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归丸、右归丸的区别
欢迎关注【传统医学】
一位顾客来到药房告诉我说,买一瓶左归丸。出于职业的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要买左归丸,他告诉我,自己是男人,男左女右,所以要用左归丸。我当时差点没笑出来,但我还是礼貌的憋住了笑,给他拿了一瓶左归丸。
左归丸与右归丸均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景岳根据《内经》阴阳互根、阴阳互济的理论,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一治疗肾阳虚或肾阴虚的基本法则。左归丸与右归丸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医认为,肾有二脏,其左者为肾,右为命门。左属水主阴,右属火主阳。左归丸能补肾阴,使阴精得归其原,所以名左归丸;右归丸能补肾阳,使元阳(命火)得归其原,顾名右归丸。
左归丸和右归丸的区别
一、组方区别
左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怀牛膝、龟板胶等八味药物组成。
右归丸由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川附子、肉桂、杜仲炭等十味药物组成。
从组方来看,这两种药的前6味相同,右归丸是将左归丸去掉部分滋阴药,再增加若干种辛温补阳药而成。
二、功效区别
左归丸:滋肾补阴,填精益髓;常用于真阴不足;
右归丸:温肾壮阳,填精止遗。常用于肾阳不足之症。
三、治疗疾病的区别
左归丸常用于真阴不足、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神疲口燥等症。临床上主要用于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记忆减退,两眼昏花,腰膝酸软,骨蒸潮热,遗精盗汗,阳痿,舌体瘦而色淡红,脉象沉细而尺部细弱,腰痛绵绵不休。
右归丸常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等症。临床主要用于形体瘦弱,短气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阳痿精冷,腰膝酸软,耳鸣脱发,牙齿松动,畏寒肢冷,舌质淡胖润或有齿痕,脉沉细而尺弱等。
左归丸的中药辩证
左归丸方用熟地之补肾为君;山药之补脾,山茱之补肝为臣;配以枸杞补精,川膝补血,菟丝补肾中之气,鹿胶,龟胶补督任之元。虽曰左归,其实三阴并补,水火交济之方也。
《医学举要》指出,本方证为真阴不足,精髓亏损所致。肾藏精,主骨生髓,肾阴亏损,精髓不充,封藏失职,故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阴虚则阳亢,迫津外泄,故自汗盗汗;阴虚则津不上承,故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为真阴不足之象。治宜壮水之主,培补真阴。
方中重用熟地滋肾填精,大补真阴,为君药。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龟、鹿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均为臣药。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俱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效。但是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者慎用左归丸。
左归丸的临床作用
1、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肌肤与腠理,身体虚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眩晕,或眼花耳聋,或口干舌燥,或腰膝酸软。
2、遗精、头晕耳鸣、更年期综合征、干燥综合征、习惯性便秘、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腰肌劳损、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性功能障碍、中风后遗症、2型糖尿病等。
右归丸的中药辩证
右归丸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臣药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活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诸药配合,共助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肾虚而有湿浊者不宜服用右归丸。
右归丸的临床应用
1、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而引起的畏寒肢冷,阳痿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后疼痛,周身浮肿。
2、治疗骨质疏松症、改善月经过多、增强机体免疫、促进造血、性功能障碍、慢性浅表性胃炎、坐骨神经痛、乳腺增生、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腰肌劳损、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综上所述,左归丸和右归丸虽然都是治疗肾虚的常用中成药,但是二者的主治证候截然不同,也并非大家理解的“男左女右”,而是一个滋补肾阴,一个温补肾阳,虽然都有腰膝酸软,但一个是治疗盗汗,口燥咽干;另外一个治疗的是畏寒怕冷、大便溏、尿频。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左归丸、右归丸可以改善大脑对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抑制性调控作用,可延缓机体衰老。
精彩回顾
➤ 中药减肥经典方
➤ 注意!头痛是身体在示警!头顶痛、偏头疼、前额痛怎么解决?
➤ 常听中医讲的“阴虚火旺”到底有什么症状?该吃什么调理呢?
➤晨起一件事,伤害身体!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现在停下还来得及!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不同的疾病应该采用怎样的煎服法?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原作者供稿或专业医生推荐,一切解释归原着者所有,禁止抄袭和侵权。
⊙投稿信箱:980151516@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传统医学(QQ、微信号:980151516)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