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影书香 | 浣花溪畔,千古名帖中的杜工部

吴梅影 开明视点 2023-05-25


安得广厦千万间

成都,西郭,浣花溪畔,几间茅屋,掩映于翠竹苍木之中。一位诗人,身着清白布衣,行吟于花径柴门。这里是杜甫草堂,这名男子,便是草堂的主人,唐代诗人杜甫。

乾元二年己亥(759年)岁末,杜甫裹挟着北国风雪的冷,强忍着安史之乱的痛,发同谷,跨桔柏,渡会水,越剑门,“忽在天一方”。“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的成都府张开热情怀抱,接纳了诗人,给了他一片新的天地、新的生活与希望。从此,“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清·李长祥:《杜诗详注》卷九引),“奇地奇人”演绎了一段中国文化史的浪漫传奇。次年(上元元年,760年),依赖友人相助,诗人选址浣花溪畔,在“桤林”和“笼竹”之间,筑成了“旁人错比扬雄宅”的草堂。在这里,杜甫谒武侯祠,登百花楼,望西岭雪,赏满蹊花;同在这里,诗人吟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怆,“日暮聊为梁甫吟”的郁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大慈大悲。这一声“呜呼”,挟带一种寒意深浓的悲凉,与古往今来兼济天下的悲悯和浩瀚广大的善良与温情音声相和。——是的,这个时候,有黄鹂白鹭,有细麦红蕖,让诗人聊感欣慰,但这并没有冲淡,反倒是加重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青春豪迈演变而来的“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的客心伤悲,以及许身社稷、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可见,杜甫忧国伤时悯人悲天的博大情怀,不仅体现于战乱的满目疮痍,就是身处草堂短时的“安逸”与“巴适”中,依旧是萦回其间的主旋律。今天我们熟悉的杜甫容貌,是画家蒋兆和笔下瘦削的、饱经风霜的形象,皱着眉头迎风坐在一块岩石上,他在想些什么呢?定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中华文化的脉,是中国故事起承转合中不可或缺的悲悯、慈忍与绵绵深情。于是,成都西郊,成为蜀地、或者说中国人,无限敬仰的文化坐标。

蒋兆和 杜甫像

每依北斗望京华

老杜而后五百余年,有一名文化人低下自己本该高贵的头,卑微地降了元。如果说老杜是辉映万古的白月光,那么,松雪,就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抹蚊子血。是什么,使得隔着许多年岁的这名出生于赵宋王室的、流淌着宋太祖嫡亲血液的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自己温情脉脉一枝笔,抄写沉郁悲壮的老杜诗呢?松雪他,在国破家亡,暗夜辗转反侧、无法安眠的时候,萦回于心的,只剩老杜了么?——“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一句句,犹如杜鹃啼泪,子规啼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兴亡,悠悠。尽管斗转星移,尽管物是人非,世间,一定有些什么,留了下来,留了下来。    我们来看他写下的几种现存杜甫诗传世名帖:其一,行书《杜甫秋兴八首》四首,纸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右少陵秋兴八首盖古今绝唱也,沈君以此纸求书,因为书。此纸短,仅得其四耳,子昂题。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正月十七日。”

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八首》四首(局部)

秋兴八首是766年秋,老年杜甫滞留夔州时所写的一组七言律诗。八首为一气呵成的完整而宏大的悲凉沉郁之乐章,主题凝重而又各自有别,大时代的苦难,羁旅异乡而无有归依的忧伤,对故园的深深思念,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夹杂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绝响。赵孟頫的这件书法名作便是书写杜甫八首诗中的四首,为赵孟頫早年之作,书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前后,赵孟頫时年28岁。用笔温雅,结体端庄秀逸,看得出是松雪早年笔墨,短少晚年的那种老辣与筋丰骨健。其二,“大德二年九月八日,吴兴赵孟頫书。”行书,传为赵孟頫所书杜甫诗二十三首,落款为大德二年书(1298年),见于“台湾书法教学资料库”网站。此帖仅余刻本,未见墨迹本传世,在赵孟頫年谱中也未见收录。原碑不知出处,不知是否赵氏所为,据传为陈谦书,白雪斋帖。

《赵文敏公书白雪斋诗》,大德二年(1298年)九月八日吴兴赵孟頫书,传为赵孟頫书杜甫诗二十三首。全帖风格参差不齐,有些瘦硬,有的丰腴;有些赵味浓,有的赵味淡。
其三,赵孟頫《杜甫诗轴》,绢本,大字行草,新乡市博物馆藏。是松雪书中难得一见的特别风格,但字里行间,依然是“松雪”的。书风灵动,中锋、侧锋并用,提按分明,气势贯通,笔法娴熟,遒劲有力,为松雪成熟书法作品。

赵孟頫《杜甫诗轴》

此帖为赵孟頫行草书杜甫《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诗一首》:“朔风吹桂水,大雪夜纷纷。暗度南楼月,寒深北渚云。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款署:“子昂。”

不废江河万古流

1

长立草堂,不能不让人想到,如果光有苦闷,甚至用个网络新词来形容:“苦逼”,杜甫就不可能成为杜甫,成为“这一个”。在他的笔下,“致君尧舜”“忧黎元”的深切关怀,始终宣贯并强化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涓涓细流,百川归海,引领后来,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光大发扬,也成为其他艺术门类表达的主题。

是的,书法艺术,从来不仅仅是单纯的“写字”,而是书家情感的寄托与流露,是以笔为枪的强烈倾吐……由此而言,赵孟頫,在身不由己的乱世漂泊中,终于在成都的浣花溪畔,找到了自己情感的归宿、精神的家园。松雪之后,明清以降,笔墨之间,书写老杜诗者,层出不穷,余响袅袅。让我们再回杜甫草堂。不能不提的是,作为苏(轼)门四学士之首、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因学杜,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而被江西诗派推崇为诗学理论。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三贤堂)主祀杜甫,配祀黄庭坚、陆游。

黄庭坚不但学杜,还书杜,其草书《书杜甫寄贺兰铦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相随万里日,摠作白头翁。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寄贺兰铦。”

黄庭坚塑像

该帖系三希堂《石渠宝笈》《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龙蛇飞舞,正是山谷晚年书风。尾“寄贺兰铦”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挺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时光已老,斯人已去,而中华精神中的绵绵诗情,因了他,因了他们,得以久远流传。

浣花溪畔,老杜踽踽而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他并不孤单,他的笔下,是中华文化的万里江山。
本文谭伦华先生有贡献)


推荐阅读

梅影书香 | 施耐庵  :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梅影书香 | 北宋星空下:诗书画中的“苏黄米蔡”

梅影书香 | 西德尼·谢尔顿:假若明天来临

梅影书香 |老舍: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梅影书香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不单靠面包活着

梅影书香 |顾城:树枝的疏忽

梅影书香|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梅影书香|莫友芝:典尽春衣只购书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九龄

责任校对:闻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