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生清福,只在茗碗茶烟

汲泉承露养菖蒲 抱蒲堂 2020-12-15


茶,不止于饮。

 

茶大概是中国人最平常不过的饮料了,它出入于贤达乡野之家,其高贵者,是文人「茶酒香花诗书画」的风雅,其平凡者,是世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

 

自陆羽《茶经》将饮茶上升至精神文化,后世之书皆遵循其中礼制观念,及至明朝生活美学,文人把茶推至一种审美的高度。

 


因静默,得清福

 

茶之为物,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

 

据《茶录》所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所以如果要体味这些质素,静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是,即十分败兴。

 

 

喝茶要的是心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慢慢的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味的清淡。

 

那样茶味入喉,在齿颊留香之中,可以默默的相坐,把一天当作一生,或者把一生当作一时。时间因静默而让生命变得更为丰富,这是一种清福!

 

 

因雅器,得清福

 

国人对茶叶、茶器、茶室的讲究,可谓处处见其静雅,个个显风韵。茶案上诸般器具的精美,是茶人审美水准的外显,也是主人生活趣味的表达。



一个正在喜欢茶的人,即使没有茶,只是观赏器物,摩挲茶具,已然心手俱适,自得无穷乐趣。

 

蔡襄年老时已不能饮茶,但他每天必烹茶以自娱。明人闻龙写过他的友人周文甫的故事,他每天自早至晚,必在规定的时刻自烹自饮六次。


他极爱他的茶壶,死时甚至以壶为殉。有雅器相伴,如有趣友,如得知己,也是一种清福。

 


因韵友得清福

 

西人有云:“茶永远是聪慧的人们的饮料。” 中国人则更进一步,称它为风雅隐士们的珍品。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

凡入此斋,均为知己。

随分款留,忘形笑语。

不言是非,不侈荣利。

闲谈古今,静玩山水。

清茶好酒,以适幽趣。

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一个人只有在这种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才能领略到茶的真味。



《茶疏》的作者许次纾说: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吸水点汤。


喝茶的友伴也不可多,张源在《茶录》中说: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喝茶,要找韵友,所谓素心同调,彼此畅适。围坐闲谈,品茶论器,万虑都忘,妄想尽绝,这是一种清福。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

意绪棼乱、听歌拍曲

歌罢曲终、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夜深共语

 

林语堂说:只有天然喜爱闲适生活的人,方有圆满享受茶的机会。一间茶室,三五知己,清言闭门,烹茶啜饮,不知窗外,秋已深,夜已凉。



末俗以繁华相尚

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惜吾不及古人

吾谁与玩此芳草


抱蒲堂主人




堂主微信号:bptzr2015

长按右侧二维码,加堂主个人微信号,

进入抱蒲堂微信群,交流菖蒲莳养之道。



| 往期推荐 |

► 真正的成熟,是天真

► 书房清趣 | 文人案头佛像之美

► 陶渊明 |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 人生,要拿趣味做根底

 审美,是最大的体面

► 孤独,是种大自在

►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东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 人活着,一定要爱点什么

► 做个闲人,静倚书窗听雨声

► 菖蒲的一百万种死法


抱蒲堂

莫道幽人无一事  汲泉承露养菖蒲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抱蒲堂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