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建吴《画坛大隐李琼久》37

郭志全 滤镜 2021-07-08

编者按:《画坛大隐李琼久》是已故国画大师李琼久弟子郭志全先生的长篇学术传记著作。李琼久(1907~1990),四川乐山人,笔名九躬、九公,堂号永好堂。1932年毕业于成都四川美术专科学校。是嘉州画派创始人、嘉州画院首任院长,于1990年因病辞世。作为上世纪川内富于开创性的艺术家,李琼久长期深入四川的山水创作,在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画坛大隐李琼久》分20章,共31万字,耗时4年多完成。4年间,郭志全多次前往李琼久家乡搜集素材,走访众多李琼久身边人物和写生地点,10多次易稿,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书画大师形象。

相关阅读:人物专访丨郭志全:写《画坛大隐李琼久》为弥补艺术史遗憾


李琼久

第十一章 李琼久与冯氏兄弟

第一节冯先生


李琼久的艺木道路一路走来,前有吴成之、梁鼎铭引路,后受冯建吴、石鲁兄弟影响。
上世纪三十年代,李琼久在四川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冯建吴门下深造,自此结下师生情缘。之后,冯先生凡回乐山老家探亲,必邀李琼久和乐山画家聚会,两人一直保持长期亲密接触。尤其上世纪六十年代,李琼久陪同冯建吴峨眉山写生,经点化,让他彻底摆脱传统八股画法,终于找到自己的路。后来,又受其弟石鲁启示,经数年探索终成大器。李琼久常说:“冯先生小我三岁。‘年相长,道高长’,这是冯先生写给我的一副对联,是对我的鼓励。我叫他冯先生,他是我的老师。”

1974年冯建吴与李琼久在峨眉山

1974年送别郭志全上大学与学生合影。前排左起郭志全、李琼久,二排郭建军、盛志中、何廷光,后排李希华、黄仲新、聂如松
1974年,笔者赴四川美院深造,临别,李老师赠我1972年所作的六尺金口河山水画一幅,并说:“你带这幅画到重庆,请冯先生点评一下。
敲开校园宿舍楼冯老师房门,他见同乡学生造访不胜之喜。我转达了李老师的问候,继而展开李琼久画作,冯先生细细端详。我接着说:“李老师让我带来请您评点。”冯先生显得有点激动,一边看一边道:“画得好,有笔墨,有气势,这几年琼久长进不小。”稍后说:“构图倒还饱满,似乎还欠点什么。”由于平时对冯老师比较熟悉,笔者便直言:“欠点什么你添上去不就更完善了吗?”审视良久,取下画来,冯先生在画的左边大树旁,谨慎地略加几笔小树,复挂墙上,顿觉丰富了许多。搁笔稍息,冯先生余兴未尽,在躺椅上斟酌良久,突然挥笔题词:“琼久此幅笔酣墨饱,气势磅礴,非草率之作也。杜甫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笈此为赞。志全以为如何?时年七四年十一月冯建吴题于重庆。”并在左下角铃上大大一枚“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压角章。
先生意殷,学生欣然,冯李师生情深,成就画坛一段佳话。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第一章第一节 童年遗梦

第一章第二节 走出荒村

第二章第一节 盐镇传奇

第二章第二节 小城强国梦

第二章第三节 抗日救亡 盐城沸腾

第三章第一节 寻路

第三章第二节 茫溪老农扶持引路

第三章第三节 闽南三杰指点迷津

第四章第一节 马草湾惊魂

第四章第二节 情倾讲台

第四章第三节 寻找,探索

第四章第四节 嶄露头角

第五章第一节 雄秀西南

第五章第二节 觅得峨眉是真魂

第六章第一节打进牛棚

第六章第二节 逐出校园

第六章第三节 天后宫蒙垢

第六章第四节 逃亡周坝

第六章第五节 探险金口河

第六章第六节 名震京师

第六章第七节 孙子之死

第七章第一节 绝粮断炊

第七章第二节 流浪矿山

第七章第三节 乐山大佛打工仔

第七章第四节 峨眉山上临时工

第八章第一节 冲破黑暗+北京饭店

第八章第三节 技惊四座

第八章第四节 疯狂的猪鬃笔

第八章第五节 千金难求一“寿星”

第九章第一节 暮年牵手

第九章第二节人生得意须尽欢

第九章第三节萧瑟秋风暮云哀

第九章第四节 南行纪游

第九章第五节爱妻胡咏娴

第十章第一节贫病交加一把辛酸泪

第十章第二节 老友反目 

下期预告:

 第十一章第二节 峨眉太高


《画坛大隐》作者 郭志全

作者简介:
郭志全,四川乐山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原洛阳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2016年作品《古老的门》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2017年,《彝人之舞》入选香港全球水墨大展。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