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3期

六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2-19
《当代语言学》

2023年第3期 

    《当代语言学》(北大核心、CSSCI、AMI 核心)2023年第3期刊发9篇文章。文章涉及无标记被动、“们”、“N的V”、汉语典型问句、方位词“下面”、“V(了/一)V”、赣语宜春话“唧”、历史语音学等。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语言学年报•期刊动态|《当代语言学》(2022)

    刊讯|《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1期

    刊讯|《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2期



目  录  

研究性论文

《左传》《庄子》的无标记被动 / 蒋绍愚(317-341)

再从“们”字谈汉语语法的特点 / 杨炎华、桑紫宏(342-361)汉语“N的V”结构中的动名不分——基于心理加工视角的实验证据 / 于秒、李兴雅、夏全胜(362-375)汉语典型问句中的焦点特征及其韵律、句法体现 / 袁野(376-398)方位名词“下面”的语义演变及其韵律变化 / 孙少波、姚双云(399-414)结合历时与共时看现代汉语口语里“V(了/一)V”的形态句法 / 邓盾、綦晋(415-433)赣语宜春话小称来源的复数标记“唧”——兼谈小称、量词与复数标记的关系 / 刘星(434-452)证据导向的历史语音研究:走向新描写主义 / 胡方(453-463)

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研究

如何看待语言学理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 胡建华(464-474)

提  要  

《左传》《庄子》的无标记被动

蒋绍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本文根据《左传》《庄子》的语料,对先秦的无标记被动作了分析。在先秦,及物动词通常是要带宾语的,不带宾语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即限于如下10种情况:1)连动共宾;2)“自/相”+Vt; 3)“不”+Vt; 4)“可/宜”+Vt; 5)动词表类;6)动词指称化;7)动词表被动;8)宾语省略;9)综合性动词;10)其他。在这几种情况以外,如果一个及物动词后面没有宾语,而前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是这个动词的受动者,则这个动词就是无标记被动。无标记被动可以用“N+Vt+Φ”来表示。“N+Vt+于+N”是由“于”引进动作的施动者,使被动意义更加明显,但“于”不是被动标记。无标记被动也可以出现在下列句法位置上:1)用作使动;2)用作定语;3)无标记被动+“者”; 4)单独成句;5)用作指称。无标记被动应与受事话题句区分开,受事话题句的述题实际上是一个具备主语和谓语的小句,这个谓语是表主动的。无标记被动应与作格动词区分开,无标记被动是表动作的,作格动词是表状态的。可以用作无标记被动的动词有一个大致范围:1)必须是及物动词;2)在动词的四种情状类型中,状态类的没有动态性、不能表被动,活动类的较少,达成类和瞬成类的动词较多;3)动词的语义是让受动者受损或不愉快的。从先秦到《史记》,无标记被动的大致情况没有变,但动词不带宾语而表主动的情况,在《史记》中增加了。关键词无标记被动;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受事话题句;情状类型;

再从“们”字谈汉语语法的特点

杨炎华    西北大学文学院

桑紫宏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摘  要本文再次从“们”字切入,探讨汉语语法的特点。研究发现:专有名词带“们”表连类复数仍然是汉语中的一个客观事实;汉语中的“们”应该分为两个,一个是普通复数标记,一个是连类复数标记;汉语中存在数范畴系统,它不是所谓的非数标记型语言;汉语名词主要不是依赖形态而是通过句法来表征可数与不可数、单数与复数等的对立和区分;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显性标记少、隐性区别多”(杨炎华2018)。这些研究结论的认定主要是基于“形态反映了功能”“形态不过是功能的标志”(朱德熙1985:12)的语法分析观。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应该始终如一地主要依据功能而不是形态进行分析和比较,因为汉语语法事实常常不是一望而知的,很多语法差别都没有显性的语法标记,即“隐性区别多”。

关键词“们”;复数;连类复数;形态;语法功能;

汉语“N的V”结构中的动名不分——基于心理加工视角的实验证据

于   秒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李兴雅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夏全胜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摘  要汉语“N的V”结构中V的词性问题一直饱存争议,各家观点多是基于某种处理策略或某一理论假设进行的思辨式理论分析,尚未见到来自实证研究的证据。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眼动实验方法,从心理加工视角探究“N的V”结构中V的词性问题。通过三项实验,本研究分别考察“N的V”结构中V与“N的N”结构中N,在单独呈现条件和一定句法框架条件下的加工异同。实验1使用搭配合理性判断任务,研究发现,不管“N的V”中N是施事还是受事,“N的V”结构中V与“N的N”结构中N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采用词类判断实验,也发现两种语义关系下的V与N的反应时均不存在差异,但V的正确率显著低于N,表明被试倾向于将V判断为N。实验3考察自然句子加工条件下,V与N的差异,结果发现,各条件下的眼动注视时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N的V”结构中V在心理加工上与N无异,“N的V”就是“N的N”,汉语“N的V”结构符合向心结构理论。

关键词“N的V”结构;名动不分;心理加工;反应时;眼动;

汉语典型问句中的焦点特征及其韵律、句法体现

袁  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文依据基于探针与目标一致性理论(Chomsky 2008)以及疑问焦点、信息结构焦点和重音关系而建立的“词汇一致原则”(Truckenbrodt 2013),系统分析汉语各典型问句类型的句法结构以及句内焦点和重音的分布关系,并初步尝试回答关于汉语问句的下列问题:为什么说疑问词[wh]特征的本质是与Q相关的焦点特征[F]?这个[F]在疑问词前置(wh-fronting)句、疑问词原位(wh-in-situ)句、选择问句、回声问句中是如何影响句重音分配的?焦点重音对默认重音分配规则(如Stress-XP)的凌驾(override)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疑问词不显示焦点特征和重音?这些问题的完整答案在汉语界还是未知的,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在新的焦点-韵律-句法关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相关典型汉语问句,深化我们对汉语问句中焦点、韵律及相关句法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汉语问句;焦点;重音;一致性;疑问词原位;

方位名词“下面”的语义演变及其韵律变化

孙少波、姚双云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考察了方位名词“下面”的语义演变过程,分析了其在自然口语中不同语义条件下的韵律表现,并探讨了二者的关系。研究表明,“下面”在语义演变中,既有真值义用法,也有非真值义用法。其不同真值义用法是借助隐喻完成演变的,而非真值义用法则是在一定的语用条件下浮现出来的。在自然口语中,“下面”的语义演变和韵律变化并不总是一致的,随着语义的弱化,其韵律在不同声学参数上既表现出语音弱化,又表现出语音强化,韵律的选择主要还是由特定的话语功能和语用环境所决定的。本文还指出,将韵律纳入语法化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判断词汇语义演变的程度,特别是为鉴定新兴功能提供辅助标准。

关键词:自然口语;“下面”;语义演变;韵律变化;语用功能;

结合历时与共时看现代汉语口语里“V(了/一)V”的形态句法

邓  盾    清华大学中文系

綦  晋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摘 要本文结合历时演变与共时事实,探讨现代汉语口语里“V(了/一)V”的形态句法。我们接受刘世儒(1965)及张赪(2000)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动词+数词+借用动量词”是现代汉语“V(一)V”的来源格式。宋金时期,上述格式里的借用动量词发展为与谓语动词同形的同源动量词,由此产生了“V一V”这一表层形式。近代有些“V一V”不表示动作的一次发生,而是短时延续或少次发生,这些“V一V”已经与现代汉语的“V一V”在表义上一致了,但二者在V的音节数量、“一V”与动词受事宾语的相对语序等形态句法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的事实,我们提出了一个句法结构来刻画现代汉语“V(一)V”的来源格式及其自身所参与的句子的构造。我们的句法方案认为中古和近代的“动词+数词+借用动量词”格式是一个表达动作创生语义的动宾结构。属于该动宾结构的“V一V”在近代发生“轻谓提升”(Larson 1989),开始词汇化。到了现代,词汇化完成,“V一V”成为了词汇形式。利用上述方案,我们解释了中古、近代与现代相关格式里动词的受事宾语的语序,以及现代汉语的“了”与VV共现时的位置、“V(了/一)V”中V的音节限制等问题。我们还对文献中围绕现代汉语“V(了/一)V”出现的相关争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V(了/一)V;同源动量词;轻谓提升;词汇化;

赣语宜春话小称来源的复数标记“唧”——兼谈小称、量词与复数标记的关系

刘  星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类型学上罕见的语言现象:小称发展为复数标记。赣语宜春话中,小称标记“唧”的小称义被语境取消后,名词强制表达复数意义。通过跨语言比较,我们发现一些语言中大称标记也可以表复数,小称标记可以用作量词或者表达“量”特征。本文提出,小称表复数的根源在于小称标记具有“个体化”功能,与量词和复数标记功能相同。不同语言中的小称是充当量词还是复数标记,只是个体化这一抽象功能实现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小称;大称;复数;量词;宜春话;

证据导向的历史语音研究:走向新描写主义

胡  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 历史语言学是第一个进入现代科学研究视野的语言学学科,其核心的方法是比较法。历史比较法是推理归纳导向的:在一些语言中观察到a音,在另一些语言中观察到b音,通过比较发现这里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通过材料的比较,推理得出所有可能性中最能解释已有材料、最符合自然音变的选项。本文以中古汉语“日母”的演变为例,说明历史语音研究如何从基于经验观察的推理归纳导向走向基于生理与物理实验的证据导向,并讨论因此带来的研究旨趣的转变。

关键词历史比较法;证据导向;中古汉语;日母;

如何看待语言学理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胡建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云山工作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 在语言学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研究只要能把语言事实描写清楚就够了,不需要讲什么理论。也有人认为,理论会遮蔽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认识,因此应该抛开理论,以素朴的眼光看待事实、描述事实。我们认为,这种轻视理论的观念和做法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统和风格,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从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来看,仅有对事实的把握和描写,还远远不够。实际上,我们对事实的任何把握和描写,都是以某种理论为基础,以某种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而以某种科学的方法把握、描写的事实和现象,仅仅构成进一步进行理论思考和分析的基础;如果不在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分析,我们所描写的一些所谓的事实和现象很可能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表象,如此我们就很可能会错误地把事物的表象当作事物的本质,以致于无法进一步洞察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理论;事实;材料;描写;抽象;本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期刊简介   

   

     《当代语言学》(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之一。它是由《国外语言学》易名而来,而《国外语言学》又是从《语言学资料》(系《中国语文》附属刊物)和《语言学动态》发展而成。几番易名反映了几代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探索过程。
    《当代语言学》有着优秀的学术传统,已经成为反映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水准的学术旗帜和标杆。《当代语言学》秉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之原则,发表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学术论文,为全球华人学者提供一个在理论和方法上推陈出新、交流切磋的平台。《当代语言学》根据国际学术期刊的惯例,采取匿名双审制。本刊力克学派门第之偏见,对文章言之成理有论有据者做到中正筛选,择优录取。               投稿方式        网上投稿:请登录 http://www.ddyyx.com/

本文来源:《当代语言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好书推荐|赵金铭《国际中文教育十三讲》(留言赠书)

2023-07-08

刊讯|《中国语言学报》第二十辑

2023-07-10

刊讯|《世界汉语教学》2023年第3期

2023-07-08

刊讯|《方言》2023年第1-2期

2023-07-07

刊讯|SSCI 期刊《语言学习与技术》2023年1-2期

2023-07-06

刊讯|SSCI 期刊《国际双语教育与双语制》2023年第1-5期

2023-07-05

刊讯|《暨南学报(哲社版)》2022年刊文(语言学)

2023-07-04

刊讯|《语言科学》2023年第1-3期

2023-07-03

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2期

2023-07-02

刊讯|SSCI 期刊 《语言教学》 2023年第1-2期

2023-07-01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刊讯|《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3期

六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