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读书当作一种志业

Willey willey的书房 2021-07-22

1、轶事开场

 

(1)

 

在我的高中,有一位历史老师,身高九尺,声如洪钟,地道的北方汉子。上课时趣味横生,妙语连珠,每每被学生们尊为“男神”、“名嘴”。

 

有一次,这位历史老师和高中校长一起去局里(教育局)开会,说到当代人读书少,甚至连做老师的人,都不读书了。众皆嗟叹不已,唯此老师,从手机中调出一份书单,畅谈自己五年来的读书经历,如数家珍,语惊四座。

 

这位老师的微信名,叫“Reader”(读者)。

(2)

 

我有一位朋友,是我往届学生的家长,相识八年,给我印象极其深刻,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有一次,由于学生生病,不方便来学校上课,我就去她家帮助学生补课。我惊讶地发现,她家的保姆,就是那种二十岁左右的、朴实无华的农村姑娘,在沏茶倒水、料理家务之后,会捧着一本书,坐在角落里静静地读。

 

我遂问起原由。这位朋友和我说,她家基本每三两年换一位保姆。换的原因很简单:她要求她家的保姆读书、修学历,在工作之余,上大专、逛博物馆、听大学讲座。两三年下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位保姆大专毕业,可以去寻找新的人生目标,而她则叮嘱,让这位保姆再从家乡介绍一位好姐妹过来,循环往复。

 

今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活得还不如一个保姆!

 (3)

 

说说我自己。

 

造化弄人。大学落榜(没有考上心仪的专业)后,怅然若失。再加上自己是标准的“矮丑穷”,身高不及七尺、面目“可憎”、心宽体胖、平民子弟、工薪家庭,自然也就少有女孩青睐问津。

 

百无聊赖之际,唯以读书消磨时光,但绝不读自身专业书籍。大学四年,除去带几个家教贴补生活外,不学无术,三无人员(无活动、无履历、无女友),考试成绩只要及格,决不强求,实在有可能不及格了,赶紧和教授套磁,只要能到六十分,让我做什么都成(其实除去说了一车好话,什么都没做)。

 

大学四年,对我是一片空白。唯一练成的技能,就是手不释卷。

2、人生本是一场修行

 

对于人生的解释,有很多重维度;很喜欢的一种:人生本是一场修行。也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谈到的,“提升心性,磨练灵魂”。

 

“‘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稻盛和夫 语


在修行中,人要不断重复两个动作,输入和输出。输入代表学习,是“知”的范畴,读万卷书、欣赏经典影视作品、与高人坐而论道、环游世界等,都是输入的方式,以求增广见闻。输出代表实践,是“行”的范畴,踏实工作、为人处世、善待别人等,都是输出的方式,以求格物致知。通过“知”“行”合一,辅以悟性(不断思考),再假以时日(三到五年),则可迎来每一轮脱胎换骨。


现今的国人,之所以会面临30岁困惑、40岁危机、50岁下岗、60岁等死的人生暗局,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者说,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放弃了学生时代的阅读习惯。


当然,这里所谈的阅读习惯,绝不是简单的读书。有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我感悟。


阅读、阅人、观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模式。

3、“死人书”与“活人书”

 

如果我们身边遇不到那么多高人指点迷津(高人指活明白了、了悟人生真谛的贤者,君子、佛陀、长老、智者、义人等是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称谓变化),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实现全球旅行,还有更好、更直接的方式来实现增广见闻呢?

 

回答是: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书籍。

 

所谓经典书籍,就是选择那些经历至少30-50年的时间沉淀,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推荐、很多人阅读的书籍。

和友人笑谈:要读“死人书”,不读“活人书”。“死人书”指已经过世的作者写的著作,“活人书”则反之。

 

作者离世,犹如灯灭,再不能任由性情去自我粉饰。观众们热闹过了,也就陆续退场,看官是不会做一刻停留的。“唯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唯有在剧终的时候,才知道谁真的死了”。


死而不亡者,寿。经典书籍,就是最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寿者。

当然,并不是说,“活人书”都不可读,只是要更加慎重罢了。再没有事情能够比得上通读一本活人写的垃圾书更倒人胃口的了。“活人书”最少也要沉淀10年以上,同时有身边不少于50人的推荐,才值得阅读。否则,就等凑齐50人,再读不迟。

 

50年后,如果我们还活着的话,会发现大多数目前流行一时的“活人书”都将无人问津,依旧光芒闪烁的很可能是金庸和大刘,都是强大的价值观输出的作家,一位用武侠描绘我们的过去,一位用科幻预测我们的未来。

 

有两本“死人书”,是强烈推荐国人阅读的:《论语》和《老子》。把孔子当老师,把老子当朋友,时不时聊聊天,其乐无穷。

4、做阅读的“杂食者”


做阅读的“杂食者”,就是不要只拘泥于某一类书籍的阅读,尤其不要局限于自身专业书籍的阅读,而是饱览群书,“怡情、博彩、长才”。


北大教授徐葆耕先生曾说:


"世界上,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具有两个以上由冲突而构成互补的源头。单一性的文化恒定要灭亡或转手于其他文化。究其根本是因为人的精神世界至少存在着两极,单一型文化不可能同时满足两极甚至多极的要求。"


文化如此,人亦如此。现实生活中,单极向性的人容易走极端,两极或多极向性的人,才能在内与外、我与他、精神与物质之间,把握分寸,做到中庸和平衡。

和友人笑谈,读书如同人的饮食,既要有基本的营养摄入,又要接触各种新鲜料理,这样的人,才健康,才博闻。同样的,阅读的“杂食者”,要自己做好荤素搭配、膳食纤维、新陈代谢。每月给自己列一个书单,齐头并进,雨露均沾。


推荐一种书单模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选其中的3-4本,做好月度读书计划(不要说自己没时间;很多人都是一边眼睛盯着手机朋友圈刷屏,一边嘴里喊着没时间的;更何况,读书的三大好去处,分别是床上、厕上,车上)


(1)宗教和哲学:1本/月;


宗教和哲学书籍的妙处,是帮我们打开上帝视角,进而获得超越人性的体验;不要害怕读不懂,因为没几个读懂的;读的同时,建议同时阅读经典的解经文字;


(2)史学:1本/月;


史学帮我们塑造一种往回看的能力。用有限的生命,去领略人类经历的波澜起伏、沧海桑田,就要去读史。


(3)文学:1本/月;


要想对人性有足够深的理解,就要去读经典文学。经典所阐述的,是普世价值,是我们在最开始阅读时,可能体会不深,但当真正遇到困难或者到了一定岁数时,突然发现,我们的生活,其实并没有跳出经典的设定,进而豁然开朗,体任自然。


(4)经管/商学/科学:1本/月;


如果说,史学和文学,是帮助我们往回看,“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经管/商学/科学类的经典书籍,就是帮我们往前看,预知未来。单纯往回看的人,会落入故纸堆中,不能自拔;单纯往前看的人,则又因为少了传统,少了沉淀。唯有先往回看、再往前看的人,才能兼具两极文化属性。


(5)经典杂志及畅销书:1-2本/月;


经典杂志及畅销书,也要拿来看看,每月翻看1-2本,以便近距离地了解时代,了解社会。


佛家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思路。宗教和哲学,让我们有佛的眼光,史学/文学代表“过去佛”,经典杂志/畅销书代表“现在佛”,经管/商学/科学则代表“未来佛”。殊胜的人生境界,本就是不断修炼的结果。


把读书当作一种志业。阅读经典,垒高人生。

往期回顾:

1、《学为好人》系列:

“巨婴男”产生的根源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一):担当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二):智慧(创作中)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三):精进(创作中)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四):钝感(创作中)


2、《反者道之动》 系列:

“剥削”新论

人生巅峰的假象

雾霾天,看清真实的自我

看!!!那个叫特朗普的”可怜人“

一条关于康奈尔大学本科录取数据的假消息

《乱世佳人》:嫁汉当嫁白瑞德 娶妻应娶一媚兰


3、《我是读书人》系列:

把读书当作一种志业

不作恶: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底线

《血战钢锯岭》:钝感,人生的至境

一米书单,就是精神世界中一米温暖的阳光

不爱阅读的人,先自我淘汰,再被时代抛弃


4、《我是四中人》系列

四中人的格与限

人生的三个“20年”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四中人,切不可因为优秀无法卓越

官学与公学,从平民走向精英的心路历程(创作中)


5、《侠客新说》系列:

《鹿鼎记》里的绝顶高手是谁?(上)

《鹿鼎记》里的绝顶高手是谁?(下)(创作中)

少林寺完爆丐帮的奥秘是什么?(创作中)

为什么说:一见杨过误终身?(创作中)




willey的书房 说不尽的文史经典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