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房连泉:全国十个大中城市养老风险测估
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国家提出“夯实养老财富储备”的战略。为帮助公众更好地认知养老风险,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全方位做好养老规划,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联合腾讯新闻和友邦保险,于2021年6月至10月选择全国十个大中城市线上收集5050份有效调查问卷,就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现状与风险进行了调查,编制了《大中城市中产人群养老风险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在《北大金融评论》上撰文指出,《大中城市中产人群养老风险报告》显示,典型个体退休后养老金风险指数为21%,如果将金融资产变现,风险指数下降到15.7%;进一步将房产(第二套房)纳入养老,风险指数下降到11.1%。但无论是希望通过金融资产还是第二套以上的房产来养老,在现实中都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最主要的风险来源于贬值或被占用。
本文为本刊“养老金融与银发经济”主题征文活动获奖征文,荣获三等奖。
调研基本背景 本次调研选择全国十个大中城市探索养老风险问题。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覆盖十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成都、南京、佛山、武汉、石家庄;调查样本总量为5050人,每个城市平均为500人左右。 调查对象为中等收入群体:调查样本年龄处于35-59岁,平均年龄为43.4岁;税后个人年收入为19.7万元;现有金融资产为78.4万元;拥有第二套及以上房产的人员比例为33.4%,房产平均市价为357万元。 调查样本平均参加社保年份数为14.3年,参保密度为79.5%;参加企业(职业)年金计划的比例为15.6%,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为13.8%。
养老风险主要数据结果 养老财富储备风险
养老财富储备风险指数是指全国(或单个城市)典型个体在退休时点面临的养老财富缺口,即退休时积累的养老资产权益与合意的退休收入目标之间的差距。其计算方式为:第一步模拟测算退休总财富,包括养老金、金融资产和房产三项;第二步计算退休后首年的收入替代率;第三步将收入替代率与设定的目标替代率进行比较,缺口大小衡量为风险指数。在调研数据基础上,报告对典型个体未来的养老财富缺口和风险指数进行了测算,主要结果如下。 典型个体60岁退休时积累的养老总财富为690万元,其中,养老金财富为243万元,金融资产为252万元,房产为194万元。一线城市财富水平明显高于二线城市,不同城市在三项财富上呈现出不同分布结构。 典型个体退休后养老金风险指数为21%,这意味着,与50%的退休收入合意替代率相比,个人有超过20%的现金流缺口;如果将金融资产变现,风险指数下降到15.7%;进一步将房产(第二套房)纳入养老,风险指数下降到11.1%;即使这样,养老财富储备仍有76万元左右的总缺口。分收入层次看,低收入群体主要面临退休收入替代率低的风险(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高收入群体主要面临退休后收入水平下降的风险(相对个人退休前工资)。 典型个体社会养老金替代率为35.2%;社会养老金+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为51.6%;社会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为42.8%;三个层次养老金计划都参与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达59.9%。 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理财产品、股票、保险、债券、基金和信托等金融工具)在家庭养老财富储备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个体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资产积累越高,退休收入替代率也越高。总体看,一线城市金融资产收入替代率高于二线城市。但是无论是希望通过金融资产还是第二套以上的房产来养老,在现实中都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最主要的风险来源于贬值或被占用。 健康保障风险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个体参与各项医疗保险、健康支出水平和退休后健康管理意愿等方面的情况,主要发现如下。 受访者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9%,但仍有5.4%的个体就业者未参加社会医疗保险。
受访者中有53.2%没有购买任何形式的商业健康险。在购买商业健康险的受访者中,自报保额平均为12.9万元,其中,自报保额在10万元以下的占63.4%。 受访者中有20.8%参与了网络互助性质的互联网保险,22.9%购买了“惠民保”。 受访者中有74.5%对退休后“大病”的医疗费用表示担忧,70.0%对“慢性病”表示担忧,反映出大多数人认为重大疾病会增加退休后的经济负担。 在健康保障预期上,受访者普遍不乐观。63.1%认为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不了退休后一半的医疗支出。 分别有50.4%和40.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为自己和家人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更多,但只有6.2%的表示愿意增加20%以上,受访者增加健康投入的行动力不高。 退休认知风险
通过调查问卷,对个体退休生活方式预期、金融保险知识和退休规划等情况进行调研,主要发现如下: 尽管大部分人表示“考虑过制定退休规划”,但“有想法并行动”的仅占28%,64.5%的受访者表示“想做但没有采取行动”或“不知道如何做”。 75.1%的受访者表示大多数时间有定期理财偏好,年龄越大、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的偏好越强,但投资仍以银行存款类为主,约占32.3%。 30.8%的受访者预期老年生活将由子女照顾,选择由配偶照顾和自己照顾的分别占21.3%和19.3%,选择由养老机构照顾的占21.4%。尽管受访者已意识到专业化和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重要性,但仍没充分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对退休后是否继续工作的意愿调查表明,近半数受访者认为“非常必要”或“有一定必要”从事兼职工作,认为“不太必要”或“完全不必要”的仅占11.8%和2.3%。 受访者中认为延迟退休(简称“延退”)对社保待遇有利的比例达到75%,说明大部分认识到延退是解决老龄化社会社保待遇的有效途径;但对于延退的年数,55%的受访者希望能不要超过三年,而愿意接受延迟五年退休的人只有16.2%。 主要结论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中等以上收入群体,人群年龄处于中年阶段,教育层次较高,并具有较高的金融素养,反映了大中城市典型人群的养老准备情况。调研得出的主要结论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具有参考意义,总结如下:
......本文完整版刊登于《北大金融评论》第10期
现在征订全年刊(第11-14期),
即可免费获得新刊(第10期)1本!
独家专访查尔斯·古德哈特等:老龄化的中国会将世界带入全新的全球化
老龄化加速下中国养老金融的双重属性 | 新刊鲜读楼继伟: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的发展要适合国情 | 新刊鲜读巴曙松:人口老龄化与全球经济转型升级丨新刊鲜读
杨铮:长寿时代下的老龄金融探索养老问题为什么本质上带有典型金融特征?(含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