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儿童教育、性别议题……我们在这些领域泛舟阅读 | 天天泛读
作者陈劲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他将镜头和文字对准小镇青年的生活与情感,作品普遍关注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生存和流动状况。
万花筒里的斑斓世界跳了出来,立体地铺开在眼前,徜徉在五月的绒绒春意里。五月伊始,「深度训练营」「天天泛读」第三期如约而至。
沉默的土壤在雨水里松动,细碎的毛发在风里飘动,柔软的柳枝在光里亮起来,碧绿的春水在林边涨起来,亮眼的风车在阴影里舞动起来,喜鹊疾掠过头顶簇新的松叶。四月的世界,变新,变亮,「深度训练营」十一期营员关注着性别、科技、教育、医疗等议题,一切都在袭向我们的感官,在变得不一样起来。
以下,是来自十一期营员的4月泛读——
深度营
@全体成员
泛读博览,方能有角度、知温度、挖深度。深度营的成员们,四月天天泛读开始啦!优秀的文章值得大家一起学习,看到好文记得在此分享哦!
吕宜函
我想给大家分享:
吕宜函
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文章选取腾讯这个典型的企业创新例子,并选取了具体事例,比如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腾讯云5G服务等。通过讲述这些软件或应用的故事,展现互联网时代企业研发,需求与创新的关系。典型的事例选取,背景与实际、个案与大环境的结合分析都很值得学习。
吕宜函
还有一篇也与企业经济有关!
海伦斯是现在许多大学生放松娱乐社交的首选场所,对于很少尝试酒吧的大学生来说,“物美价廉”的海伦斯就像蜜雪冰城对于想尝试奶茶的“老年人”一样。然而海伦斯自身的定位、服务与经营模式,却没能复刻蜜雪的成功,这与品牌定位、经营品类都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进军下沉市场的策略并不具有普适性。
刘芸丽
以下这篇则反映了社会问题:
《超载的拉煤司机:土政策与国家标准之争》 刘芸丽
这篇文章聚焦国家公路限重标准与乌海市拉煤的重量之间的矛盾。文章以超载为线索,细致地呈现出了超载背后的产业链需求、个体生活之困以及限重以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煤矿行业。冲突之下,司机提出修改标准、因地制宜的诉求,但以个人之力推动机制改革,注定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刘芸丽
这篇文章引发我思考的点是,一项政策从制定到施行之间,或许会存在像乌海市这样的“政策不耐受”情况,面对这种特殊的情况,是不是应该逐步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适应性修订和改良方案?
陈思宇
我这里也有一篇!
上图是传销组织内部的业绩表彰大会,他们正在给新人编织“暴富”的美梦。
陈思宇
最初接触到“传销组织“这个概念时,我其实无法切身地理解“洗脑”“圈套”等词语的意义,缺乏去深入思考其具体运作机制的想象力。直到有一天,我亲眼看到传销组织,才猛然意识到”传销”离自己有多近。
陈思宇
冰点周刊的这篇报道,线索像滚雪球,从一则相亲贴,从杨梅身上不停地辐射到第二个人,第三个人……引出加入传销多年的亲历者,持有警惕心并未加入传销的人,直属下线等等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联谊“表象打入一个隐秘的”传销组织“内部,内容资料十分丰富。
杨欣雨
以下这篇也引人深思:
杨欣雨
前几天看到新闻里那位泰国坠崖孕妇仍无法离婚,惊讶和不解涌上心头,直到看到真实故事计划的这篇。文章以“站稳”和“攀爬”双关,从崖上坠落的不仅是她的身躯,更是事业、人生和未来。在讲述被打入一百多根钢钉后的王暖暖学着如何站起、复健,努力让自己的身体站稳,也通过短视频的自媒体创业不断向心脏钉入钢钉。她把自己称作“钢铁侠”,重新爬上跌落的悬崖,还创建粉丝群,帮助有同样经历的女性。受害者在不幸后展开了自救与救他。
杨欣雨
文章细节把握得很好,是具有帮助受害者走出伤害的解困意识的报道。需要对恶性事件进行追踪报道,这是极有意义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幸诗淇
幸诗淇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冰点周刊这篇关注校园欺凌的文章。文章大篇幅讲述了被欺凌者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的长期影响和伤害;细节方面,写出老师和家长在面对校园欺凌时的冷漠态度,引人反思;最后讲述了施害者面对自己曾经的霸凌行为的愧疚与忏悔。在我看来,校园霸凌是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遏制校园霸凌的发生还需更多努力。
王沐青
这一篇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王沐青
社会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越轨”,是指对社会中大多数人认可的既定规范的不服从。“逆社会时钟者”就是“越轨者”中的一群,他们厌倦了社会对年龄的束缚与苛刻,并试着逃离。在他们看来,社会时钟是一个尺度,它用一种统一的规范丈量着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锚定人们在不同阶段应有的权利与义务。
王沐青
但于此同时,他们需要应对观念与现实的多维压力,相关学者认为,这或许与快速发展的中国,不同世代的问题与观念叠加有关。好在随着国家发展的平稳化,世代与世代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宽,我们也将拥有更宽容的环境。
陈思宇
陈思宇
这是一篇颠覆了大多数人直接认知的报道,之前庄慕卿出事故的新闻发出后,大多数人注意力只是停留在“超速”“网红”表面。三联把背后的故事写了出来,文字陈述的背后是一个鲜活的人的陨落,一个本该越来越好的家庭的苦痛。
陈思宇
从车祸现场的复原,到对“小锋”变成“庄慕卿”的描绘、场景的构建,以及抓住机车这一事物,延展开来,对他出事故时心理状态的一个揣测,整体都非常细腻、立体,能看出记者做了非常充分的调研和采访,文字背后流淌的感性关怀令人动容。
梁栋
今天想说的是这一篇:
梁栋
2023年,我们依然谈性色变。只有在私密对话中,我们才会提及HPV的感染。更多对HPV的认知,仅限于女生需要去打疫苗,保护自己。在这篇文章里,脱口秀舞台和HPV形成了最大的矛盾点。文章结构围绕着HPV展开,从HPV与男生和恋爱、与朋友和生活、与工作、与脱口秀四个方面,叙述了梦嘎的故事:一个患上HPV的女性决定公开谈论它,对自己难受过、恐惧过的现实进行一次解构,勇敢地说自己要说的话。
梁栋
个人觉得这篇稿件的优点是选题角度较为大胆与新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HPV患者在世俗中的生存现状,对世俗观念、社会期待、代际关系都进行了映射,值得深入思考。缺点是主线不够清晰。读下来会更为关注HPV,但又有很多脱口秀的内容,两者的联系并不明显,造成内容失焦,有些许凌乱。
吴浩旖
吴浩旖
看到标题的第一反应是想起了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而哪怕是到了今天,对于一些女孩来说,拥有自己的一间房还是奢侈的事情。就像文章里的杨楠和金鱼,她们睡在客厅,或者二十几岁还和长辈们挤在一个房间里,想要独处的心情也不被理解。而除了无法拥有专属于自己的空间以外,她们的爱好可能也会遭到扼杀,隐私无法得到保障。
吴浩旖
稿子的第三部分展现了杨楠在工作以后终于拥有了自己房间的生活。从房间的装修,到入住后的日常,以及她和家庭成员的互动给她带来的思考,每个细节都很生动。
王沐青
王沐青
这篇文章没有太多理论上的讨论,而是补充了许多我们对于上野尚且未知的个人生活经历,比如她的童年、教育、女权的萌芽,以及和母亲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具体的生命经验和锐利的观念讨论“在她生活中的交织。
王沐青
我觉得现阶段女性主义需要这样关于个人成长经验的叙事,因为我们太容易在某些字眼或者理论的词句上断章取义,反而进一步限制了自己的个人选择和发展。这样更个人的叙述、个体经验的分享能让我们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以及必然存在的局限性。然后进一步思考对于个人而言,如何进一步争取和进步。
吴浩旖
接下来是和教育相关的文章:
《和三岁孩子谈论一只仓鼠的死亡》 吴浩旖
要如何给孩子解释“死亡”呢?有必要和小孩子正式地谈论死亡吗?生死教育又该谈论到什么程度?在这篇稿件中,爸爸石鸣以家里一只仓鼠的意外死亡,作为孩子接触死亡的契机。而整个稿件也从这一个小的切口出发,讨论到了后疫情时代里对于儿童的生命教育。
吴浩旖
文章呈现的成年人和小孩子对于“死亡”的反应,不同家庭对于生死教育的表达方式都很值得思考。或许在和小孩子沟通的时候,让他们对于死亡有真正的概念,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死亡的认知,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屠杭莹
法律也是泛读值得关注的点!以下两篇推荐一起食用。
屠杭莹
2005年,13岁的孙燕在亲生父亲孙锡美及其女友王艳娟的策划下,在铁北四路生父的家中被一个中年男人强奸,其被判嫖宿幼女罪,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上,孙燕的遭遇被认定的不是被强奸,而是“自愿进行卖淫”。2015年,嫖宿幼女罪的罪名被删除,嫖宿幼女按强奸罪论处。罪名之后,留给受害者与家属的是需要自证清白的漫漫“正名”之路,是平静不断被打破、伤痛难以自愈。18年来,孙燕的母亲邱真一直在为女儿的清白四处奔走申诉。今年2月,在案件被多级法院、检察院驳回后,邱真决定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诉。4月,在30平的公租房里,在母亲的陪伴下,孙燕开口讲述她的伤痛与求生。
屠杭莹
在真故的评论区里,有这样一段话:“2015年,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后,嫖宿幼女罪最终被踢出刑法。而在过去的八年中,发生了不少因嫖宿幼女被判强奸罪,又因自首、认罪认罚、积极赔偿等原因被从轻判处5年以下刑期的案例。这是否也是代价的一部分?只能说,法律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它需要不断进步。”这让我想起罗翔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在现实中永远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但这不代表完美的‘圆’不存在,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王沐青
https://familyhistory.ink/archive/
王沐青
家庭史写作与深度新闻写作不太一样,是一种“融合了传统访谈、自我民族志、档案研究、物质性材料和媒介史研究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写作尝试。”更加主观,带有个人色彩,引用原话比较多,或者直接转述。
王沐青
网站上有十篇学生的家庭史写作,很喜欢这种通过个人经验来回溯历史的叙事。大部分作品是疫情期间写成的,让我回想那段时间的经历,似乎这种“回溯”,挖掘身边亲近的人的故事和经历似乎是对抗“当下”很好的方式,“疫情带给课堂教学的限制,就此转化为重建时间斜塔的契机”。正如一位学生所写:不应该让历史课本之外的个人经验被“带进棺材里”,一个人就是一部历史,一个人的故事可以成为一段历史的切入口,也可以带我们回到那个时代。
徐岑
这是文章中程小曼的腹部CT片,浅灰色的不规则团块均为肿瘤。
徐岑
这是一篇关于“1150颗肿瘤切除手术”的稿子。起先点进去是因为对于这个标题的兴趣,后来发现在稿中有非常丰富的意涵:比如医生本人的耳鸣、肿瘤切除手术的历史、病人个人的家庭情况等。
徐岑
通过一系列蒙太奇的手笔,把医患关系、病人与医生的角色切换的张力都刻画了出来,让人想起普利策特稿奖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评论区里谭先杰医生的回复,让我感受到了在采访的过程中,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手术场景的描述,记者扎实的笔触也让我身临其境。
统筹 | 吕宜函 马子雯 屠杭莹 张天爱值班编辑 | 陈思宇
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