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大梁正团队:锂离子电池快充复合负极的最新进展和前景展望

中国科学:化学 中国科学化学
2025-01-08

上海交通大学梁正团队全面回顾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充复合负极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三种复合负极的设计原则和材料选择策略,为锂离子电池快充领域的潜在突破和未来的探索方向提供了新的见解。

随着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迅速普及,人们对具备快速充电能力的锂离子电池(LIBs)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传统石墨负极中最突出的问题,如:缓慢的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和电极在运行过程中的不可逆降解则对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发展快充复合负极势在必行。快充复合负极不仅改变了传统负极的单组分设计模式,也成为在快速充电条件下提高锂电池综合性能的可行途径。

基于此,上海交大梁正团队系统地总结了快充锂离子电池中最具代表性的石墨基、LTO基以及合金复合负极的最新突破,重点阐述了这三种复合负极的设计原理和材料选择策略,并探讨了快充复合负极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针对现有体系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如:深入了解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特性,针对性地开发具有理想综合性能的负极材料;大力推广高效原位表征技术对快充过程中复杂的电化学反应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快充锂离子电池中正极、隔膜、负极等核心组件的协同发展;关注材料属性对快充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这篇综述文章不仅详细展示了快充锂离子电池中复合负极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也为未来快充复合负极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论文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曾庆辉,通讯作者为梁正副教授和岳昕阳助理研究员。详见:Qinghui Zeng, Yongteng Dong, Yuanmao Chen, Xinyang Yue, Zheng Liang.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perspectives of fast-charging composite an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Sci. China Chem., 2024, DOI: 10.1007/s11426-024-2265-9。本文收录于2024 Emerging Investigator Issue。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全文。

【通讯作者简介】

梁正 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201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21年2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主要从事先进能源存储材料开发及循环利用。入选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项目、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并荣获阿里达摩院青橙奖“最具潜力奖”、小米青年学者等称号。

【扩展阅读】

2024年《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发布!

《中国科学:化学》2024年上半年最受关注微信文章

Sci. China Chem.影响因子10.4 || 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Sci. China Chem.文章精选: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发展路线图

华中科技大学余创教授团队:基于In改性的全天候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晁栋梁&濮军Sci. China Chem.综述:水分子活性管理稳定金属负极

张献明教授课题组:成功构筑用于精确锂离子和阴离子/溶剂分离的金属有机纳米片离子筛分膜——实现高稳定锂金属电池应用

华科余创教授团队:LiCl/LiF/LiZn杂化SEI界面实现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北京理工大学姚长江课题组综述:双离子电池有机阴极的最新进展

南京邮电大学赖文勇教授团队:构建苝酰亚胺共价有机框架提升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传输效率

深圳大学陈光明教授课题组:气凝胶片状电极用于热电池的低品位热能收集

北理工吴川团队:界面修饰引导铝二次电池“无枝晶”铝沉积

温州大学肖遥教授团队:基于多功能结构调制策略实现空气稳定、高能量密度的单晶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

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探讨面向能源电化学的新一代表征方法——从工况表征到人工智能

北科大姜建壮&王康团队和北化工李晓锋团队:水热合成高晶态介孔共价有机骨架应用于阴极钠离子储存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综述:固态电池中原位固化聚合物研究进展

万立骏院士/曹安民研究员综述:非模板法构筑空心碳材料及其二次电池应用
武汉大学宋智平团队综述:二次电池小分子有机电极材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化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