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四中人”系列(五):北京四中,中国的素质教育圣地
四中人,一种文化的生命与生活。
昨天是2018年的高考出分日,首先恭祝母校的学弟学妹们,在2018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平均分排名,北京市第一。
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我又恰好收到,我的高中同窗好友、现在天津高校任教的H君的大作:《十部必看的教育题材电影推荐之<死亡诗社>》。两相比对,可谓是双喜临门。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的经典系列《我是四中人》,已有四篇经典文章,详见拙作:
特将此篇影评,收录为第五篇,《北京四中,中国的素质教育圣地》。以飨读者。反者道之动。《死亡诗社》里,所描述的令人窒息的教育,恰恰是我的母校,北京四中所没有的。美好的高中三年,所留下的点点回忆,也在激励着每一位四中人,砥砺前行。
今天我以四中为荣,明天四中以我为荣。绝不是一句空话。
是为序。
《十部必看的教育题材电影推荐之<死亡诗社>》
H君
又是一年高考落下帷幕,经过高强度的学习备考,赢得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每个夏天在无数中国家庭中上演的励志故事。在考题、分数、录取、名校、状元等等字眼轮番成为社会话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到关于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上过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信这个问题你心里会有很多种答案,例如掌握必要的知识,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方法,某一专业的技能,逢考必过的本事等等。不过别忙,相信在看过一部电影之后你会有新的思考。这就是曾经捧起过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小金人的《死亡诗社》(又译为《春风化雨》)。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威尔顿男子预备学院是一所得到无数望子成龙的家长青睐的名校,因为它能把75%的毕业生送进常青藤大学。威尔顿学院非常注重传统与仪式,影片开场是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典礼上老师为学生点燃手中的蜡烛,象征着点亮“知识之光”。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世界从此不再黑暗混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光一直具有启蒙的含义,引导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可惜的是,威尔顿传承的这点知识之光虽然可能点亮学生的锦绣前程,却不能点亮一颗富有灵性的心。在校长的提问下,学生们齐声喊出威尔顿学院的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整个段落影调色调深沉凝重,在庄严肃穆的背后不难感到对秩序和权威的不容置疑。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被视为未来的医生、大法官和银行家,在老师和家长的规定下,必须不容动摇的一路狂奔。
就在这时,一个传统教育的“反叛”的到来,打破了原先沉闷刻板的教学氛围,他就是本片的男主角——Keeting老师。为了凸显Keeting老师的与众不同,影片采取了一段有趣的对比。在化学、拉丁文和几何课程上,教师们各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留着繁重的作业,谈着如何会被扣分。相比之下,Keeting的行为显得那么浪漫和有趣。他吹着口哨走进教室,招呼学生们到已故校友的照片前,去聆听先辈们留下的箴言,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的光阴。他带着学生在室外闲庭信步,从中感受属于自己的步伐和韵律,引导学生反思传统和权威的束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开放和独立的心灵,成为一个能够自由思考的人。
如果说,威尔顿学院的传统是一种循规蹈矩、刻板功利的教育模式,那么,Keeting老师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诗意的教育模式,而他本身也成了诗歌的使者、诗歌的化身。影片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情节,Keating老师在讲诗歌的时候,不满于学院派对于诗歌价值的评定方法,上来便让学生们把整个序言部分撕掉,这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离经叛道的。对他而言,诗歌最重要的不是意义、格律、修辞之类的东西,而是如何像诗人一样思考,像诗人一样探索,像诗人一样生活。“伟大的人类戏剧正在上演,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段诗篇。”
正如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的,“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住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们,孤独感和自我中心是他们心理的特点,这种孤独感并非是老年人的形单影只,而是一种虽在众人中间却依旧无人懂得的寂寞,这寂寞渴望艺术与爱的救赎。在威尔顿学院,学生们心中的寂寞是被嗤之以鼻的,一切都要等把他们送入大学再说。而在Keating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下,诗歌深深地沁入了少年们的内心,让他们从寂寞中走出,获得自我的认知、爱的启迪与心灵的自由。少年们效仿Keeting老师重建了死亡诗社,在山洞里集会,击节而歌。“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成员Neil朗诵的这一段诗社开幕词,无疑成为了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Keeting老师说,写诗读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但对于威尔顿学院与家长们而言,少年们的激情却是影响他们学业的毒药。在影片的后半段,剧情由喜转悲。Neil发现表演才是他的内心所爱,报名参加了戏剧团,却遭到父亲的强力反对,他不得不背着父亲演出《仲夏夜之梦》。Neil精彩的表演没有唤起父亲的理解,反而遭遇了父亲的决绝与盛怒,最终Neil也没能说出内心的真实渴望,他在绝望中选择在夜深人静时饮弹自尽,用生命做出了无声的反抗。悲愤的家长将矛头指向了“教坏”儿子的Keeting老师,于是校方展开了严肃的调查,诗社成员们被一个个约谈,不愿低头的学生被开除,Keeting老师也最终被辞退。Keeting老师虽然失去了教职,但是他留在少年们心中的诗歌的种子不会消失。影片的结尾将情绪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不顾校长的责令,一个个站到桌子上,大声念着惠特曼的诗句“哦,船长,我的船长”,向Keeting老师表达感谢与敬意。
惠特曼赞美的林肯废除了奴隶制、帮助美国人走上自由之路,与此对应的是,Keeting老师通过诗歌为学生打破了思想枷锁,获得了自由的心灵。然而,打破教育功利的枷锁获得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心灵从来都不容易。正如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觉醒的少年被前景遮挡,被限制在一个极为狭小的空间之内,象征着一道希望的曙光,也预示着他未来依然要面临的重重束缚。
反思教育的电影有很多,《死亡诗社》无疑是一部能够给人诸多启迪的经典之作。再次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上过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影片鲜明的指向了自由独立的思想、对自我的认知与忠诚。这是借由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深入内心的感悟。也许我们未来不能成为诗人,学习和从事的也是和诗歌毫不沾边的专业,也许它是枯燥的、单调的、充满着功利的裹挟,充满着压力与无奈。但这一切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恐惧和悲哀,也许我们也可以育一双诗的眼睛,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与生活,探求真我,返璞归真,在诗、美、浪漫与爱中发现生活的意义。
往期回顾:
1、《学为好人》系列: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二):智慧(创作中)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三):精进(创作中)
一个中国男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四):钝感(创作中)
2、《反者道之动》 系列:
3、《我是读书人》系列:
4、《我是四中人》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