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南岛战役的回顾和思考

陈充 四野子弟 2020-09-13

编者:今年适逢海南岛解放70周年,“四野子弟”特推出系列文章,供回顾和纪念!

本文来源于投稿(作者:陈充,原标题:渡海作战精神永放光芒)。阅读后不禁思考:70年前的精神还在吗?如何扬弃式传承

军队,是成长的大熔炉

军营,是青春的集散地。

历史不遗忘,青春不散场。

若有感触,欢迎留言分享;

若有故事,欢迎邮件投稿。

记录在,记忆就在;

记录在传播,记忆就在传承。

分享信息,分享观点,只为了一起缅怀先人,铭记历史,启发思维。

解放海南的历史,是新中国创建历程中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渡海作战精神,是新时期尤须珍视的一笔宝贵政治遗产。回望战火洗礼的岁月,缅怀逝去英烈的丰功,唱响英雄书写的史诗,发扬无畏革命的传统,抒发爱党爱国的情怀,意义深远,永不过时。追忆解放海南的英雄史诗,追思革命先烈的慷慨忠魂,追寻涵育历史的精神养分,就会发现:这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核心,无限忠诚的信仰,离不开党群、军民鱼水关系的法宝,离不开革命到底的精神,离不开敢为先锋的自觉。

渡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党的领导核心的伟大力量。整个渡海战役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组织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如43军进驻雷州半岛后,召开的军党委扩大会议对渡海作战的部署非常有效。这次会议确定了三个迫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渡海准备工作主要是渡船和海上练兵问题;

第二,渡海作战主要是打破敌人海空优势问题;

第三,登陆作战主要是抢占和扩大滩头阵地问题。这是渡海登陆作战同陆地作战不同的三个特殊问题。

按照这三个问题部署工作,陆续解决了六个主要的困难:

征集渡船困难;

战士在海上练兵时普遍晕船呕吐;

木船如何打军舰?

无风的情况下,帆船航行困难怎么办?

渡海作战如何编队航行;

对渡海作战部队思想产生的波动。

解决了这几个困难,渡海作战的准备便充分了。之后军党委发出了“为打到海南岛,创造渡海作战英雄与英雄连队”的指示,号召全军“坚决执行命令,彻底完成战斗任务”,“发扬高度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灵活运用渡海战术,实行船自为战,大胆渡海进攻”,“发扬高度的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紧急完成渡海准备工作”,“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严守纪律,团结人民,团结全军”,等等。全军党员率先响应,在渡海训练与渡海作战中,奋勇争先,带动全军赢得了胜利。

渡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解放海南的四野两军广大解放军战士,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一路横扫千军如卷席,作战勇猛,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崇高理想信念是两军指战员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是他们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炬。

如朱国胜烈士生前说:“为了消灭蒋匪残余,为了完全统一祖国的领土,为解放三百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我们一同跨渡南海,解放海南岛,真是光荣上加光荣啊!”1950年4月1日下午在血战白沙门岛的战斗中,营指挥部附近躺着一个战士,他身负重伤,血流满面,眼看即将死去,仍然用微弱的声音时断时续地高呼:“共产.....万岁! 毛主.....万岁!”营长王金昌上前问他:“同志,你有什么要求?”他睁开眼,开始摇头,然后又艰难地说:“希望营长向部队首长汇报。我没有向敌人屈服,如果我够条件的话,希望追认我为.......”,话还没有说完就闭上了眼睛。另一个是跟随王金昌多年的通讯员王保和,海战中,他被敌炮炸断了腿,但他一直咬牙坚持战斗,他含着热泪对王金昌说:“营长, 我伤重。没法跟你参加解放海南的战斗了,我没有完成任务,我对不起党,遗憾的是我没有入党,如果我够条件的话,我死后,希望追认我为共产党员!”[①]可见英雄的战士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乃是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

《南路人民报》1950年2月3日刊登了一位南路青年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我为什么要参加人民解放军》,陈说了参加人民解放军的四点动机:

一是英勇的战士在前方奋不顾身地杀敌,我们岂能在家、在学校长叹呻吟坐等解放军来解放我们?

二是当解放军比回家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知识技能更能提高上升。

三是参加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地主封建势力是新民主主义青年的责任。

四是世界上反对阵营正在走向灭亡,和平民主的阵营日益扩大与巩固,参加人民解放军就是参加了和平正义的事业。

这位青年代表了当时南路进步青年的信仰。再从南路人民来说,为什么这么多的船工愿意冒死摇橹送解放军渡海?为什么仙塘村的民众这么深明大义?是因为他们树立了对共产党、人民军队的信赖!

一批转业到湛江等地工作的渡海作战的官兵,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用自己的生命为信仰奋斗了一辈子。

如单美红,1950年3月31日晚加强团渡海作战时护卫舰的舵手,获战斗英雄称号[②]。海南岛解放不久,他便转业到海康县(今雷州市)工作,曾任海康盐务所主任、盐务局局长,管辖全县大小20多个盐场,但从不用权力为家人、亲朋好友谋半点私利。他常年扑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他乐于助人,经常拿自己的工资资助困难职工。家人、旁人不理解时,他总是说:与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已经很幸福了。1985年单美红去世时,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穿上,全部存款只有310元,相当于他一个半月的工资。他曾被县委树立为全县廉政的先进典型,号召全县人民向他学习[③]

事实说明,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指引人们一路向前的灯塔。我们今天必须更加矢志不渝地坚持崇高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敢于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奋斗。

渡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大局意识的伟大力量。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当时不论部队、广东及海南、南路都服从了一切为了渡海战役的胜利这个大局。

1950年3月22日,叶剑英主持召开了华南分局支前工作会议,渡海部队军以上干部参加。进一步研究即将进行的大规模渡海作战的支前工作。叶剑英强调:“支前工作对今天的战争必须是一个有力的支援,后方应在服从战争的前提下,一切服从战争的需要。局部服从全局,后方服从前方,不能只顾局部的小公家而无视于支前工作的需要。虽然为了顾到支前工作的需要,可能损害了某一个部门的利益,但必须的损害是合理的。[④]

在南路地区,解放之初百孔千疮,正需要医治战争的创伤,工作千头万绪,但南路党政始终按华南分局部署将支援解放海南岛的工作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大局意识。作为南路地委书记的刘田夫,更是顾全大局的杰出领导人。安铺当时是雷州半岛杉木供应地,杉木从九州江和海上用木排运到安铺,开有4个杉木栏,储有大批杉木。1950年1月120师后勤部的“要拉通雷州半岛电话线,需要动用安铺4个杉木栏的全部杉木”。安铺所在区的区长说:“解放海南需要,我们大力支持,但要执行刚公布的工商业政策,必须用钱买,而区里又很穷没有钱,部队能不能拿钱呢?”120师后勤部同志回答部队没有钱,区长只好向县政府汇报,县里也没有钱。第二天部队同志又来催,说军务紧急,必须立即解决。正当区长难以决策的时候,南路地委书记刘田夫同志刚好从湛江经过安铺准备去钦廉,他问明情况后说:“部队要杉木用必须立即解决,商人的钱一定要给,区里有困难,地委支持你们,解决一半,另一半由县、区解决,先由区政府写证明让部队将杉木运走急用。”田夫同志当即写了一封信给南路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开濂同志拨给一笔钱。接着县、区那一半也落实了。虽然刚解放地区和县的财政十分困难,但刘田夫同志毅然全力解决,把支前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完成,体现了他坚定的党性和顾全大局的胸怀。若没有大局意识,南路支前工作就很难落实,渡海战役也就不能顺利取胜。

渡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党群、军民鱼水关系的伟大力量。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党和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只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就能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没有党群、军民的鱼水关系,没有海南劳苦大众的坚定支持,就没有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不朽奇迹,渡海战役就失去了琼崖纵队的有力配合,要取得胜利是十分艰难的;同样没有建立起党群、军民的鱼水关系,没有南路人民人力、物力的全力支援,就没有渡海作战的势如破竹的胜利。

渡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压倒一切敌人英雄气概的伟大力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登陆先锋营”、“渡海先锋营”、木船打败敌兵舰的鲁湘云“英雄船”、“海战英雄船”、“五七英雄”、乘三只小帆船围打敌舰的“海上勇敢队”、舍身堵枪眼的李公范、血战白沙门岛的英烈、黄竹美亭决战的英雄……还有已融入作战队伍中的英雄船工王祥英、李富卿、包振祥等等,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群体、英雄个人,用生命诠释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们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他们靠着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伟大气概,始终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昂扬斗志。

渡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遵守纪律的伟大力量。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素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善于把革命的坚定性、政治的自觉性、纪律的严肃性结合起来,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渡海作战的43军党委,1950年1月13日向全军指战员发出“为打到海南创造渡海作战的英雄与英雄连队”的三大号召,其中之一就是“坚决执行党的政策,严守纪律,团结人民,尊重政府[⑤]”。正是由于有了建立在高度政治觉悟基础上的革命纪律,渡海作战部队战士哪怕冻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自己再辛苦再麻烦也要遵守群众的风俗习惯。遵守渔民风俗习惯的十条纪律,使广大船工认清了解放军是怎样的队伍,从而愿为渡海作战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他们积极向解放军学习,发出“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也遵守”的诺言,更懂得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等纪律,渡海作战时严格听从解放军指挥员的指挥。正是解放军与船工组成了高度团结统一的战斗集体,才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了海上打兵舰英勇无畏,登陆作战勇往直前的坚强队伍。

渡海战役的胜利,彰显了开拓创新的伟大力量。渡海战役,正如毛泽东主席指出的那样,“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同”[⑥]。陆战一次搞不好还可以撤回来再搞第二次,一队遭受损失二队还可以增援补充。海战则要复杂得多,搞不好就遭受重大伤亡,甚至全军覆没。

指挥渡海战役的叶剑英和15兵团及40、43军指挥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集思广益,创造性地确立了英勇果敢,稳扎稳打,因时因地采取得力措施,并准备以必要的代价,克服敌机敌舰和茫茫大海的阻拦,使部队顺利登陆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小规模偷渡与大规模强渡的作战方针。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非常正确的。

南路的支前工作也与以往的大大不同。渡海作战部队多来自冰天雪地的北国。在部队一无海、空军装备,二无船只,三无海战本领,四无航海经验,甚至战士上船就晕的情况下,南路支前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发生了变化,重点转为征集船只、招募船工、帮助解放军开展海上大练兵方面,这也使支前工作的方式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南路党政机关和支前司令部适应了这种变化,创造船工与大军一起忆苦思甜,互相感化,一起海练,相互交心等工作方式,较好地完成了支前任务。在海上打练兵的过程中,船工渔民帮助解放军创造发明制作了竹排、竹筏等泅渡工具。在南路人民的支援下,渡海作战部队仅用了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就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征服了海洋天险,解决了渡海作战一系列复杂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技术问题,以及战役组织指挥问题,打败了拥有现代化装备的敌人,解放了海南岛。参加渡海作战的军民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解放军军事史上和军民融合的历史上书写了开拓创新的生动篇章。

回眸历史的海面,千帆过尽,仍有精神的光焰,烛照前路。史诗在传颂,精神在传扬。解放军渡海作战兵团及海南、广东尤其是南路人民共铸的“信念坚定、纪律严明、顾全大局、开拓担当、军民一致、拼搏向前”的渡海作战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①]王金昌《血战白沙门岛——海南战役回忆录》。

[②]姚苏南《碧血丹心战琼崖》,2016-08-18将军政要网

[③]雷州市陈瑸故居展览馆《雷州市廉政建设正面典型》部分。

[④]《支前工作会议记录》(1950年3月22日),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叶剑英与华南分局档案史料(上册)》,1999年版,第73页。

[⑤]于振瀛《战争史上的奇迹》,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⑥]毛泽东1949年12月18日给林彪的电报。转引自于振瀛《战争史上的奇迹》,第71页。


声明:资料来源于投稿,版权归作者所有。


至德功将,军旅漂泊,自强不息,惟朴惟慈。

时光匆匆,往事渐渐模糊……

大时代下,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小历史。

欢迎推荐资料,欢迎分享故事、感悟。

想看留言的,可以往下拉拉,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过瘾,欢迎留言。

投稿:siyezidi@126.com


【推荐文章】


历史,总应有不同的角度,有容乃大。毛主席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如果发现不同的观点,敬请理性分析论证,避免感性宣泄攻击。自己说话,也让别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这,才是自信该有的样子。

  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