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AGC Emerging Investigator: 天津大学 郑旺
导言
AG期刊第二位Emerging Investigator Series入选者公布,祝贺天津大学郑旺教授!他的获奖论文近期也已在线发表。编委会已推荐给予其半年的Open Access。本文推送郑旺教授的个人介绍和访谈。英文的采访内容在IAGC Newsletter全文刊载,入选者个人信息在Elements杂志上刊登。获奖论文的详细导读也正在路上,敬请期待!
“They add important new data to the very small literature on this topic. This is an extremely well written paper.” 这一句评价来自一位身份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匿名审稿人。处理该稿件的副主编为知名同位素地球化学家,IAGC现任理事,法国地调局的Romain Millot。
郑旺教授于2020年获得第18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侯德封奖设立的1986年,是一个奇妙的年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国家863计划启动。(当然,AG创刊这种小事,我们只能在括号里面提一下。)
Emerging Investigator Series常年开放申请,只要你提交申请时获得博士学位不足10年,并愿意把能代表自己科研水平的论文投到Applied Geochemistry,都欢迎申请。期待有你!
郑旺,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特伦特大学,先后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2018年入选天津大学“北洋学者”英才计划长聘教授。2020年获第18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稳定同位素环境地球化学,重点研究金属同位素分馏机理、汞等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以及利用金属同位素重建古环境和生命演化。他近期在Applied Geochemistry发表文章“Mercury stable isotopes reveal the sourc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atmospheric Hg in the high Arctic”,入选 AG/IAGC Emerging Investigator Series.
您发表在Applied Geochemistry的这项工作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这是与多伦多大学和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合作开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结合汞同位素和大气形态汞的高分辨率观测,对北极高纬度地区(加拿大Alert站)大气和地表雪中汞的来源和转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极地在汞循环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南北极春季的大气汞耗竭现象(AMDE)会导致大气汞的强烈氧化和沉降,使极地成为全球汞的汇。但气候变化正在对极地的冰川、冻土、洋流、生态等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未来极地也可能成为全球汞循环重要的源。这项研究表明:1)北极春季大气颗粒态汞主要由北极本地的气态零价汞氧化而来,而并非由低纬度地区人为排放的颗粒态汞长距离传输而来;2)雪中汞的光化学再释放量受汞沉降形态的影响,总体低于以往的估算,这意味着可能有更多汞随融雪进入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关于南北极大气形态汞的同位素数据还非常少。这项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探明极地汞的氧化还原机制和极地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源汇关系的转化。
您获得了“侯德封青年科学家奖”,能为全世界的地球化学同行介绍一下该奖项吗?
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授予的奖项。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人数不超过20人,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奖项之一,很多以往的获奖者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该奖项,这对我是莫大的激励。特别要感谢三位推荐人和天津大学地科院的支持,争取在未来的研究中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能介绍一下您和您课题组目前开展的研究吗?
我的研究主要关注金属稳定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和应用。目前的研究主要有:1)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机理。比如通过实验模拟现代和古代环境中汞的光化学过程,从而研究汞同位素在这些过程中的非质量分馏特征和机理;2)利用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同位素重建古环境和生命演化。例如汞同位素近年来在指示古代火山活动和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等方面获得了较多应用,而我目前的一项研究致力于开发汞同位素对古海洋透光带硫化的指示作用,从而为反演海洋硫化对生命演化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指标;3)利用同位素示踪土壤等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铅等)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以上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您对Applied Geochemistry的读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家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分享吗?
我比较幸运的是,2018年底回国来加入了天津大学地科院,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室条件和科研平台,使我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即使是这样,科研起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时间的投入。有些好的成果需要时间的打磨,可能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因此保持耐心和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国家在科研评价方式上一直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强调科研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这也是我们青年科学家应该努力的方向,潜下心来做出真正能推动科学进步和满足国家需求的成果。
推荐阅读
一段分水岭的故事:庆祝AG期刊创刊35周年 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 2021年各奖项公布 彩蛋| CNSAg:同在一个元素周期表的碳氮硫银 传奇学者Jill Banfield教授在2021年女性参与科学日的寄语 复旦将在匈牙利设欧洲校区:探一探AG/IAGC与匈牙利的渊源 AG35年发表的Tributes:从地球化学之父到中国当代的学科英雄 郑永飞院士:做“科学家办刊”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新时代的元年:AG公众号2020年回顾 地球科学中有哪些薄弱学科?如何扶持?何以自强? AG公众号的纲领:毛泽东做自媒体的日子
“微言大义”专栏
全国学术公众号100强:AG期刊
投稿邮箱|ag_eic@fudan.edu.cn
欢迎收藏,关注,“在看”,助力中国引领的国际地球化学学术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