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奋战在越南中部航线上的广州海运船舶
1968年5月越美巴黎会谈开始。12月,美国宣布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但“和谈”“停炸”欺骗不了越南南方人民,南方人民坚持人民战争,北方继续支援南方。为使越南北方更及时更迅速地向南方转运援越物资,
1969年1月,应越方要求,广州海运“红旗153”轮满载大米经海防港南下,于5日在美国海空军跟踪、侦察和拦阻之下抵达越南中部义安省宇岛海面(北纬18度48分附近)抛锚卸货,开辟了第一个临时卸货点。
1972年5月9日美国布雷封锁前,去船一艘接一艘,共运去17万多吨援助物资。卸货时,船员为越方港口工人安排食宿,提供生活设施,热情招待,留下了值得传颂的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佳话。
(图片源自网络)
1972年4月6日,美国为制止越南南方军民的大规模进攻,宣布恢复对越南北方的全面轰炸,并于5月8日下令对越南北方港口布雷封锁,加强对北方的轰炸和炮击,限外国船员在3天内离开越南北方港口。
红旗158/159轮曾被美国布雷封锁
在越南人民最困难的时候,于美国布雷前已到达宇岛的广州海运“红旗160”“红旗152”两轮,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和指示下,坚守“阵地”,坚持斗争。为此,两轮均荣获越南政府的褒奖,授予一级劳动勋章。
红旗150轮
红旗162轮
5月底,广州海运增遣“红旗150”“红旗162”两轮编队航行,前往宇岛。之后,“红旗150”轮又从宇岛继续往南航行120多海里,到达广平省罗岛海面,开辟了更靠近越南南方的第二个卸货点。6月中旬又增调1018轮和“红旗091”轮到达宇岛。
这些正义而果敢的行动大出美方所料,美国气急败坏,对广州海运船舶大量布雷,形成包围圈,仅通往公海的航道未封死,每天出动飞机数百架次,投弹数千枚,照明弹通宵达旦,军舰距船舶仅4海里日夜巡弋,不时炮击岛屿和海岸,以封锁船岸之间的交通。此时的宇、罗两岛海面,事实上已成为广州海运船员积极配合越方进行反封锁斗争的激烈战场。
8月22日,“红旗151”轮船长、政委等坐救生艇去“红旗160”轮联系工作。返程途中,救生艇被美机炸沉。随艇船长周茂臣、副政委马传珠、水手张祥彬、水手谢茂良、加油方淑通共5人不幸牺牲。
烈士牺牲后,美国的行为激起了中越人民的无比愤慨。24日,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抗议美国这一行径。
26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国会追授红旗151轮5位烈士“一级战功勋章”。
27日,越南民主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在河内为5位烈士举行追悼会,越南交通运输部部长潘仲慧等出席了追悼会,烈士周茂臣的遗体按照越南的风俗习惯安葬在越南义安省荣市江南乡烈士公墓。
1997年4月,时任广州海运总经理钱维扬(左四)率烈士家属团前往越南祭扫烈士墓
31日,广东省革委会为5位烈士举行了追悼会。烈士们的鲜血更加激起广州海运船员坚守宇、罗两岛的决心和信心,人人请战要求参加自卫战斗,决心粉碎美国的布雷封锁和武装挑衅。
1972年4月至5月,美国恢复轰炸和布雷封锁以后,前往宇、罗两岛的广州海运船舶遭到了更多的包围和袭击,越方的每一艘卸货小船也都成为袭击的目标。每卸一包大米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广州海运船舶也常限于淡水存量不够,等卸不及,货物几乎整船运回。后来,根据广州海运驻越使馆南下工作组和越方就地考察,研究提出乘潮流放卸货法,并在黄埔港二虎锚地和罗岛锚地做试验,于七八月间试验成功。
“乘潮流放卸货法”是将大米用两层塑料袋和两层麻包相间包装密封,使大米入海呈半漂浮状态,乘涨潮流急时抛入海,随潮流漂到岸边,由越方在附近海边组织抢收。
实践证明,乘潮流放卸货法收货率一般达70%左右,其余则被炸弹炸散或流失外海。越方分散在几十公里的海边收货,使美机欲炸不能。自此到1973年《巴黎协定》签字生效时为止,共漂卸15艘次约5万吨援越大米,突破了美国的封锁,支持了越南人民。
越战时的越南中部航线图
坚持中部航线,不仅要与美国的空军、海军斗,还要克服东北季风、西南风和台风带来的风大浪涌高和酷暑等困难。
1972年台风多次袭击越南中部沿海,宇岛、罗岛锚地素无抗风先例。为了坚守“阵地”,不让敌舰布雷封死,7216号台风吹袭越南时,“红旗151”“红旗152”轮便在宇岛锚地就地抗台。在布雷海区抗台,需要勇气和智慧。来袭的台风中心风力达10级,而两船为卸完货留守待命的空船,条件非常不利。但海员们沉着机智,选择锚地,抛好串连锚,台风中心经过时开车用舵,与暴风雨搏斗了整整一天,取得抗台胜利。在7211和7220号台风来袭时,红旗151、红旗160、红旗162也分别在宇、罗岛采取“敌(机、舰)离(离开避风)我才离,敌回我先回”的策略,为守卫锚地不让敌舰布雷,于锚地附近海上游动“飘浮”抗台,取得成功,夺得了船舶和“阵地”两全的胜利。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