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妻胡咏娴《画坛大隐李琼久》34
《画坛大隐李琼久》连载。
李琼久
李琼久(1907~1990) 笔名九躬、九公。堂号永好堂。四川乐山人。1932年毕业于成都四川美术专科学校。四川嘉州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理事。
第九章铁骨柔情
第五节爱妻胡咏娴
李琼久的爱妻胡咏娴比他小十三岁,原籍湖北沙市,父母靠种田和编织竹器艰难度日。年幼时,家里姐妹众多,家乡遭遇大水患,逃难中与家人失散。后来胡咏娴被拐卖进宜昌青楼,尽管竭力反抗,还是无计可施。
1947年,在川南小有名气的李琼久沿长江上游一带,办画展到宜昌。在一次游玩中,邂逅了年轻貌美的胡咏娴。一个如花似玉、真挚朴实,一个文质彬彬、风流倜傥,两人一见钟情。对于从未经历过自由恋爱甜蜜的李琼久来说,更是情深意重,难舍难离。李琼久狠下心来,拿出沿江卖画所得,要为心上人赎身。谁料,妓院老鸨儿却不允,被逼无奈,李琼久只好请来江湖朋友,在荷枪实弹下半买半抢,最终抱得美人归。
李琼久如愿以偿,将新娶的爱妻带回马草湾老家。由此,引发了前妻刘氏的忌火。在相处很短的日子里,吵吵闹闹,水火不容。为避免家庭矛盾,李琼久只好带着胡咏娴到乐山岷冮河畔,买了一厢房李琼久与夫人胡永娴安置新家,并在乐山城内开了一间名叫
“墨缘”的裱画店谋生糊口。
土改中,李琼久命悬一线,胡咏娴寝食难安,操碎了心。“文革”浩劫,出生贫苦的胡咏娴遭受株连,挂上了地主分子的黑牌,与丈夫同赴生死。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胡咏娴把女人的温柔带给九死一生的丈夫,把贫寒的家变为避风的港湾。
解放初期,闲居在家的胡咏娴一直为没有给李家留下一男半女遗憾,满心欢喜地将失去父母、尚在襁褓中的李四生抱回来,一边照顾丈夫,一边抚养孙儿艰难度日。四生从小在祖母怀中长大,后来上学、下乡,祖孙俩不是骨肉胜是骨肉。两位老人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四生这根独苗身上。哪想天不遂人愿,孙儿突然淹死,断子绝孙之痛,让两位老人痛不欲生。
李琼久与胡咏娴
心高气傲的李琼久成天痴迷书画,社会交往难免疏漏。胡咏娴贤良能干,总能及时疏导排解。弟子众多,常常到他家吃饭,毫不吝啬,热情相待。学生若遇困难,总能得到师母援救。有不少贫苦未婚单身者,胡咏娴比他们的父母还着急,总是千方百计撮合,有几对恩爱夫妻,就是胡咏娴一手促成的。
由于长期居住在烟熏火烤的天后宫小阁楼上,年迈的胡咏娴患了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弟子们八方求医寻药,从不懈怠。数十年来,学生与李琼久夫妻同舟共济,情同手足,感情笃厚。
自从嫁进李家三十多年来,她不惜牺牲自己,与丈夫紧紧相依,携手度过风风雨雨。胡咏娴一生的付出,让李琼久十分感激,常常内疚不已。他在所作《西施》《王昭君》《紫娟》和《山鬼》等仕女画中,都以胡咏娴为模特,甚至在她去世后,所画人物仕女中,还依稀可辨胡咏娴的身影,足见夫妻恩爱,不离不弃。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李琼久乔迁新居,胡咏娴终于逃离了那个饱受苦难的“贫民窟”。随着李琼久被“落实政策”,生活逐渐好转起来,但命运却没有继续垂青这位苦命的女人。迁到高北门新居不到两月,胡咏娴的病情日益加重。1980年10月,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离开了与她患难与共三十多年的丈夫。临终前,胡咏娴还叮嘱丈夫一定要“好好关照学生,考虑他们的前途”。在师母遗体前,弟子们失声痛哭…
岷江之畔的凌云山含烟带翠,葱茏肃穆。一辆军用卡车在通向凌云山的公路上疾驰,车上,笔者捧着用黃绸封口的李师母骨灰罐,带领着盛志中黄仲新、康汝昌、杨俊、吴耀、卜敬恒、何廷光、陈泽生等八名永好堂弟子,顶着迎面刮来的瑟瑟秋风,肃然无声地站在车上,直奔大佛寺。车到山门,下车后,一个个拖着沉重的脚步,吃力地迈上一道道长长的台阶,依依不舍地送师母最后一程。
笔者从没下过陡险的九曲栈道,为了送别师母,第一次鼓足勇气怀抱骨灰,提心吊胆地和师兄们一同攀下九道拐,将师母的骨灰罐恭敬地摆放于大佛脚下,弟子们齐刷刷地一字排开,肃立向师母三鞠躬,作最后的告别。面对岷江,笔者高高举起骨灰罐大声喊道:“师母,不是我们学生不孝,这是按您的意愿、老师的安排,将您葬入江中。”话毕用尽全身力气,将骨灰罐抛入江中。大家又面对江水三鞠躬,让滚滚浪涛带着老人与日夜思念的孙子相会,让它漂到久违的故乡湖北沙市与亲人团聚。
李琼久与胡咏娴三十多年风雨同舟,共赴患难。在胡咏娴去世一周年时,李琼久率领众弟子和新婚夫人虔诚地到峨眉山,为亡妻作法事超度。十年后,李琼久在成都去世前,还念念不忘与胡咏娴的那段刻骨铭心的情感。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第一章第一节 童年遗梦
第一章第二节 走出荒村
第二章第二节 小城强国梦
下期预告:
第十章第一节 贫困交加困京城
《画坛大隐》作者 郭志全
作者简介:
郭志全,四川乐山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原洛阳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2016年作品《古老的门》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2017年,《彝人之舞》入选香港全球水墨大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