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矿山《画坛大隐李琼久》23
《画坛大隐李琼久》连载。
李琼久
李琼久(1907~1990) 笔名九躬、九公。堂号永好堂。四川乐山人。1932年毕业于成都四川美术专科学校。四川嘉州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
第七章 劳筋饿体
第二节 流浪矿山
靠借贷度日如年,山穷水尽的李琼久被逼无奈,再次迈开了流浪的脚步,与弟子吴耀结伴,不顾步履之苦,翻山越岭流浪到弟子河川工作的龙门铜铁矿山。
在远离尘世喧嚣,崇山峻岭,荒无人烟的矿山,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山林特别寂静。听说矿山来了个大画家,人们显得好奇而兴奋。科室干部以礼相待,矿工们投以亲切的目光,一些热情的后生小子甚至要求先生授以书画。久违了的真诚和摯爱,让艺术家感动不已。在无数双期盼和渴望的目光中,在临时凑合的一张简易画桌上,李琼久已顾不得长途跋涉的辛劳,振臂挥毫,几天来一口气挥写了一批热情洋溢的书画作品无偿奉送。如获至宝的矿山人虽然还不能完全品出个中三味五味,但早已被艺术家那高风雅然的气度和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画面上所透出的生命力所打动。年近古稀的老艺术家不顾山高路远,来到这荒山野岭为矿工无私奉献的深情厚意,让人们倍加崇敬。
为满足矿工们学习书画的愿望,河川把大家组织起来,李琼久手把手耐心地指导他们写苏、颜、欧、柳,画、三、竹、菊。就这样李琼久与一身夹杂着尘土和矿坑汗味的矿工们融合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同住油毛毡工棚中的“连排铺”。
自从李琼久到来后,矿山里就变得热闹起来。常常,辛劳一天的矿工们来不及换洗,就围着李琼久津津有味地听他“摆龙门阵”。平时不苟言笑的李琼久,这时也兴奋起来,像茶馆里的说书人那样,口若悬河地“摆”开了。从武王伐纣到秦王称霸,从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到三国归晋,从桃园结义到宋江招安……讲得绘声绘色,有板有眼。听之者喜则捧腹,怒则横眉,乐则大笑,哀则弹泪,一个个听得云里雾中,如痴如醉。深山野岭中,矿工成天与石头为伴,很难见得女人。李琼久讲到兴头,免不了添油加醋,来两段“荤段子”。当讲到妲妃乱朝、西门庆戏潘时,他干脆讲起了自己的青春往事,又惹得大家一阵捧腹大笑......
“大饥荒”中,成天工作在昏暗潮湿矿坑中的矿工们,虽然冒着牺牲健康甚至生命危险,脸庞在作业面被粉尘涂抹得面目全非,一身沾满汗水尘土,但可以换来饥荒中令人羡慕不已的粮食高定量和肉食、黄豆、食糖的优厚配给。也许出于对文化艺术的敬慕,也许出于被这位老艺术家礼贤下士、无私奉献的真诚所打动,一个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伸出粗糙的双手,争着把李琼久拉进家中,搬出一大堆令人垂涎的美食让他尽情享用。十几天来,他挨门接户地被邀请,仍应接不暇。
大画家在矿山的新闻很快传到山下厂部,领导派人把老先生接下山,请艺术家为厂部留下墨宝,并专门派人陪同他游览观光。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盛情款待,让李琼久受宠若惊,终于在这远离城市的劳动者中,找回了久违的艺术家尊严。
地处大渡河畔,成昆铁路边上的龙门铜铁矿区,层峦叠嶂,翔鸟画弧,飞瀑高悬,天开图画,令人神往。李琼久兴致勃勃地带领矿工和弟子登山临水,尽兴而游,写生体悟得稿数本。一场躲灾避难的流浪,简直就变成一场轻松愉快的采风写生之旅。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十多天来李琼久矿山之行,与矿山人相交相知。几年来强加在身上的污浊与耻辱,在矿山中被淘洗得一干二净,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与释然,宛如置身于世外桃园。
李琼久追求在传统上的突破,是从民间艺术中获得的新生命。在他人生遭受冷遇,流浪乡村山林,吃百家饭后,而今来到矿山人中,如游子回到母亲怀抱,被呵护被温暖,受伤的心灵终于得到抚慰。只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才懂得,回到母亲怀抱的安全感。这种草根情结,是那些在宫廷中锦衣玉食的画师,在书斋中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们做梦也不曾感受过的。
1974年李琼久在龙池铜铁厂作画河川摄
矿山的“生活体验”虽然短暂,然而以天为大,以民为本,对天地的敬畏,对人民的感恩,已成为触动李琼久灵魂的一次洗礼。之前他的书画题记曾以“九翁”自号,矿山之行后即改称“九躬”。按传统礼节,一拜再拜,三鞠躬已是大礼参拜了,但他九躬大拜,足见艺术家对人民的感恩已是鞠躬尽瘁。后来他曾多次画牛,自谓“余乃笨牛一条”,甘为人民奉献一生,并题词曰:“人民永远是艺术家的母亲”。
哲学家叔本华说:“不追求自身事件,不为自己筹谋,而是为全体人类生活,这样的艺术家才不失其伟大。”李琼久从泥土走来,回归人民,一生奉献,正是来自于根深蒂固的草根情结,对人民——母亲的感恩情怀。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第一章第一节 童年遗梦
第一章第二节 走出荒村
第二章第二节 小城强国梦
下期预告:
第七章第三节 大佛寺中打工仔
《画坛大隐》作者 郭志全
作者简介:
郭志全,四川乐山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原洛阳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2016年作品《古老的门》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同年,《彝人之舞》入选香港全球水墨大展。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