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广平三访鲁迅故乡

2017-05-19 章贵 开明视点


  绍兴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代名人辈出,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先生的诞生和养育之地。他在故乡前后生活和战斗了近二十个年头,为此留下了与他有关的许多遗址和文物,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游客向往的地方。鲁迅在上海和许广平一起生活以后,仍缅怀他的故乡,每年总要讲起到绍兴一游。鲁迅也曾作了多次打算和安排,但都因故而未能实现。如1934年4月13日,鲁迅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害马多年想看南镇及禹陵,今年亦因香市时适直天冷且雨,竟不能去。”这里的“害马”是鲁迅对许广平同志的戏称。“南镇”和“ 禹陵”均是绍兴的名胜古迹。可见鲁迅是多么想陪许广平同志一游啊,但由于白色恐怖的笼罩和战斗的需要,不能如愿以偿。而许广平未能实现这个愿望一直感到“精神的负债,总好像有不安的情绪在疚歉,待要清偿”。为了“清偿”这个“疚歉”的心愿,她在鲁迅逝世十二周年的前夕——1948年3月29日,携着海婴,由周建人同志一家陪伴,特从上海悄悄地到绍兴寻觅鲁迅的故居和有关遗址。当时的江浙一带,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沿途敌堡,比比皆是,一片破败崩颓景象。他们的汽车“出杭州,过萧山,入绍兴境的时候,都要停车纳税,据说每车过一次共税五十余万元,则商人负担之重,可想见了”。

一行七人——许广平母子、周建人夫妇及他们的三个女儿。除周老夫妇算是“老绍兴”外,其余五人均系人地生疏。周老虽属回故乡,但他离别绍兴也快三十年了,许多街巷店门已辨别不清。幸有一位当地金姓的亲戚做向导,故避免了不少徘徊的冤枉时间。

此次绍兴之行,最终目的是为寻访鲁迅故居,所以,他们一到绍兴,就顾不得路途疲劳,立刻赶往都昌坊口找觅。但是,当时的新台门周氏建筑已面目全非,五十一号(新台门所在地门号)已作国民党法院,门禁森严,无法入内,只好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

 许广平等一行,在鲁迅故乡住了三天,除寻觅鲁迅故居及有关遗址外,因时值禹陵香市,所以还到大禹庙、南镇一游。这两处名胜古迹是鲁迅生前曾计划陪伴许广平去同游的。现她趁机作一次“补游”,以告慰九泉之下的鲁迅先生。这次的旅游,许广平同志领略了鲁迅故乡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她说:“乌篷船是绍兴名产,以篷片三、五、七分别船的小中大次第,小船可坐三五人,小港细河,转弯抹角,甚是灵便。特色是摇船的一个人,惯能用两脚握浆拨水,两只手再摇一只浆,一人兼差,作两人用,是别外所见不到而又非常技巧灵活的。船工体格健硕,据说他们多是种田,农闲的时候出来赚几个钱,农忙的时候,这条船早晚帮他运载,所以每个农人多有一条船,都会摇船的。而绍兴是水乡,每一条街道不是前门面河就是后门临水,或左右逢桥……随着桥多,路名时常随着桥得名。桥的式样也真多,或高或矮,或精或粗,在小船上穿桥而过,无不富有诗意,风趣盎然。每一回忆,就想到坐在船上,观赏山阴道上,沿河两岸,鸡鸭相杂,自得其乐之状可掬。

  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绍兴的农人既然多能摇船,就和别处种田人不同。因着摇船的便利,遇见的陌生人多,见闻也就开阔,谈吐颇有幽默、中肯。在我们有一天乘船到禹陵,上岸的时候,怕耽搁他们时间,也怕等久了,我们不敢多玩,就嘱咐他们不要守候了。但他们却语意双关地说:“要嬉末去嬉去,嬉到不要嬉者。回来好哉!”(绍兴 “嬉”和“ 死”同音)为了这两句话,我们一路上当笑话学着来取笑,增加我们旅游不少的愉快。因为知道他们一面是种田的了,便中就有人问到年成,谈起捐税,他们在痛恨日本人来了之后没有好日子过,更恨日本人走了之后更苦,重重苛税。他们并不是没良心,还是承认田主的权利的。他们诉说:“我妮把(给)些俾(给)田主还好说,为所(什么)伊拉(他们)一趟趟来堕(取)不完。就颇有不平之鸣在意识里了。 

 许广平同志第二次访鲁迅故乡是在新中国建立不久的1952年11月19日。她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代表团到浙江,特转道到绍兴的。这时的鲁迅故乡已是阳光普照,红旗飘扬。鲁迅故居已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门禁森严”的时代已不复存在,都昌坊口也已被命名为鲁迅路(现又恢复为都昌坊口)。鲁迅故居东首(即原国民党法院的大厅)已是鲁迅文化馆和鲁迅越剧团的活动和演出场所。

 许广平同志仔细地看了被幸而保存下来的部分鲁迅故居和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短短的泥墙,依然如故,鲁迅读书处“三味书屋”匾额仍旧悬挂在书房的正中,伏在古树下的梅花鹿画,还挂在匾下。许广平同志看到当地党政部门对鲁迅有关遗址、遗物的保护如此完好,非常高兴!为此,临别前,她欣笔题词:“毛主席解放了被压迫的全中国人民,连死了多年的鲁迅及其故居遗物也都翻了身。”

  与鲁迅祖居隔河相望的三味书屋

这次许广平同志在绍兴,看到鲁迅故居室内的陈设还是空空的,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到北京,千方百计寻找有关文物。同年12月28日,趁王冶秋同志到绍兴之便,托他带去银八卦一个。这是鲁迅出生不久,父母亲送他到都昌坊口的长庆寺里拜和尚为师时,龙师父送给他的礼物,说是小孩子挂上此物可以避邪。银八卦上清楚地刻着 “三宝弟子法名长根”八个字。后来鲁迅于1931年10月曾用“长根”谐音“长庚”的笔名发表一篇题为《唐朝的钉梢》一文,对当时上海洋场恶少的流氓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到了1953年1月4日,许广平同志又寄给绍兴鲁迅纪念馆一本《绍兴存件及付款簿》,这本小册子是1919年12 月鲁迅从北京回到绍兴搬家时,在处理家具过程中由周建人同志记录下来的清单,这本宝贵的账册,一直保存在北京鲁迅故居里,许广平同志把它找出来送给绍兴,这对绍兴鲁迅纪念馆复原鲁迅故居陈列和搜集有关鲁迅文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绍兴鲁迅纪念馆于1954年4月19日又收到许广平同志赠送的一套 《鲁迅全集》纪念本,使绍兴鲁迅纪念馆文物收藏更加丰富完备。此书装潢极为精致,皮面烫金,配有楠木箱子,系1938 年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复社出版社印行。当时总共只印二百套,每套编有号码,许广平同志送的这套为一百八十号,木箱正面写着“鲁迅全集纪念本”七个字,是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题。

许广平同志第三次访问鲁迅故乡是在1956年,正值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全国各地纷纷筹备各种纪念活动,上海还将鲁迅坟墓由郊区的万国公墓迁至市区虹口公园,迁墓仪式定于10月14日举行。10月10日,许广平同志趁迁墓前的空隙带领海婴夫妇及亲家等六人,风尘仆仆地赶往绍兴。那时时值深秋,晚稻丰收在望,跟鲁迅当年所描写的“没有一些活气”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次许广平一行到绍兴,我作为纪念馆的一员,幸运地被指派到郊外去迎来住进鲁迅故居东首的纪念馆招待所。

    位于绍兴市中心的鲁迅故里

 当时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的陈列已基本复原,鲁迅生平陈列室也已初具规模,许广平同志详细地参观了鲁迅纪念馆的各个部分。在鲁迅故居里,看到“寄存簿”上记着的许多家具已基本上搜集回来了,非常满意。参观三味书屋时,看到鲁迅当年用过的一顶课桌,忽而想起鲁迅生前与她讲过的一件往事:鲁迅在这里读书时,一天迟到,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责备,因而他暗暗地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督促自己今后不要迟到。今日看到这顶课桌,许广平同志就仔细地在桌面上寻找起来。果然,在桌面的右边清楚地刻着一个“早”字。从此千千万万的观众都知道鲁迅在这里读书时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精神而受到教益。

许广平同志在绍兴,虽然只宿了一晚,但她于11日上午不辞辛劳地带着儿、媳等还特意乘坐乌篷船访问了鲁迅外婆家——安桥头,参观了朝北台门。这是许广平同志第一次去鲁迅外婆家,也是她唯一的一次。许广平同志看到安桥头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村里不仅有了夜校,而且还办起了小学。“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话题。

临别绍兴时,许广平同志又接见了伊凡·安德利奇同志率领的南斯拉夫作家协会代表团,并接受了他们的献花。许广平同志对当地党政部门和各界人士对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重视关怀和支援,非常感激。临行时,她在纪念册上留下这样的笔迹:“在我们参观鲁迅纪念馆的时候,看到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和有更完备的布置,从这里,证明有关的各方面给予纪念馆的积极支持,也就是人民热爱自己兄弟为人民做过工作的具体答复。许广平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一日 。”

周海婴夫妇等也在纪念册上题词:“为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人,将永远存在已经得到幸福的人民心中。”

许广平同志不仅是鲁迅的夫人,而且是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最忠实的学生和战友。她的整个生命跟鲁迅从事的伟大斗争和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密切结合着的。她的三次访鲁迅故乡仅是千百例中的一例。许广平同志为搜集和保护鲁迅文物、宣传鲁迅精神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是我国鲁迅研究工作者的楷模,今日写出“三访故乡”作为对她的纪念吧!

    鲁迅一家三口合影


    1943年,许广平在上海誊写鲁迅日记


    广州图书馆前的鲁迅与许广平夫妇铜像。



推荐阅读

他是鲁迅的学生,亲自传授“长寿的秘诀”

叶兆言:回味中的长江三鲜

冰心:我的房东

长安,是一幕至今仍使人为之震撼的意象

从故纸堆里寻摸老北京的影子

民进老会员陆琦:我为周总理治病

听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讲丝绸之路上英雄的故事

《傅雷家书》:一部家书,温暖半个世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