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名家 | 苏东坡:寒食帖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仲春与暮春之交的“清明节”“禁火节”等虽均源自上古时期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此时万物蓬勃,天地景明,正好踏青郊游,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活动心理,又以敬畏之心礼待自然万物,祭祀祖先。但几大节日各是各的,并未融合。
“清明节”“寒食节”的合二为一,和春秋战国时的介子推有关。他忠诚恻怛,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下千古绝唱:“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却说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之久,介子推始终追随其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危难时“割股啖君”。当重耳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的“晋文公”时,介子推却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志不出,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是为“寒食节”的由来。
可见,这个节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清明节前两三天不举火,冷食为主,又称之为“冷食节”“寒食节”等;另一方面亦为尊崇古礼,延续文明——为中华儿女外出郊野,祭奠先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节日,因之又称之为“祭祖节”;也因这个日子在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前后,人们往往携老扶幼,带着冷食,出外踏青,寻访春天,因而也称“踏青节”。更与“清明节”合流,代表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追思祖宗功德的虔诚,以及抚今思昔的不能忘本,千年如一,至今不辍。
北宋元丰(1078—1086年)初,苏东坡因不赞同王安石新法,被人逐字推敲诗文,以“莫须有”之罪,诬成“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郁郁之中,他于居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前后,写下著名的五言《黄州寒食诗二首》。后亲书纸上,史称《寒食帖》。因此帖书法大好,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为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二为颜真卿《祭侄文稿》),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吴梅影女士作品《苏轼:一樽还酹江月》一书,经由谭沛如先生诵读,今以第一章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节,奉献给听众。以此祈愿春天美好,天下无恙: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责任编辑:九龄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