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 微课视频|知识点|导学案

点击蓝字关注我→ 初中微课资源 2021-08-08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虽有嘉肴)


微课视频:(大道之行也)


知识点讲解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





拓展探究





第22课《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佳肴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0课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

背景链接(介绍作者):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  虽有嘉肴     即使      ② 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妙   

⑤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教学相长  增长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因此   

⑨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⑩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自己 

⑾然后能自强 勉励          ⑿学学半 

⒀  其此之谓乎   大概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主旨           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5、翻译下列句子。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2)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

合作探究:

1、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作铺垫。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反馈检测】

1.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 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 仪礼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礼仪、孔子及其弟子 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虽有嘉肴》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说明了教学相长。               

   的道理。

3、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古今异义。  

 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主旨              今义:甘美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教后反思】 

大道之行也

【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学习难点】

   1.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2.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①亲:以……为亲,意动用法;②亲:亲人。 

   不独子其子:①子:以……为子,意动用法;②子:孩子,儿女;

4、理解重点句子: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出自本文的成语

【合作探究】

   6、“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7、那么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8、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9、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来源:学科网ZXXK]

   10、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 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精练精读】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 选贤与能 (        )② 故人不独亲其亲   (        ) 

   ③ 男有分(     )      ④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⑤ 是故谋闭而不兴  (    ) 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 主题阅读】

(一)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来源:学&科&网]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2、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3、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4、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给下列字注音。

弗(   )  琢(   )  兑(   )  尚(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 弗:

(2)其次务施报     施:

(3)玉不琢,不成器   琢:

(4)人有礼则安     安:

3.《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 (原句)。

4.平常所说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是指                                                  。

4.翻译下列句子。[来源:学#科#网Z#X#X#K]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译文: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来源:学&科&网]

译文:[来源:Z,xx,k.Com]

5.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拓展提升】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第1课《社戏》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2课《回延安》同步辅导微课视频

第3课《安塞腰鼓 》微课视频

第4课《灯笼》微课视频

写作《学习仿写 》课时导学

口语交际 应对 同步辅导 课时导学

第二单元、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辅导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辅导

第7课《大雁归来》同步辅导微课

第8课《时间的脚印》同步辅导微课

写作《说明的顺序》同步辅导微课导学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微课导学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1课《核舟记》课文朗读+微课视频

第12课《诗经》二首朗读+微课视频

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微课视频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4篇微课

第四单元、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微课视频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微课视频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微课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第17课《壶口瀑布》微课视频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微课

第19课《登勃朗峰》微课视频|知识点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微课视频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微课视频

往期精彩回顾




部编版七八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沪科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微课部编版7-9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微课部编版初中七八九年级历史下册微课人教版初中八九年级理化下册微课北师大版八九年级物理下册微课视频
微信号:czwkzy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微课视频!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