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派大事 | 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3期“日常都市主义”学术研讨在湖南大学成功举办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2019年12月11日,在温暖得不像冬天的长沙,在湖南大学综合楼“学习斋”里,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三期——“日常都市主义”学术研讨暨Magic摄影展温馨而热烈地开幕了!

参与沙龙的有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彭文军,副院长徐峰、焦胜,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周恺,湖南大学多个院系的师生,长沙市自规局副局长王慧芳、调研员刘光标,《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副主编孙志涛和4位编辑,以及特地从校外甚至外地赶来的厦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师生。
 

这是《国际城市规划》第三次基于杂志专辑举办学术沙龙,相较于前两次的主题“新城新区”和“香港与内地的转型和融合”,这次的主题“日常都市主义”,让大家觉得似乎平易近人,却又不明觉厉。正如专辑预热短文《日常都市主义是什么?》所言,everyday与urbanism这两个词——一个普通常见,另一个抽象晦涩——结合在一起,为我们理解城市建立了一个新的角度。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徐峰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师生欢迎嘉宾和其他参与者莅临现场;之后,《国际城市规划》副主编孙志涛代表王凯主编感谢大家对这个主题的关注,并简单介绍了杂志以及这期专辑筹备和发表的情况,特别感谢了陈煊副教授作为特邀编辑,在本专辑的策划、组稿、修改和出版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日常都市主义:面向美好生活的城市发展范式”专辑的5位主要作者作了精彩的分享,并与其他参与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左上→右下:徐峰、孙志涛、龙元、吴文媛、刘昭吟,何志森、陈煊
 
在现场分享之前,主持人陈煊副教授先播放了一段Margret Crawford教授的视频剪辑。这位日常都市主义的倡导者表示,“日常”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公众的关注,她感到非常欣喜,中国人民是创造日常生活的专家,他们有着让人惊叹的创造力!

龙元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在城市日常和非正规性的交叉点上”,他以宽广的全球视野,阐述了“非正规性”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日常”在中国的现状,并由此揭示了“非正规”的“日常性”。最后,龙老师以“开发城市就是开发自己,改变自己与城市的关系;战术介入,重建连接,创造场所;战略思考,价值再造,城市进化”作为结束语,并隆重推出了两位女神——吴文媛老师和刘昭吟老师。
 
吴文媛老师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设计师,从实践出发,以“城市加密的逻辑”为主题,强调“观念生于经验”,非常直观透彻地介绍了她的“消极规划”理念,揭示出城市加密不但体现在空间维度也体现在时间维度,密度的核心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社会,提示我们规划与设计应回归起点,回归常识,尊重人的生活、人的需求,人的尺度。“共性不是基础,差异才是”,只有找到人们差异化的诉求,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刘昭吟博士,行胜于言派掌门人,以“日常都市主义语境之泉州古城社区营造:行胜于言的城市化生活方式 ”为题,讲述了她在泉州组织美丽古城社区营造的经历,抛出一个又一个“灵魂拷问”,譬如“怎么把规划师自己的行动纳入规划?”;提炼出一句又一句富有哲学意境的经验总结,譬如“只有让语言的误解显化,才有增进彼此了解的可能”——是啊,如果没有相互的“麻烦”,就没有沟通的必要,那么,哪里还会有故事发生呢?我们原本完全不熟悉的社造过程的点滴,就这样随着一个个小故事、小场景,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何志森博士,一位原本立志研究参数化但后来转向人文的建筑系学生,一位画图很厉害却被质问“你怎么不去盖房子”的建筑师,一位“跟踪”卖盒饭小哥近4年写出博士论文的“非主流”学者,一位指导学生画“小贩逃跑地图”的建筑学教师,在“一席”动辄10万+的网红讲者Jason HO……这样的标签还可以给Jason贴上很多,但如果不用心听他讲的“设计为什么要考虑到每个人的尊严?”,你就永远无法get到,Jason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mapping这种方法,而是“尊重”和“同理心”在设计(也是任何一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陈煊副教授则以“城市漏洞  日常魔法”为题,与我们分享了她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组建城市非正规性研究室的历程,她和小伙伴们用4年时间,对长沙菜市场演变和长沙老年人生活特点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观察和思考,由此发现城市“漏洞”是如何产生的,其背后的机制为何,而日常的“魔法”又将如何弥补。
 

沙龙整体气氛超赞,讲的听的都很专注


现场气氛温馨而亲切,专辑作者们的分享从日常的现象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且不乏对现实的针砭和批判,听众们的交流愿望也格外强烈。在问与答的一来一往中,不敢说大家对“日常”的理解加深了多少,但兴趣一定提高了,好奇的种子就此撒下。

听众的热烈参与和嘉宾们“图文并茂”的作答

 
在专辑作者之后,三位特邀嘉宾分享了基于自己专业领域的思考:长沙发改委副主任易鹰介绍了长沙的夜经济发展情况,《长沙晚报》美食板块记者任波分享了他关于“长沙美食生于规划还是死于规划”的思考,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研究生Ettore Santi分享了他对日常都市主义与环境之关系的研究。

左→右:易鹰、任波、Ettore Santi
 
学术研讨之后,大家一起前往冬瓜山,参观城市非正规性研究室的小伙伴一直筹备到当天凌晨两点的Magic摄影展。照片、录音、影像、水彩画……记录着裕南街居民的生活,记录着沿街80多家商铺的叫卖声,记录着人们稀松平常而又独一无二的“日常”。

一起去冬瓜山看展览喽~~~

 
可能因为太过常见和普通,“日常”往往被我们忽视甚至轻视,然而,经验积累于日常,观念产生于日常,理论升华于日常,当我们发现自己迷惑、迷失时,也许就是回归初心,回归日常的最好时机。
 
本次“日常都市主义”学术研讨中的嘉宾分享内容将整理成文陆续推送,欢迎持续关注本号。
 
特别感谢Magic摄影展布展地裕南街社区主任李伟和商户们在展览期间给予的莫大帮助。


附录: 《国际城市规划》2019年第6期主题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可阅读全文)
 
本期主题  日常都市主义:面向美好生活的城市发展范式
Theme  Everyday Urbanism: A City Development Paradigm for a Better Life
特邀编辑:陈煊  龙元
 

往期沙龙回顾

2017.4.27,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1期:“新城新区学术研讨会”@北京

2017.7.29,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2期:“20年之变迁——香港与内地的转型和融合”@深圳

延伸阅读
『汇智沙龙No.1』刘继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新城新区规划建设思考
『汇智沙龙No.2』王缉宪:香港对外交通回顾与展望

我们需要批判当今城市的日常生活吗?


排版:张祎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