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赠书福利!汪品先院士“浅说”深海!

海洋知圈 2021-04-19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 909米,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2016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2020年6月19日,中国万米载人潜水器被正式命名为“奋斗者号”。



为什么这些年我国不断研发深海深潜器呢?海洋科学顶级学者、开创南海研究新纪元的“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说:“人类对于海底的了解,还不如月球的背面,海洋200米以下,海水都变成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因此它就神秘。我们中国这100多年来,在海上也吃了很多亏。最近10来年,中国对海洋的发展非常重视。更重要的,海洋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前景,现在的海洋经济已经逐渐从表层网海底移动,海洋经济的中心在下移。国际上对海洋的争夺也越来越剧烈。我们中国的文化当中,应该加强海洋文化。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深海


海面3000米之下暗流涌动。深海底下两亿年的沉积层,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无数精彩的故事。


从深海提取“档案”,追溯大洋水圈和岩石圈的变化历史,经过分析解读,犹如是找到了地球的《资治通鉴》。深海还隐藏着更多的人类发展宝藏,由内而外影响着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



深海生命亦值得探究。世界大洋估计22万种动物,有10亿个类型的微生物,尤其是深海的生物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功能”。有的能适应高温高压,有的能在缺氧环境下繁盛,有的具备非人类尺度的长寿能力,提供这些特殊功能的基因就是无价之宝。


深部生物圈、热液与冷泉、大洋钻探、海底地震与火山、深海矿物与生物资源……总之,深海是地球系统中关键而又缺乏了解的部分。从20世纪后期起,人类开始进入海洋内部,对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认识。


人类潜入深海的历史


人类从古代起就对深海一直很好奇,但人类进入深海很难,不但有呼吸的问题,还需要承受巨大的水压力,每加深10米增加一个大气压。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屏住一口气下潜,这种“没水采珠”的古法下海,明朝《天工开物》里就有记载。这种不靠任何设施的下潜,深度有限,能到30米深就很了不起,从生理学来说100米就是极限。


如果想要进入深海,尤其是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考察,应当利用某种容器潜入海底。最先出现的容器,是17至18世纪发展的潜水装备——潜水钟。钟的上部有空气,供潜水者在水下呼吸而不需要回到水面。


真正建造科学探索的深潜装置,需要等到20世纪。先是用钢制的圆球“潜水球”。1930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毕比和工程师巴顿钻进潜水球,下到了百慕大海域的183米深;1934年他们的潜水球又下到了923米的深水,并且在那里停留了3分钟,这是当时人类到达的最深处。


1953年奥古斯特提出把气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潜技术上,在钢球之上另加一个装有汽油的浮体,不靠吊索而是靠浮力上下,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就是“迪里亚斯特号”深潜舟。1960年,奥古斯特·皮卡尔教授的儿子、工程师雅克·皮卡尔和美国海军军官沃尔什,乘坐“迪里亚斯特号”下潜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 916m的海底,这是人类第一次下潜到了地球表面的最深处。



经过五六十年的发展,深潜技术早已今非昔比,万米深潜不再那样艰难,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度也不再那样神秘。然而,科学探索对深潜器的要求不同于探险,需要有高超的观测与采样能力


我国深海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2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7062米,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国产自主率超过95%。此次“奋斗者号”坐底深度10 909米,代表我国迈向国际深潜设施制造前列。



深海科普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文化里海洋因素不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认为:“东西方在海洋文化上的差异,有着几千年的深远历史根源,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近几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遭遇,还影响着学术界的思维传统和科学创新对于深层次文化层面的问题。”因此,海洋知识普及迫在眉睫


汪品先院士是推动中国深海研究的先行者,1999年,他在南海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开我国深海科学钻探之先河;2011年至201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该项目为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以82岁高龄深潜南海,发现深水珊瑚林。那年,作为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他不仅坚持亲自深潜,而且在9天里先后三次下潜进行考察。



汪品先院士所著的《深海浅说》填补了中国深海科学“元科普”的空白。“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既能反映国际科研的最新进展,又能追溯历史、揭示科学发现的过程。”除了深海的基础知识和深海研究的重大成果,《深海浅说》中最有趣的是它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测技术,如海洋探测系统、深海遥感、海洋地质钻探及采样技术、水下机器人、深潜器、海底观测网等。


深海开发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向海洋深处挺进,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事!海洋强国梦,等待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深海浅说》

    汪品先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0年9月出版




赠书福利来啦!


在本条推文后留言评论评论获点赞数排名前5位的朋友将免费获得汪品先院士所著《深海浅说》1本(我们负责送书和包邮,您负责收书~)(记住关注哦,不然无法与您询问邮寄地址)
活动截止日期:自推文后至12月7日22:00
相关阅读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 :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入驻抖音 | 他是中国最大年龄“深潜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深海探测——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八旬海洋院士”汪品先办公室里过除夕,执子之手只争朝夕!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我拿得出手的成就,都是60岁后完成的

—END—
信息来源:海洋知圈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大家都在看

自然资源部官方确认正构建五大“海洋体系”

“三定”方案正式印发!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正式挂牌|广东省唯一海洋执法力量、唯一省级行政执法队伍、唯一跨部门综合执法机构成立

2020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邀请函(2020年11月21日-23日)

2020蓝色经济论坛邀请函

4位院士作专题报告!召开“海洋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研讨会"通知(第一轮)| 自然资源部海洋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主办

吴立新院士等综述:“透明海洋”立体观测网构建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马上开始,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

海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 《10000个科学难题(海洋卷)》

我国首部风暴潮数值预报专著《现代风暴潮预报技术及应用》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研究员 著


1:300万比例尺《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出版发行!| 实现了中国海全海域海洋地质基础图系的更新换代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自主水下机器人》封锡盛院士等主编、徐会希高工等著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海洋和海岸环境塑料污染与治理》骆永明等编著

《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系统的功益及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

►《地球系统与演变》白令海道开启和和北冰洋的演变 (附注:北冰洋大洋钻探 )| 汪品先院士:为地球系统科学正本清源

►一些围填海项目被通报要求整改,事过两年毫无进展:三亚新机场、海口如意岛、葫芦岛和南海明珠……

2020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发布:海洋科学、水产、船舶与海洋工程、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生态学……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海洋工作情况及回应委员建议|全国政协“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20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拟获奖项目公示名单(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2020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拟获优公示名单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如您喜欢,请“点赞”并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