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个人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陈东浩 妙小保 2021-03-29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2021年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人口老龄化的3大个人影响

据2020年世界银行和恒大研究院的统计,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19年中国老龄化达12.6%,2022年中国将进入占比超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

老龄化社会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

1. 医疗保障压力越来越大

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2013年中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从14.3%增至2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从33.8%增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平均水平的2.58倍。

同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曾预测:未来20年我国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老龄人口,2053年左右达到4.87亿峰值,即我国每3人中有1名60岁以上的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联合发布《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中指出:有4.8%的老年人处于日常活动能力重度失能、7%处于中度失能状态,总失能率为11.8%.也就是说,超过十分之一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饭、洗澡、如厕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无法完全自理。基本自理能力的衰退也伴随着独立生活能力的退化,25.4%的老年人需要全方位照料。

2. 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

2019年中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5855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后的实际盈余为-13538亿元,连续7年为负。养老保险在社保体系中占比70%,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盈余为-4504亿元,实际盈余连续6年为负。

3. 延迟退休成为必然

这几年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在50%以下,为了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替代率不能再降;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28%,也很难再提高。只有退休年龄有调整空间,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作为该领域权威专家,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估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200亿元。如延迟5岁退休则意味5年能减缓养老基金缺口1000亿元。

同时,我国在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未富先老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见下图),未富先老意味着劳动人口降低,要保持合理劳动人口比例,延迟退休年龄成必要手段。

简而言之,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就是:交社保的人在减少,用社保的人在增多。具体到我们个人,退休后我们自己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都需要从现在开始:自己补充,从长计议。

养老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

去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45条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明确指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李克强总理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着重提出: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参看上图,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养老金只有第一支柱;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和小部分私企可能会为为员工提供第二支柱;而第三支柱才是我们作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可惜第三支柱和美国平行比较,占比还太少太少。以前我们总开玩笑说美国人不存钱,储蓄意识不如中国人。实际上,大多数美国人不是不存钱,而是把钱放在了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基金里。

单纯的储蓄行为,是任由存款贬值的行为;冒进的投资行为,那叫赌博。老龄化社会已经从未来走向了现实,尽早尽多配置商业养老金,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更是对后辈的负责。

商业养老金的3大本质

1. 削峰填谷,不畏将来

人生无常,有高潮有低谷。有人东山再起,也有人一蹶不振;有人老骥伏枥,也有人年少得志;有人浮华一生,也有人清贫一世。人生算法无法穷尽,不谈极端现象,大体上我们普通人的一生如上图所示。

如果非要给这张图取个名字,我愿意叫他人生基本盘:22岁前念得一本好书,青壮年不断成就自我,老年安享夕阳之乐。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那得看个人造化。

而商业养老金就是人生基本盘里的收入延长线:在挣钱阶段,拿出一部分钱做养老金蓄水池。

2. 保证收益,不贪幻想

这是商业养老金和银行理财、股票证券以及房产、字画、贵金属投资最大的区别。看单年收益,它可能不如这些;拉长到20年-30年的时间,它大概率会赢下所有金融产品。

比如股票市场。有人炒了一年,赚2倍;还有人炒了49年的股,年化收益不到20%.哪个厉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会把后者称作股神,他叫巴菲特。诸如股市之类的风险投资市场赚一时的钱不难,难的是一直赚钱并整体赚钱

又比如房地产市场。过去20年,房地产的市场化让大部分中国人富了起来,这是一项真正的藏富于民的政策。可以看看我们的父母辈,他们最大宗资产是不是就是房子。

以后呢?是什么造成了老龄化社会?是年轻人的减少;是谁对房子有刚需?是年轻人。房子不像其他商品可以控制供应——没有新房还有二手房,当供应不变需求减少的时候,房价还会像过去一样单边上涨吗?或许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除外吧。

而商业养老金呢?它既不会提供一夜暴富的惊喜,也不会制造血本无归的意外。合同里写多少,到时候就拿多少,冷酷而温暖。如糟糠之妻庖厨之夫,不嗔不痴,默默给予。

当然也有例外,有些打着养老金旗号的理财产品、非保证收益产品我建议大家就不要考虑了。那种产品且不说欺诈营销,产品本身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既不能获得高收益回报,也不能保证一个稳定未来。

3. 力所能及,不负现在

配置多少养老金是个永恒的话题。

买少了,觉得没啥用;买多了,又没那么多钱。

商业养老金只是收入的延长线,而不是新的收入增长点。所以每个人配置商业养老金要做到2个力所能及:

收入的力所能及

刨除必须的生活开销(吃穿住行、子女教育、房贷车贷、健康保险、备用现金)还能剩多少?如果此项不幸为负,那么养老问题可以先不考虑,赚钱要紧。

这是考虑配置多少养老金的基础,不能为了以后的养老影响了现在的生活。

风险偏好的力所能及

在收入基础之内,你和你的家庭风险偏好是什么?偏好高,就多做点高风险投资少做点养老金配置;风险偏好低,则反之。如果无法把握,一个好办法:想象你在股市输了多少肝不会疼且日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这个数字就是你的高风险投资的警戒线。

2款商业养老金解决方案

与其说是2款产品,不如说是2种解决思路。

但是目标均一致:是保证收益,做收入的延长线

1. 自主型:增额终身寿

关键词:保证收益、灵活领取、兼顾资产传承

此图表现的是35岁女性,年缴10万,连缴10年的一款产品。到65岁的退休年纪,账户里的钱(即现金价值列)为239万6500元。

之所以说它是款自主型的养老金产品,因为只要你不动它,它的现金价值会处于一直增长的状态;同时,你又能随时取现,取多少随便——剩下的部分继续复利增值,直到身故后,剩下的现金价值以免税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

它的优点是灵活,缺点也是灵活。比如65岁的时候决定把240万一口气取出来和老伴环球旅行去了,回来后咋办呢?

2. 傻瓜型:养老年金

关键词:保证收益、定时领取、缴费灵活

区别于上一款产品,这款最大的区别就是从65周岁开始,每个月会塞给你2万元做养老金补充。不用自己操作,每月按时到账,花。不能多也不会少,每个月都给,一直给到身故。表中的案例同样以35岁女性为例,每年缴76460元,缴满30年后开始每月拿钱。

它的优点是稳定,并且自带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养生属性:这个产品形态直接决定了活的越久拿的越多。尽管上一款增额终身寿也是类似的逻辑,但那个涨的再多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而这个,每分每毛都是给自己花的。

以上2款产品是目前配置养老金的2种思路。均为写在合同里的保证收益,不是预期收益。另外,关于保单贷款及信托对接等功能不在这里赘述;由于年龄、性别、额度、投入年限的不同,最终现金价值会有差异,需要针对性算费的朋友请私信联系我。

最后,这张图送给大家:

愿有幸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不仅在将来享受富足的晚年时光,也能借着配置养老金的机会,在今天过上有规划的美好生活。


本文资料来源: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延迟退休年龄的背后:争议养老“双轨制”》, 中国中智

《中国生育报告2020》,恒大研究院

《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中国社科院

《求解养老金危机|特稿精选》,财新周刊2020年第10期

《传世壹号增额终身寿险保险条款》,横琴人寿

《金生有约养老年金保险条款》,中荷人寿



延展阅读

4张图看懂为什么买保险要找经纪人

【一图流】保险公司黄了怎么办?

一文讲透养老金:养老能靠谁?靠自己最靠谱

一文讲透终身寿:不止于资产传承

年金类保险到底是不是理财?这本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超出自己认知的投资,都是韭菜对镰刀的献祭

关于家庭财富管理的3个认知谬误

聚焦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险到底是不是刚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