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束定芳:从世界语言看汉语到从汉语看世界语言
好文荐读(第139期)从世界语言看汉语到从汉语看世界语言——中国语言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中国语言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束定芳.从世界语言看汉语到从汉语看世界语言——中国语言研究的传承与创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4,(04):35-44.
摘要:中国语言研究的传统侧重于汉语本身和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研究者善于从汉语传统看汉语,研究汉语主要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自《马氏文通》以来的100多年里,国内的语言研究通过借鉴西方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努力从世界语言看汉语,但多数中国学者还不善于从汉语看世界语言,从普通语言学或哲学层面通过汉语看语言、看世界更是无从谈起。又因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引领性的学科,语言研究无法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因此,中国语言学家要对世界语言学有更大贡献,需要有哲学的眼光,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在继承中国语言学研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通过对汉语个性的探究,发现人类语言和语言使用方面更多、更重要的特点,为构建普遍的语言或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语言研究;继承;创新;普通语言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汉语特征的多元语法理论探索(多卷本)”(20&ZD297)的支持
感谢《语言教学与研究》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语言研究有两个基本取向,其一是研究语言的共性,其二是关注语言的个性。前者往往与哲学研究有关,而后者一般倾向于实用目的。西方的语言研究传统侧重语言的共性,因此,西方的学术传统中,不仅仅语言研究者关心和研究语言,而且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文学研究者等都把语言问题作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对象之一;而中国语言研究的传统侧重于汉语本身和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研究者善于从汉语文化传统看汉语,研究汉语主要是出于实用的目的。
自《马氏文通》(1898)以来,国内的语言研究通过借鉴西方语言研究 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张伯江(2022)在总结100年来中国语言 学取得的成绩时指出,语言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里方法论色彩很强的一门特色学科,在20世纪中后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语言学者在中国境内语言和方言的调查研究实践中,广泛参与国际语言学对话,积极关注各种新兴的理论学说,参考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借鉴和使用。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转向,中国语言学一方面紧 密关注社会语言需求,一方面遵从学术自身逻辑,强化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初步形成了从自身学理出发的语言学学科体系建设,并形成了与国际语言学前沿大致相应的学术体系(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2.10.10)。
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努力从世界语言看汉语,但多数中国学者还不善于从汉语看世界语言,从普通语言学或哲学层面通过汉语看语言、看世界更是无从谈起。又因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缺乏引领性的学科,语言研究无法实现研究范式的突破。
因此,中国语言学家要对世界语言学有更大贡献,需要在继承中国语言 研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哲学的眼光,跨学科的视野,科学的研究方法,着眼于研究范式的更新,通过汉语个性和特点的探索,在构建汉语理论体系的同时,发现人类语言和语言使用方面更多、更重要的共同特点,为构建普遍的语言或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中国语言研究取得的成就与局限
三. 中国语言研究的创新
挖掘母语资源,一方面是挖掘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而是充分利用中国方言的资源。王宁(2018)指出,世界上一切有成就的语言学家,无一不是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语料的;因为,没有深入到内在思想的语感,难以进入对语理的自觉描写和解释……语言学学者的历史使命,首先是用适合自己母语的方法深入研究自己的母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给普通语言学,奉献给世界。(《中华读书报》2018.08.30) 在这一方面,欧洲的汉学家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高本汉根据印欧语“变格”即使在名词中完全失掉了还会在代词中保留一段时间的特点,发现汉语的一个有趣的事实,即上古的人称代词“吾”和“汝”一般只用于主格和属格,“我”和“尔”一般只用于与格和宾格,而且同一人称的主格和属格仅仅表现为词尾元音的不同。这个发现后来被学术界认为原始汉语屈折语性质最重要的证据之一(高本汉2017:11)。 高本汉利用他构拟的上古汉语读音来探讨屈折语的另一个特征,即通过改变词根里的个别因素来派生出新词的手段。高本汉举出的例字绝大多数都是从此前中国学者的训诂学著作里转引的,可以认为准确可靠,只不过是中国人总是习惯于就事论事地解释具体的例字,而始终没有像高本汉那样综合所有的素材并把它们高度地条理化,进而引出某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同样,高本汉提出的另外一个观点,值得中国学者关注,或许可以成为从汉语发现尚未被人们重视的人类语言的一些本质特征。高本汉指出,在从公元前直到今天的书面语言里,人们始终使用着最初那些简短的词汇;换句话说,所有人一直都在书写古汉语,而不去理会已独立发展了的口语。因此,中国有两种语言:一种是许多世纪以来的简洁明了的书面语言,它仅仅通过表意的字形来把每个词彼此清楚地区分开,这种语言大体上还保持着公元前它形成时的样子;另一种则是口语,确切地说是许多种口语,它们的基础是各种与书面语言有实质区别的方言。(高本汉2017:53) 如果中国的文字和口语最初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它们对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它们的异同反映了人们对世界什么样的不同认识? 因此,从汉语看人类语言,看世界文化,要有历史纵深感,要充分挖掘中国语言研究的积累,特别是音韵学、训诂学和文字学研究的已有成果,从汉语的发展历史来与西方语言和文化发展对比,从而为构建人类语言本质特征的理论体系做出中国的贡献。3.3.2挖掘和利用方言研究成果 中国具有丰富的方言资源。方言学者们也贡献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在普通语言学的视野下研究方言的异同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不但可以揭示语言变化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言词汇、语法结构形成的机制,对文化发展和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的影响等。 中国的方言研究也极具特色。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方言研究者积累了大量资料,培养了一支优秀的队伍。“不论是单点的研究或区域的研究都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调查、描写的方法。关于方言与共同语的比较,与古音的比较也创造了不少经验,获得许多科学的认识”。但是问题也很明显,第一,“总的说来这个时期的研究重语音而轻词汇和语法,……没有把语音、词汇、语法的相互关联揭示出来”;第二,整个方言研究多止于静态的描写而缺乏动态的考察,而且大多局限于纯方言的研究,对方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则研究得很少。因此,方言学者们呼吁,“使中国语言学摆脱有丰富的资料却无切实的理论的尴尬局面,改变中国语言学者准备资料、西方学者总结理论的状态,使中国语言学在世界语言学中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李如龙2001:13-14)
3.4 语言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协同创新
案例1: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
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宣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起源及分化的时间和地点。该研究为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及周边邻国的各汉藏语系语言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认识东亚人群迁移历史提供了重要启示。
2019年4月25日,该成果以 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为题,以原创性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于 Nature(《自然》)。这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首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成果。
案例2:汉语存在独立的句法模块
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谭力海教授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路俊锋教授团队(复旦大 学神经外科研究所脑功能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大团队,于北京时间2022年5月26日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了一篇题为Distinct spatiotemporalpatterns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cessing in human inferior frontal gyrus(《句法和语义处理在人脑额下回的不同时空表征》)的语言脑科学研究重要论文。研究证明:人脑左额下回中的不同亚区分别负责汉语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该项研究揭示了汉语句法加工在神经层面上的独立性,为汉语存在独立的句法模块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科学证据,从而有力地支持了Chomsky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
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特点有:(1)大视野。研究课题关注语言与人脑、人、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2)跨学科。涉及了语言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理论和新观点。(3)高科技。两项研究都采用了新方法、新数据。(4)团队合作。两项研究都是跨学科的团队研究。没有团队的合作,完成这样规模的项目是非常困难的。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ChatGPT诞生以来,人们对语言理解和人类未来发展等问题充满了焦虑和期待。ChatGPT倒逼语言研究者们回答:人类如何理解语言的?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学会百科知识的?人们如何通过语言进行创新的? 人类如何使用语言来影响他人的思维的? 等等。汉语作为一种有别于西方语言的意合性语言,人工智能对其的处理如何不同于西方语言? 人工智能是如何理解含义和语言创新?
这些追问和探索也许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调整语言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利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资源和优势,在语言研究中取得突破,为普通语言学理论作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语言研究有大目标,有小目标。大目标是通过语言研究进一步认识人类和人类文化,推动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小目标是解决一些具体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创新需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我们应该先深入了解传统;创新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理论和方法,积小胜为大胜。
任何语言学理论的创立,都需要研究者把自己的研究置于当时整个科学大背景之中。需要从哲学层面看语言,从学科交叉角度寻求研究范式的突破。中国的语言研究,要以世界眼光看汉语,认识汉语,更好地使用和利用汉语,更要通过汉语看语言,看世界,看人类发展,创新理论,服务人类进步。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外国语》主编,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Journal of Pragmatics、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等国际期刊编委,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15-2017),兼任上外附中校长。2001年,束教授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9年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2017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和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束教授曾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2011)、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12)、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等。
本文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欢迎转发扩散!
推 荐
2024-08-26
2024-08-24
2024-08-23
2024-08-20
2024-08-18
2024-08-16
2024-08-14
2024-08-13
2024-08-10
今日小编:浅 研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