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州走读大学?查无此校?

老杨 郑说 2022-07-20



听说前不久郑州有一帮小年轻自发主办了主题为:“查无此地”的插图与摄影展览,旨在回忆老郑州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岁月,通过图片与照片反映郑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很是有趣。


一些老街区、老地名、老建筑物、老郑州的标识物等等今昔对比,传统古旧的名称往往湮没消失在城市拆迁与改造的瀚海中,新的地标、建筑代之而起且名称前卫时尚,透着高大上的时代气息,但总让人感觉不接地气,很难再找回当年的记忆。


只是在图片定格的瞬间偶然激活思维的细胞,回放一下目前已“人是物非”的样貌,不禁喟叹:郑州变化太大了,我们已经变老了。


做为校友代表,被邀参加了我的母校——中州大学专升本启动仪式。校方的叫法是“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转型发展研讨会暨新校名启用仪式”。校领导介绍了中州大学的发展概况,几年来升本的努力以及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大致过程。相关领导为新校名、校徽庄重地揭牌,随后又召集校友召开了恳谈会,倾听办好学校的意见与建议。


恳谈会气氛祥和热烈,受到鼓舞与惑染,老杨也即兴发了言,官样的说辞与祝愿有模有样不走板。但回到办公室静坐沉思,觉得适合校友私聊的话题还是要说一说。


校领导的介绍和播放的视频其实都是要说明三个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做为母校早期的毕业生和第一届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对前两个问题应该比较有发言权。


1980年9月25日学校首届开学典礼


中州大学成立于1980年,但在我们毕业的1985年才正式挂牌,此前一直叫做“走读大学”,其中1980年第一批入学的三个专业(医疗、化学、历史)学生还属郑大分校、河医分校(与其联合办学),1981年招收的学生才属“走读大学”。可以说到现在,母校已三易其名,“走读大学”是乳名,“中州大学”是曾用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是现正式名。



从当年步履蹒跚的幼儿“走读大学”到阳光少年初长成的“中州大学”再到功成名就、成熟稳健的成年“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栉风沐雨一路走来,历经三十六载,终于修成正果,其间凝结了多少师生的辛劳与付出。去年夏天,毕业三十周年班庆活动王军同学制作的影像视频再现了“走读大学”偏居创新街一隅的点点滴滴,回放了老旧校区的“青涩”样貌。


三十年前的“走读大学”已不复存在,旧校区也整体出售给了一家国有单位,即便老郑州也难以记起它曾经的存在,问现在的年轻人甚或是“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走读大学”何在,他们肯定一脸茫然,说不定还煞有介事地回答你“查无此校”。然而我们正是在这所“ 查无此校”的校园里,渡过了美好的学习时光。


王鸿延校长为学生做论文指导


那时社会还相对纯洁,不太浮躁与功利,老师有老师样,学生有学生样。王校长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老学究,学校唯一的一台华沙牌小轿车很少见他乘坐,多是去接郑大等外聘的知名教授,给我们上课的郑大名师曾炽海,何均地等拿现在话来讲是大师级的专家,讲《离骚》、讲《庄子》、讲唐诗宋词,听得如沐春风、沉醉不已,即便是郑大中文系的学生,也难听到他们的授课。局促的校园,简陋的教室,竟不断有高人雅士来此讲学,学校办得有声有色,那时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的专业短平快,适用性、针对性很强,非常接地气。


“走读”即不住校(乃因条件不允许),本身就具有城市的“乡土”特色,迥然区别于其它省会正规高校,校团委书记还创作了走读大学校歌“快乐的飞鸽”,自行车成了不可或缺的学习与交通工具,成为当时高校的一道风景线。可惜这一切都如烟般的随风而逝了,留下的只是淡淡的惆怅,现在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


曾经还一度鄙视母校,刚刚走进“走读大学”,自卑感油然而生,这哪像一所正规的大学,简陋不堪,连个像样的中学都不如,配发的校徽也不曾配戴,认为很“栽面儿”,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走读大学”甚或被误以为是问题大学、工读学校,收治管教失足青年的场所,自我矮化,没有新青年、新时代大学生的自豪感,自认为是大学生中的“二等公民”。


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宝光(右一)、

代市长孙化三(右三)出席开学典礼


记得有一次开学典礼,当时郑州市委书记李宝光前来参加,主席台坐定,走来一戴鸭舌帽、手拿公文包和水杯的干部模样的人到李书记处耳语汇报些事情,书记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一副胸有成竹的表情,果然,她讲完话即匆匆离席处理公务去了。当时我们班学生就在台下窃窃私语,此人是李书记的秘书,也是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榜样,于是议论纷纷,戏谑调侃,极尽其能,有同学甚至像模像样地模拟出将来上岗时的摸样,令人忍俊不禁。


王洪延校长毫无官气,经常上课,给我们讲授古汉语,诘屈聱牙的《左传》、《战国策》等给我们讲得绘声绘色,至今印象深刻。他不喜欢交际应酬,喜欢和同学零距离的接触,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在官本位日益浓厚的当下,不知还有多少校长能亲自上课,学生想见其面恐怕还要等专门的“校长接待日”。


建校初期,简陋的语音教室


现在细细回想起来,是我们没有珍惜大好的机会,放纵了时光,透支了无聊,真有太多的遗憾,愧对校长。但在当时,只恨时光缓慢,恨不得日月如梭,赶快过完大学时光,还庆幸终于等来了“中州大学”的成立,这一名称虽不响亮,但毕竟感觉比较正式,能够远离“走读大学”这一“土鳖”的称谓,也算这几年学没有白上。


流动广播站


参加工作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智也逐渐成熟,开始关心关注母校的发展,从早期“走读”时代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目下本科院校的桃李芬芳,我们在得到很多的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查无此校”的尴尬反映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折射出早期毕业生心中挥之不去的“走读”情结。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于学校将来向何处去,我说不清楚,也不是我考虑的问题。


1982年,首届校运动会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这所新校对我而言是陌生的,甚至是有距离的。更似乎也不准备和她产生什么交集。真不知以后干部履历表该如何填写,没有丝毫的激动与振奋,她离我很近但却感到甚远,“走读”已离我很远但我却感觉她就在眼前。所以第三个问题要往哪里去,我真的答不上来。我不知道在那里还能否看到“走读”的影子,找到“走读”的精神与基因,我只想问一问现在的学生,你听过真正大师级的授课吗?校长还亲自讲课吗?你还能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同校长交流吗?也许会看到一张窘迫迷茫的脸。在后辈学生中,恐怕“走读大学”真的是“查无此校”了。



没有提炼出“走读”精神,恐怕是母校的一大失策。我是谁?从哪里来的问题没搞清楚,要去往何处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了。真希望时光倒流,中州大学再晚一年成立,那样我的毕业证就可以钤上端端正正的“走读大学”钢印。那样,谁再说“查无此校”,老杨就可以义正词严地反驳道:“胡说,我有证据!”,并立马将毕业证摔到他面前,“看仔细了,这可不是山寨的,是正版!”


本文写于2016年5月16日





作者简介:老杨,出生、上学、工作均在西郊中原辖区。1963年生人,参加工作多从事文字写作工作,现在某机关单位任职,工余时间写点文字,自娱自乐……





想喷“老郑州”的,请扫描以上二维码联系巷主

投稿可发邮件至364212578@qq.com


往期精彩回顾

郑州中学校史排名前15

这可能是关于郑州最没谱的歌词

80后回不去的单位幼儿园

郑州建校史最长的八所小学

没错,我就是南六环的农村人

33岁当市长,他让沙城边绿城

律师界良心的郑州记忆

二厂曾是中国最牛的纱厂

讲真,我挺讨厌郑州的

妞们xiao们都白迷了

没有他,可能就没如今的二七塔

乡土河南与市井郑州

谁再叫俺郑县,给他点颜色看看

郑州为啥叫Chengchow

抗战中郑州被日军占领过多久

郑州这些老烟盒你肯定没见过

喧嚣中的静谧:郑州北大清真寺

比起园博园,我们更想要中央公园

唐子巷——期待重生的郑州老街

关于唐子巷27号

把根留住: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唐子巷27号:聚焦郑州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传承

这里是你我共同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