势所必然。而林彪则一直养病蛰伏,用主席的话说就是“给他发了转业费”。1955年9月,年仅48岁的林彪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第三位,尽享功荣。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期间,林彪曾应李德的指示精神写过一篇文章叫《短促突击论》,发表于1934年7月的《革命与战争》第六期上。本来林彪写此文是为了维护他和当时落魄的主席的战术观点,对此李德也是清楚的。然而等到几十年后林彪在蒙古大漠折戟沉沙,这篇文章又被翻了出来,却是当作林彪向“宗派主义者”做“政治表态”的新发现来加以批判。历史就是这样被现实政治玩弄于股掌之中。这里需要注意的,除了前述的那篇文章,林彪的其他军事著述往往被后人所忽略。实际上,林彪的笔头子很勤,不光是九一三后聂荣臻揭发的他总是在小本子上记账,其军事文章也是有一串的,后来都被收入了《林彪军事文选》。下面列举一下其部分文章:

《红一军团龙岩、漳州两役战斗经过报告》(1932年4月30日)

《有关集中兵力的建议》(1932年6月11日)

《同时攻击大余、南雄两城的建议》(1932年7月5日)

《江西南丰战役后第一军团作战计划》(1933年 2月15日)

《大龙坪附近战斗详报》(1933年2月27日——3月1日)

《报告左翼队攻击草台岗之敌的作战部署》(1933年3月20日)

《建议用运动战消灭敌人》(1934年2月10日22时)

《关于作战问题向军委的建议》(1934年2月14日22时)

《凤翔峰战斗经过及经验教训》(1934年2月16日16时)

《关于五次反“围剿”之战术问题》(1934年4月3日)

《关于作战指挥问题向军委的建议》(1934年5月4日)

《短促突击论》(1934年7月)

《有关在温坊消灭由朋口前来的敌人的部署》(1934年9月3日)

《同杨成武谈怎样当师长》(1936年12月)

……
《同杨成武谈怎样当师长》的文章非常重要,充分体现了林彪总结十年革命战争经验就如何成为一名合格师级军事指挥员的心得体会。这篇文章言简意赅,论述精辟,文风朴实无华,都是实打实的经验体会,堪称是管理学的经典教材。该文由杨成武当时的笔记整理,建国后以《林彪同志生平——林彪军团长怎样教我当师长》之名发表。
“1936年12月,我(杨成武,时任红一军团红1师政委)在红大学习以后回到前方工作的时候,林军团长告诉我,中央、军委决定我由师政治委员改做师长的工作。当时,我向林军团长说,我当不好师长。在我要求下,林军团长专门同我讲了一次怎样当师长的问题,他讲得很深刻、很精辟。几十年来,林军团长的这次指示始终鲜明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运用它来鞭策自己、检查自己,成为我学习奋斗的准则。”


林彪教杨成武怎样当师长的时候只有29岁,而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老练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了。自古英雄出少年,林彪21岁当团长,22岁当纵队长(相当于团),23岁当军长,25岁当军团长,其本人就是一个鲜明的励志典型。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林彪勤于思考总结,他当时的军政水平已超过了国内众多四、五十岁的军中大佬,其思想中的闪光部分至今仍值得后来人仔细揣摩学习。
解放战争是林彪人生的辉煌时期,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已臻于炉火纯青。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林彪指挥南北满部队南拉北打,一点点磨去了东北国军的锐气,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显示了出色的大局观。在塔山阻击战最紧张的时刻,林彪按住总预备队不动,并斥令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这都是林彪关键时候意志强、下手狠的典型例子。三大战役他打了两个,挥师入关,直下中南,打光白崇禧,攻取海南岛。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中,新1军、新6军和钢7军都是被林彪大军消灭的。特别是在辽西追歼廖耀湘兵团时,林彪索性以乱对乱,指挥各军不顾建制,猛打猛冲,最大限度抓住了战机,实在令人击节赞叹。
林彪素来少言寡语,惜字如金,然而到了战术问题上,他就变成了一个“婆婆嘴”。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反复就战术原则问题向部队进行灌输,不断总结,大讲特讲,不厌其烦。由此,才创造出了著名的“六大战术原则”。林彪的特点是善于将艰深的理论通过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很会发明新名词,让人印象深刻,即使是没什么文化的众多农村兵也能很容易地记住领会。这样一来,东北野战军的战术素养在各大野战军中便夺得了头牌。“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组一队”、“四快一慢”,不但在国内所向披靡,后来到了朝鲜战场连强大对手美军对之都印象深刻。正因为林彪具有如此令人信服的武功,当年四野部队的指战员们都知道,“跟着林总打胜仗”,“跟着林总就是胜利”。
当然林彪也有不足之处,如有时考虑过细,谨慎有余,胆气反而显得不足,打仗偏于取巧,算不到九成的仗不打,这与粟裕算到六、七成就敢大兵团开干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三战四平的教训,使林彪在辽沈打长春时决心不够,打锦州时又犹豫不决,后来成为了一段公案。不过反过来看,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林彪在作战指挥上的独到功夫。手下将士因而最大限度减少了伤亡,有这样的首长是幸福的。
林彪的战功在我军内除彭德怀外无人可与之比肩,因此建国后和高岗第二批晋身军委副主席行列,并位列十大元帅探花席,确为实至名归。由于战伤导致的神经疾患,林彪长期养病,对军队事务干预较少,即使1959年后当上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第一副主席兼国防部长,也把主要工作交由第二副主席贺龙和总参谋长罗瑞卿等人去做。不过,林彪在把主要精力转向政治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军事上的思考,也在不同时期提出过建议和作出过指示。


如1960年中国和缅甸发起了联合勘界警卫作战,力求彻底打击盘踞在缅甸境内金三角一带的国民党残军,为中缅联合勘界提供保障。这时林彪就对出境作战部队特别给予了指示:“断退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
1960年后中国大陆面临美军和台湾蒋介石军队的联合进犯,林彪便提出了“北顶南放”的战略作战方针:即北边以长江为界,对从鸭绿江到象山湾沿海一线的来犯之敌要顶住,要死守,寸土不让。对南方来犯之敌,可以考虑放进来打,因为南方来犯之敌是从海上来,敌人没有后方,放进来切断退路,围而歼之。但主席并不同意这一方针。
1969年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林彪下令一定要把珍宝岛西侧江汊上被地雷炸瘫的苏军T-62坦克抢过来,作为苏修侵犯中国领土的罪证。
面对1960年代中期后中国北方面临的苏联军事威胁,林彪根据主席的战略思想,作出了在华北、苏北和西北平原地区实施“人造山”防御工程的指示。
1969年9月,为应对苏联军事威胁,经林彪提议并由主席批准,急调驻守无锡的南京军区陆军第27军北移张家口地区,转隶北京军区,加强张家口地区的防御。同时林彪让总参绘制了一张长约7米、宽约3米的“三北”地区防御态势示意图,以备随时研究。这一时期,已经多年不骑马,身体极差的林彪甚至还练起了骑马。
1969年国庆20周年前夕,林彪召见空军、总参和北京卫戍区的有关领导,指示为防止国庆期间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要立即采取措施:第一,北京附近几个机场的飞机,除留下作战值班的以外,其余的一律要在今天夜间转移到外地的机场。第二,要在机场的跑道上设路障,以防止敌空军实行机降。第三,留在机场的值班人员,要全部配发武器,准备打敌人的伞兵……并要求他们研究苏方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有多大。林彪还针对空军战机摆放过密的问题,批评了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缺乏敌情观念。
1969年10月18日,为防备苏联以派代表团到中国谈判为借口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林彪口授六条指示,命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这就是当时震动全国的“林副主席紧急指示(第一个号令)”等。
林彪的上述思想和指示有正确,也有错误,可以结合历史环境进行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这位第三元帅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不代表本号观点。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分享自己或前辈的记忆或人生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翻翻老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