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庄林/王功伟课题组综述:铜基CO2还原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耐久性调控

武汉大学庄林/王功伟课题组对铜基电化学CO2还原催化剂调控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该领域研究挑战和未来机遇。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需开发高效的CO2转换技术。CO2电化学还原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以及低成本的水作为质子源,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学品。如果能够实现大规模应用,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发展出一条不依赖化石资源的化工途径。

目前,CO2电化学还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方面:CO2水中溶解度很低,使得全浸没电极的电流密度通常低于几十mA/cm2,远不能满足实用化要求的数百mA/cm2,故需要发展基于气体扩散电极(GDE)的CO2电解器技术,提高CO2的传质效率,实现低槽压、工业级电流密度的CO2转化;另外,CO2是一种非极性的线性分子,具有很强的键能,难以活化和转化。同时,CO2还原产物种类多样,并常伴随着严重的析氢反应(HER)。因此,发展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电催化剂至关重要。铜(Cu)是唯一能同时产生一氧化碳(CO)、甲酸/甲酸盐(HCOOH/HCOO)和深度还原产物如甲烷(CH4)、乙烯(C2H4)和乙醇(C2H5OH)的金属催化剂。然而,其催化活性、选择性和耐久性仍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武汉大学庄林/王功伟课题组总结了近年来Cu基CO2还原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提高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耐久性的策略。这些有效策略可分为两类:一是调控Cu表面的原子或电子结构,从而影响反应物或中间物种的吸附强度及构型,实现对反应路径的控制。具体方法包括调控Cu催化剂的粒度、组成、形貌和结构;二是调控Cu表面的局域物理/化学环境。例如,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多孔Cu催化剂在CO2还原过程中会形成局部高pH环境,从而影响C-C偶联和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可以在Cu表面修饰功能性的分子或聚合物,实现对CO2还原的控制。

本综述首先根据CO2还原产物进行分类,总结上述策略在促进CO2还原成特定产物中的应用。同时简要讨论了Cu基催化剂失活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对该领域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机遇进行了概述。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刘畅和龚隽,通讯作者为庄林教授和王功伟副研究员。详见Liu C, Gong J, Gao Z, Xiao L, Wang G, Lu J, Zhuang L.  Regulation of the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Durability of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CO2 Reduction. Sci. China Chem., 2021, Doi:10.1007/s11426-021-1120-3.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

清华大学牛志强教授综述:双原子催化剂的可控合成与电催化应用

湖南大学王双印课题组:苯酚电催化加氢反应中氢利用途径的有效识别

中科大黄伟新课题组综述:氧化物表面氢物种反应性能

曹荣和黄远标研究员通过设计导电酞菁镍MOF实现了高效电催化CO2还原

张斌/覃勇团队:分子筛内选择性沉积FeOx实现高效环己烷氧化

大连化物所申文杰课题组:原子分散铜-氧化铈界面结构与低温水气变换反应性能的构-效关系

中科大曾杰课题组:铜催化剂中引入磷掺杂提升CO2电还原多碳产物的活性

汪国雄和高敦峰课题组实现工业电流密度下的CO2电催化还原制备燃料和化学品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王瑞虎团队:金属卟啉共价有机框架光催化CO2的选择性还原

大连化物所黄延强课题组: 单原子钴催化剂电子结构调变实现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活性调控

熊宇杰/龙冉课题组:铜铟硫空心纳米颗粒用于高效率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华南理工大学李映伟课题组:超细金属纳米颗粒在MOF表层的选择性封装提升金属利用率及其催化活性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扬州大学徐强教授团队专论:“准MOF”和限域金属纳米颗粒间的协同催化




通讯作者简介


庄林 武汉大学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洁净电化学能源/物质转化,包括电催化和基于碱性聚电解质的材料/器件研究。

王功伟 武汉大学化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电化学CO2还原研究,包括催化剂设计,结合原位红外/拉曼光谱等技术进行反应机理研究,以及纯水CO2膜电解器研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