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龙和“地头蛇”双剑合璧:试论粤桂边纵队对华南解放的贡献

陈充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海南岛战役,是第四野战军南下最后一战,也是最及时的一战。今年适逢海南岛解放70周年,“四野子弟”特推出系列文章,供回顾纪念本文由作者供稿(作者:陈充,原标题:试论粤桂边纵队对华南解放的贡献)摘要假如国民党第21兵团逃到海南岛,势必会增强国民党军在海南岛的防御力量,给解放军登岛作战造成更大困难,给琼崖纵队造成更大压若有感触,欢迎留言分享;若有故事,欢迎邮件投稿。记录在,记忆就在;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分享信息,分享观点,只为了一起缅怀先人,铭记历史,启发思维。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抗日战争时期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为基础,在解放战争中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上发展起来的。衡宝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野战军相继发动了广东战役、粤桂边战役和渡海战役,解放了华南地区。在这三大战役中,粤桂边纵队积极配合野战军行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解放华南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在广东战役的阳江围歼战中,粤桂边纵队策动了国民党62军直属部队起义和广东保9团起义,延滞了国民党21兵团的逃跑,为野战军第四兵团歼灭它们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曾布置陈信材,通过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成员叶春、苏翰彦,对国民党第62军军长张光琼进行策反工作。
1949年9月,叶剑英在江西赣州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军事会议时,明确要求粤桂边区党委加紧策动驻湛第62军部队及广东保安第3师第9团起义。粤桂边区党委根据华南分局的指示,立即派出党代表温焯华和军事代表陈一林到西营郊区,与邱德明等人商定起义的行动计划。
10月15日,邱德明在粤桂边纵队接应下,在西营率警卫营起义。该军直属部队辎重团的三个连及炮兵营、步兵营、运输营各一个连和工兵连、军部连、弹药队等部,经过邱德明的策反也参加了起义。起义部队击毙第62军副军长张一中等人,并摧毁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直属工兵独立第4团、第50军留守处等20多个据点,占领了西营。后在粤桂边纵队第6支队和第1支队第1团、第2支队第5团接应下,邱德明等起义部队及家属900余人突围撤出市区,17日转移到遂溪中区根据地。
在第62军直属部队起义的同时,粤桂边区党委和粤桂边纵队也策动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3师师长兼第9团团长陈赓桃率部在梅茂县博铺起义。
1949年四五月间保9团从广州调驻梅茂县后,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粤桂边区党委及高雷地委先后派出共产党员,对陈赓桃及其部分下属开展策反工作,电白、茂名两县党组织还选派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游击小组成员及进步青年近100人到该团炮兵连当兵,在该连成立了团支部。7月后,中共高州地委副书记林其材、陈兆荣和常委车振伦先后多次约见陈赓桃,争取其早日起义,并选派10余人进入保9团加强策反工作。
10月15日,陈赓桃率保9团2个营、3个直属连、1个通讯排及其胞弟陈赓彬的保安第2师1个营共1000多人宣布起义。接着,起义部队配合粤桂边纵队第5支队围攻信宜县城,促使守军及原国民党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甘清池率属下200多人起义。随后,陈赓桃起义部队被改编为粤桂边纵队第5支队暂编第2团。
陈赓桃部队的起义,使得粤桂边纵队控制了广湛公路的吴川、梅菉段。
粤桂边区地委及粤桂边纵队两次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打乱了国民党第21兵团逃往海南岛的部署。
当21兵团等残部,获悉广湛公路被粤桂边纵队控制,第62军部队起义,并占领西营的消息后,不敢继续西逃,在阳江、阳春迟疑停顿数天,窥测形势变化,为南下野战军第4兵团追歼赢得时间,于10月24至26日将其全部歼灭在阳江的平岗、白沙地区。
假如国民党第21兵团逃到海南岛,势必会增强国民党军在海南岛的防御力量,给解放军登岛作战造成更大困难,给琼崖纵队造成更大压力。
还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4月粤桂边人民解放军东征支队挺进粤中,与粤中人民武装汇合,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的主力团队之一,也配合了野战军二野四兵团围歼国民党军二十一兵团,为围歼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粤桂边纵队是配合南下野战军进行粤桂边战役的主要部队,为粤桂边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1、扫除国民党乡保势力,解放广大乡村。
1949年5月7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作出《对大军渡江后华南工作的布置》,要求华南各地党组织在大军到达前“必须将农村完全解放,控制在我手内,以便到时大军可集结力量解决城市工作及追歼残敌”。[①]据此,粤桂边区党委和粤桂边人民解放军决定进一步发展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游击根据地,以利迎接南下大军解放全边区。
按照边区党委的部署,各地区先后发动春夏攻势,拔除国民党一批乡、保反动据点,开辟了新区。粤桂南地区在春季攻势中,粤桂边人民解放军新3、新4团共拔除据点40余座,消灭国民党武装1000多人,廉江除县城、安铺、塘蓬、石岭等几个国民党据点外,其余乡镇和广大农村已为共产党所控制,游击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在雷州地区的攻势中,粤桂边人民解放军遂南独立营先后拔除土塘、公益、乐民、江洪等国民党乡公所据点;遂北独立营先后攻克保安、迈龙、城里等国民党乡公所据点,并里应外合解除国民党遂城镇公所武装,雷州半岛三县已解放了37个圩镇,农村游击根据地(解放区)已联成一片。
为迎接野战军南下作战和堵截敌军经雷州半岛逃往海南岛,粤桂边区党委和粤桂边纵队司令部作出迅速解放雷州半岛三县和肃清廉江、吴川等地残敌的作战部署。
10月中旬,由粤桂边纵队第4支队司令员符志行任雷州前线指挥,统率第2支队和第6支队18团,从10月22日至12月5日,连续攻克雷州三县的沈塘、城月、太平、南兴、及海康、徐闻县城等孤立据点。遂溪县长黄兆昌率部投降,海康县长陈桐投诚,除湛江市外,雷州全境解放。
粤桂边纵队司令部曾向四野前线指挥部报告:“职部本日占领广东大陆最南端的徐闻”[②]。
10月22日,边纵第1、第6支队各部围攻廉江石岭圩,守敌200多人投降,31日解放廉江城。29 日,二野13军解放电白和梅茂县城,5支队14团解放茂名县城;30日,解放化县县城。11月2日,边纵第1、第2、第7支队各一部与二野13军38师在化州城会师,边纵领导率第一、七支队各一部攻克吴川县政府所在地龙头圩,县长郑为楫率部投降。4日,纵队领导机关在廉江与二野先头部队会师。
同时,粤桂边纵队第1支队各部在廉江展开行动,解放了除安铺、石岭、塘蓬和廉城四个据点以外的广大农村;在化廉边地区对地方反动势力开展军事、政治攻势,瓦解了一批国民党乡保武装,先后攻克国民党南安乡公所、岭尾乡公所驻良村小学据点、旺岭八角楼碉堡、安东圩警察分所、南岐乡公所、杨梅乡公所等,使茂、化、吴、梅边的广大农村获得了解放。在吴川,第1支队收缴了国民党南三区队、盐警队的武器,组建起吴川县人民武装大队。该大队与粤桂边纵队第6支队第17团先后拔除了大垌、樟山、高岭、茅山等国民党据点,迫使国民党吴川县长郑为楫弃城逃往龙头圩。
粤桂边区内的几个大根据地虽然获得解放,但根据地还为国民党军队所分割,1949年6月边区党委和边纵司令部决定组织力量打通雷州半岛与六万山、十万山联系的走廊,把根据地连成一片,以堵截敌军经粤桂边南逃海南岛。为此,部署边纵主力第6支队挺进钦廉四属;十万山区的第3支队在巩固和扩大钦防根据地的基础上挥师东进;六万山的第4支队在合灵边发动攻势,策应第6支队和第3支队。
粤桂边纵队经过3个月军事行动,终于打通了粤桂边区走廊,实现了十万山与六万山联成一片的战略目标。战斗中共拔除17个国民党据点,歼灭国民党军1000余人,解放10多个圩镇。
扫除国民党乡保势力和解放广大农村,为建立粤桂边根据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南下野战军展开粤桂边围歼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2、坚决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按第四野战军前委及中共华南分局制定的作战计划和战斗安排,积极配合野战军作战。
1949年11月初,南下野战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相继取得了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的重大胜利后,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战略决策,围歼灭退入广西的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集团。野战军以第4兵团第13兵团为西路,沿黔桂边境迂回前进,阻止国民党军逃往云贵;以第15兵团一部和第4兵团其余部队为南路,进入粤桂边境,阻击国民党军经雷州半岛逃往海南;以第12兵团为中路,负责追击、牵制国民党军。
其时,粤桂边区党委、粤桂边纵队司令部发出动员令,号召全边区军民从军事、政治、后勤等方面全力支援野战军作战。随后,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梁广率主力第6、第7支队6个团、1个独立营和警卫部队共5000多人,从雷州半岛根据地向东推进,迎接野战军,协同作战;并命令第1、第2支队集结于廉(江)遂(溪)边,配合野战军行动;第3、第4支队在邕(南宁)钦(县)、合(浦)钦(县)公路沿线,配合野战军狙击溃逃之敌;第5支队在茂名、信宜和广西边境配合野战军相机歼敌;第8支队向柳州方向发展,配合沿湘桂铁路南进的野战军作战,同时要与南宁方面的友军取得联系,协同解放南宁。
11月下旬,白崇禧以其第3、第11兵团为先头,第1、第10兵团为后继,由桂中向粤桂边推进,发动所谓“南线攻势”,妄图经雷州半岛逃往海南岛。余汉谋令其驻湛江的第62军北上接应。然而国民党军的南线攻势却遭到粤桂边纵队的打击。26日,国民党第3兵团第126军韦介师窜到廉江城南的七里岭,被粤桂边纵队第1支队和廉江地方武装阻击,畏缩不前。进至化县北部宝圩的国民党第3兵团第7军,被粤桂边纵队第1、第6支队各一部和化北独立营阻击;翌日,改向野战军二野4兵团第14、第15军阵地继续发起猛攻,又被解放军击溃。国民党第7军、第48军和第126军急向西溃退。11月29日,国民党第13兵团司令沈发藻纠集曹英的“粤桂边挺进纵队”,从博白进犯廉江,曾一度占领已经解放的廉江县城。敌在推进中被二野4兵团第13军阻击并分段包围于廉江西南地区,最后全歼敌第321师和“粤桂边挺进纵队”,俘敌“粤桂边剿匪总指挥部”中将司令官喻英奇和“粤桂边挺进纵队”司令曹英以下6000余人。粤桂边纵队副司令员唐才猷率第1、第6、第7支队和地方武装在廉湛公路阻击南逃和从湛江北援之敌,6支队俘321师长陈植以下700余人。1支队在廉博边境歼敌一个师残部600多人。
在粤桂边纵队配合下,南下野战军在博白歼灭白崇禧集团第3兵团主力大部,活捉“华中军政长官公署”中将副司令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张淦,国民党军的“南线攻势”很快被粉碎。
12月2日起,粤桂边围歼战役第二阶段开始,逃往海南岛的白崇禧,又乘军舰返回钦县龙门港指挥退却,令其“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直属队由南宁向南,第3、第11兵团残部由玉林、博白向钦县逃跑,第1、第10兵团在钦县东北地区作掩护,企图改由龙门港逃往海南岛。为堵歼逃敌,粤桂边纵队命令第3支队在邕钦和合钦公路地段进行阻击。第4、第8支队一部在合灵和桂中南地区主动配合野战军打击敌人。粤桂边纵队派第7支队配属二野13军作向导,配合二野13军和四野第40、第45五军各一部在小董至大寺一线歼敌1.3万余人。6日午夜,南下野战军在钦县歼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所属部队1.2万余人,解放钦县城。接着,钦县和防城的地方武装在沿海阻击企图登船外逃之敌,配合37师歼灭企图从龙门港逃跑的白崇禧残部2000余人。12月3至4日,边纵第4支队配合大军解放了合浦、北海和灵山县城。
至此,合灵地区全部解放。12月4日,第四支队配合四野40军,全歼国民党第11兵团第125军于灵山、横县边百合、小炉地区,敌军长陈开荣投诚。边纵第3支队配合南下大军堵击企图逃越的敌黄杰兵团残部,俘敌71军副军长焦新民,解放了上思、思乐、明江、宁明、崇善等县城,扶南、绥渌、同正等县。
粤桂边战役第二阶段包括钦县、小董及桂中南、桂东南各地的战斗,共歼敌3万余人。
粤桂边战役,从11月25日开始,到12月19日结束,历时25天,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残部,除2万余人逃往海南岛和越南外,其余10余万人全部被歼灭,其中粤桂边纵队歼敌2.4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中南方游击纵队歼敌最多的部队之一。
3、积极组织群众支前。
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于1949年四五月间相续发出关于“成立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建立县、区、乡政权(不要边县)以便接收[③]”的指示,粤桂边区党委即筹备在280多万人口的粤桂边解放区,召开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人民政权。6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粤桂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该批示中央已发给华南分局,而分局未转发粤桂边区党委,因而边区人民代表大会未召开,临时行政委员会也未成立。8月30日,梁广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南分局,建议在两广解放前的过渡时期暂由粤桂边纵队政治部代管边区的政权领导工作[④]。
粤桂边纵队政治部实际上负责边区的政权工作。在雷州和粤桂南区成立了行政督导处,遂溪、廉江、徐闻、化县、吴川、海康、信宜、茂名、梅茂、防城、上思、思乐、明江、宁明、崇善、钦县、合浦、灵山、横县等县先后成立了县人民政府,并在解放区大部分区、乡成立人民政府。在人民解放军进行的粤桂边战役中,粤桂边纵队政治部组织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全力支援前线。
1949年9月11日至19日,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赣州召开的扩大会议上,研究和讨论了军事行动及支前工作等问题。25日,华南分局发出《关于支前工作致粤桂边区党委电》,指出:“我南下大军十月进军广东,十一月将西向进军广西。凡经过地区,需由当地党、政、军、民机关,预向人民筹借足够粮草,集中供应军需”。“为完成此项紧急支前工作,必须组织全区支前司令部,领导县、区支前司令部及乡村支前指挥所,建立垂直系统,均由各级党、政、军首长亲任司令员、政委、参谋长,统一指挥派出筹粮,务希设立粮站。组织民工队、运输队等紧急工作”[⑤]。
根据中共华南分局指示,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发出《关于迎接、配合大军,支援前线,解放边区的指示》和粤桂边纵队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支援前线的布告》,对粤桂边区支前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粤桂边区下属地区、县、区迅速行动起来,建立起各级支前司令部,开展各项支前工作,做到解放军进军到那,支前工作跟到那。
在野战军进入粤桂边区作战时,纵队司令部还把硇洲岛和东海岛牛牯湾税站截获国民党残部撤往海南岛的4船军火、物资和62军起义部队搬出来的武器、物资交给大军作战使用。各地支前司令部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准备打仗时网捉散兵,肃清特务匪徒,维持秩序;整理各种机构和人员,以适应战时的需要,随时集中或分散带领群众支援前线作战。
各县还组织起一批担架队、救护队,设立服务站、财粮站、慰劳站,帮助部队架桥修路、构筑工事、战地救护、料理伤病员、缝洗衣物、充当向导、收集情报等。广大妇女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加入“妇女会”、“姐妹会”、“同心会”等组织,参加通讯联络、粮食运输、战地救护、文艺宣传等活动。许多妇女还常常为子弟兵缝制衣服、被服,站岗放哨,传送情报,护理伤病员,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送食物上战场。
在解放军粮食供给紧张之际,人民群众提出“穷人军队穷人养”的口号,节衣缩食捐款捐粮给部队,廉江龙湾、青平、沙铲、博教等地群众献出稻谷、红薯干数千担;长山、那贺等地群众向部队赠送一批绣有“战斗英雄”字样的衣服、生活用品及生猪、鸡鸭等。电白县在短期内征集大米12.5万斤,稻谷13.3万斤,柴草140万斤,马料15万斤,以及随军医院所需的床板、炊具等器物一大批,送交部队。同时,动员民间船只16艘,汽车56辆,牛车450辆,民工2200余名参加军需运输工作;另安排近百名民工在广湛公路沿线(电白段)修护路面和桥梁,以保证军事运输的畅通[⑥]。广西博白、陆川,北流3县就为野战大军筹集粮食上百万斤,肉猪500多头,鸡鸭4000多只,鲜鱼3000多斤,蛋品1000多斤,豆类5000多斤。参加支前的民工达3000多人[⑦]。
地方党组织和广大军民对粤桂边战役的大力支持,深深感动了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郭天民、政治部副主任胡荣贵于12月10日联名发函致谢:“粤中、粤桂边军民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全力支援前线,自动缴献粮草,抢修桥梁,许多地方县长亲率担架队到前线抢运伤员,沿途广大人民及党政部队同志,皆以忘我精神日夜在伤员运转站服务,使伤病员及时得到治疗与热情照顾,隆情厚意,深为感动。粤桂边纵更主动配合战斗,充满手足情谊,大大减少了我们作战的困难,有力的保证了前线的胜利,特代表全军向你们及全区人民致以谢意!”[⑧]
4、协助野战军解放南宁、湛江两城市。
为了做好接收城市的准备工作,粤桂边区党委与粤桂边纵队政治部于1949年10月成立了接管城市工作研究委员会,并编印《怎样接管城市》小册子发给各地干部学习。小册子的内容,有陈毅、叶剑英关于接管上海、北平的工作报告,党组织接管沈阳、潮汕等地的经验介绍,接管军事、公安、政务、财经、文教部门的工作研究等[⑨]。
粤桂边区当时主要是南宁与湛江两较大的城市。
为了做好解放南宁市的准备,中共十万大山地委和第3支队早于1949年9月派地委委员、支队政治部科长阮洪川,率领武装工作人员10余人秘密进入该市开展活动,成立中共南宁市工作委员会,阮任书记。市工委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搜集整理了有关国民党军政机关的大量资料,印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成立宣言》、《告国民党官兵书》、《告南宁人民书》等大批文告。阮洪川以“中国共产党十万大山区特派员”的名义,对一批作恶多端的反动分子,分别发出了警告信,要他们认清形势,改恶从善,不要再与人民为敌。市工委还组织工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护厂、护校和保卫重要设施的接管准备工作,组织发起了南宁人民解放促进会,通过这个组织就策反了部分南宁市国民党的武装组织和人员,所以野战军就很顺利地解放了南宁。
与此同时,第3支队将第21团第3营改编为邕江挺进大队,配合活动于绥(禄)扶(南)同(正) 三县的扶绥独立大队和邕宁县人民武装,加紧扫清南宁市外围的敌人。
在粤桂边战役中,根据粤桂边纵队关于向柳州方向发展,协同解放南宁的指示,11月11日第8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烈等率领主力第22、第23团向柳州推进,沿途扫除了永淳、宾阳、贵县、来宾、武宣等县的反动武装。第24团从永淳经昆仑关向南宁开进。柳州解放后第8支队回师宾阳,11月30日,与39军116师胜利会师,随后协助该师解放上林、宾阳,12月4日解放了南宁。
在湛江,粤桂边纵队第二支队和湛江市工委通过统战对象,对国民党湛江市自卫大队长、第62军第151师谍报队长、湛江市政府情报组长、湛江市党部和警察局的有关人员进行策反,促使他们与共产党合作,并在解放湛江市的斗争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在保护城市重要设施方面,湛江市工委做了大量工作并收到较好的成效。一是保护了湘桂黔铁路黎湛段粤境工程处的物资、图纸,挽留并保护好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二是保护了湛江发电厂的安全。三是保护了《民国日报》、《大光报》两间报社的机器、资料等。四是组织电讯局工人保护了湛江市的重要通讯设施。
在解放湛江的战斗中,粤桂边纵队更是主动出击,积极配合野战军攻克湛江。12月17日,驻守在湛江市的国民党62军欲乘军舰逃往海南岛。粤桂边纵队司令部即令第6支队及第2支队第五团前往阻击,抢占了敌登陆点,切断了敌人逃跑的通道,并攻破敌大部分驻守据点。野战军第43军得悉湛江战斗提前打响后,立即命令第384团火速赶往支援。该团昼夜兼程。19日6时,进至赤坎,将警察200余缴械,并得悉西营之敌第62军正在顽抗,该团遂跑步向西营奔袭,进至西营后即向守敌发起强攻,战斗异常激烈,甚至展开了肉搏战、争夺战。边纵指战员与384团密切配合,冒着炮火带领野战军抢占有利地形;封锁敌人火力,转送弹药武器,协助野战军将堡垒一个个攻克。野战军战士深情地说:“边纵同志真比亲兄弟还亲啊!”[⑩]19日拂晓,湛江市回到人民的手中。

三、在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中再立新功

粤桂边纵队积极参与配合的粤桂边战役的胜利,为野战军继续进军西南,解放滇、川、康、黔诸省铺平了道路,也为解放海南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是粤桂边战役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能逃往海南岛,削弱了国民党海南岛的军事力量。二是粤桂边区解放,尤其是广东南路地区的解放,为解放海南岛建立了可靠的后方基地,各方面支前工作能有效开展。三是经过粤桂边战役,坚定了军民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决心。
渡海战役进行之时,粤桂边纵队正在进行整编,广西部分划归广西军区,广东部分整编为南路军分区。但很多时候仍沿用粤桂边纵队的名义进行工作。
1、帮助野战军了解群众情况和提供船只情报。
如粤桂边纵队第四支队的一名班长王小洪,回到廉江安铺镇开展地方工作,与第40军民运部长李树基联系之后,详细地向李树基汇报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风俗习惯,以及船只藏匿的信息,为野战军开展群众工作、征集船只,发动船工参战以及制定政策规定,提供了依据。尤其是提供了“大船被敌人赶到了涠洲岛”的情报,并提供了涠洲岛的地理资料,为40军119师攻打涠洲岛,缴获300多艘大船作出了贡献。缴获的这些船只,成为40军解放海南岛战役的主要渡海工具[11]。
2、南路军分区派员侦察敌情,组成第3支队钦(县)防(城)沿海大队协助野战军解放涠洲岛。
解放涠洲岛是解放海南岛的重要准备,为解放海南岛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解放军第40军119师担负了攻打涠洲岛的任务。为了更好地配合解放涠洲岛的战斗,刚从粤桂边纵队组建的南路军分区先后派出了黄廷瑶、范先琪等同志潜入海岛,侦察敌情。黄廷瑶是解放后遂溪县首任县长,曾在涠洲岛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对涠洲情况熟悉且有群众基础。他们潜入涠洲侦察,基本掌握了国民党守军的布防情况。
1949年12月,广东南路军分区命令粤桂边纵队第3支队组成1个大队,配合野战军解放涠洲岛和海南岛。支队司令部立即从第二团抽调3个连,第21团调2个连共400余人,组建第三支队钦防沿海大队。大队长黄斌,政治教导员苏有贤[12]。1950年3月5日,在40军118师一个加强营架船出征海南时,第119师命令356团和第357团一个连、师部警卫连、以及配属该师指挥的粤桂边纵队三支队钦防沿海大队一个连,共2000余人,进攻涠洲岛。
6日晚在北海白虎头海滩起航,船工驾驶风帆船,载着作战部队驶至涠洲岛西北的后塘海面,距离陆地100余米时与敌接触。渡海部队以轻重机枪猛烈扫射敌人滩头阵地,掩护队伍抢滩登陆。激战至上午9时,岛上守敌大部被歼灭,只剩少数龟缩到指挥所大白楼等据点。进攻部队发起最后攻击,摧毁了敌工事,迫残敌投降。这次战斗歼敌上校参谋长以下45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和大小木船300余艘。涠洲岛解放后,钦防沿海大队将征用的船只和舵手、船工全部送往廉江县安铺,移交给准备解放海南岛的野战军,这些船只成为大规模进攻海南岛的主要渡海工具。钦防大队和船工在协助解放涠洲岛的战斗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第119师的嘉奖。
此外,钦防大队在征集民船,动员舵手、船工,筹集粮食及各类物资,帮助野战军进行海上练兵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
3、沟通野战军与琼崖纵队的联系。
在渡海战役前,毛泽东曾指示:“请要十五兵团与冯白驹建立直接电台联系,并令冯白驹受邓、赖、洪指挥”[13]。接到毛泽东的指示后,渡海作战兵团委托南路地委、南路军分区派员携带兵团的电报密码机要文件,过海到海南岛联系琼崖纵队领导人冯白驹同志,以沟通兵团和琼纵的电台无线电机要联络。中共南路地委书记、南路军分区政委刘田夫同志及南路地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其江同志找到粤桂边纵队司令部参谋处长王山平,向他说明情况和布置他携带电报密码过海交给琼崖纵队领导同志的任务。王山平是琼崖纵队老战士,后调到粤桂边纵队工作,他对海南情况熟悉,过海送密件最为合适。在徐闻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王山平跟随运货船,在琼崖党组织的安排下越过敌人的海上和岸边封锁线,顺利到达海南北区地委,将电报密码和机要文件角给了琼崖纵队[14],海南海北两支部队建立起直接联系。
4、开展支前工作。
粤桂边纵队很多指战员参加了南路各级支前司令部,组织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投入野战军解放海南岛的支前工作中,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抢修公路桥梁(发动群众抢修了数百公里的公路),捐献粮草船只(征集船只2666艘,粮食7000多万斤),提供气象情报,帮助海上练兵,勇当船工舵手(渡海部队共招募船工舵手1.2万人),参与渡海作战(一些粤桂边纵队战士加入了渡海作战部队,直接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上岸协作歼敌,为海南岛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①]华南分局《对大军渡江后华南工作的布置》。广东省档案馆《华南党组织档案选编》,1982年版,第220页。
[②]转引自张嵩山著《渴望决战》,重庆出版社2016年6月版,第318页。
[③]转引自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粤桂边纵队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45页。
[④]杨应彬《粤桂边区军政机构干部人选(草案)》(1949年4月29日),中央档案馆等编《广东革命历史文件累集甲49》(内部出版),第596页;《梁广致中央并转华南分局电(1949年8月30日)》《广东革命历史文件累集甲50》(内部出版),第104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敌远后方游击战争(粤桂湘地区)》,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733—734页 
[⑥]中共电白县委党史办公室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五支队第十三团史》,第48页 
[⑦]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解放战争时期粤桂南地区革命斗争史》,第90页
[⑧]《陈赓将军致梁广将军感谢信》(1949年12月10日)。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粤桂边区武装斗争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9页。
[⑨]粤桂边区接管城市工作研究委员会编《怎样接管城市》,1949年10月印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G1-4-19。
[⑩]熊云阶《会师湛江市》,《南路人民报》1950年1月28日。
[11]参考郝瑞《解放海南岛》,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129页。
[12]中共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防城港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第七支队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1印,第182-183页 
[13]毛泽东关于海南作战问题给林彪的电报(1950年1月10日),《广东党史资料》第17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14]王山平《沟通两军联系协同解放海南岛》,中共徐闻县委党史研究室等编《解放海南功在徐闻》,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年3月版,第69—71页。
声明:资料来源于作者供稿,版权归作者所有。

至德功将,军旅漂泊,自强不息,惟朴惟慈。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欢迎分享故事、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