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之道 | 《遗产与文化旅游》课程总结与感想(二)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2020年学校研究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我院精选了部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总结与感想跟大家分享。
课程介绍
2020学年秋季学期,张朝枝教授为旅游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遗产与文化旅游》课程。该课程为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共含36个学时。张朝枝教授通过理论讲授、文献阅读、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启发同学们思考遗产生产、阐释、消费的本质,理解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议题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从遗产旅游相关现象中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为深层次遗产与文化旅游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总结与感想
@ 彭丽欣
在遗产与文化旅游课程中,我不仅对遗产及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关键视角和重要道理等专业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还收获了不少学术上的指导。
从专业知识来看,这门课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遗产是什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是为谁生产的?谁在消费,得到什么效果?遗产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实体,还是一种选择性保存与建构的体现。基于学科背景讨论,相对于考古学等学科是真正研究遗产本身,社会学、旅游学等人文学科更多地是通过遗产透视社会,如遗产生产与消费背后的社会现象与公共管理等,这也反映了社会研究从宏大叙事走向微小细节,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从关注个体到关注人际联系的整体转向。在本学期课程中,对遗产的研究介绍重点涉及了遗产与权力及遗产与旅游这两个方面。首先,遗产是基于当今意识形态及需要对过去记忆进行的选择性呈现,而这一“选择性”过程即为一场权力博弈,源于不同主体意识形态、需求和权力的差异,权力关系决定遗产的认定和选择,影响遗产的解释与建构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结构,而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差异也成为遗产旅游地冲突的根源。此外,对于遗产,权威自上而下建构的“单一价值”与广大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形成冲突,因而需要将遗产与旅游这一自下而上进行价值解构、迎合消费者需求的“调节剂”进行结合,从而形成政府的“自上而下”与市场的“自下而上”的联合与平衡,化解供需差异的冲突,并赋予其市场体制下发展的新活力。从学术指导来看,一是在认识研究问题及对象时,需要先大概梳理清楚其来龙去脉及明确其各类表述方式,再进行更有效的针对性检索,多读经典,举一反三,并充分结合问题及对象的背景进行透彻理解。二是在写文章时要详略得当,重要部分需要描写,不重要的部分叙述即可,特别是在文献综述部分,应使用论证式综述而非“堆积/扫盲”式综述,每一句话都应该有足够的信息含量。三是在论证时需要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和论证其“合法性”,前者可以通过描述一组矛盾及后果和对此的研究不足来体现;后者则是在文献综述部分基于理论或现实导向对研究问题的“合法性”进行支撑性的陈述,如现实导向范式中通过综述已有研究支持实践现象中的“矛盾”是“合法”的。四是在做研究时需明确视角,需要站在成果需求方的立场上考虑用什么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进行逻辑组织和叙事论证,要保证立场正确,站位统一,理解并聚焦于需求方真正关心的问题,才能进行更有效地对话。@ 黄兆晖
@ 芦 苇
自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从数量还是类型上看,中国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从多个视角和话题出发对遗产进行讨论,结合对《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eritage research》一书的课堂分享,了解当代遗产研究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进展,同学们受益匪浅。
遗产的研究话题是不断发展的。遗产作为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化现象日益增多。在这个过程中,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不断变化中凸显出来,遗产研究所讨论的话题也不断丰富。除了对传统的遗产问题外,研究的批判维度也愈发重要。遗产研究话题从以“将遗产保护好”作为价值理想,进阶到揭示这类行动背后实质的批判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晰的认识到,遗产是一种对待过去的方式,是权力投入和斗争的结果,是身份认同的表征。作为一名旅游研究者,我们的使命除了巩固及保存现有遗产外,还要质疑遗产的构成以及权力投入者试图对物质、实践或习俗强加一种象征价值并从中获益的原因。
认识和学习遗产,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明确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是建构的,并非自然存在的,是权力的投入的结果,是特定人群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行动。本质上,遗产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文化生产过程,包括激发观众记忆,建构其身份认同等。我们知道,遗产是多尺度、多文化身份群体的聚集地,遗产中矛盾的根源来自于身份认同,不同群体对遗产的诉求会因为身份与理解的差异而产生冲突。当遗产被有意控制生产为产品时,其本身就代表了某种身份的价值观。因此,在评估遗产价值的过程中,政府、专家精英、普通社区民众等各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拥有话语权的一方通过对遗产价值的建构,实现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即便对同一个遗产,不同群体的解读是不同的,但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认知理解角度不同而已。
所谓“批判”,简而言之,就是不要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在做判断之前,尽量客观的理解事物,先自我反思,再对其进行分析评价。遗产的批判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遗产的视角,是对遗产背后权力运作的复杂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是对于现实的揭示。遗产是话语的建构,因此,任何话语上的解读,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的背景。当代遗产研究中影响力最广的概念之一的权威遗产话语(AHD)深受福柯知识-权力分析体系的影响,这不断提醒着我们,对遗产意义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官方或民间的遗产叙事和实践,也不能只关注遗产的物质原真性及怀旧情怀等, 否则容易陷入西方权威遗产话语的认知陷阱中,而应当看到遗产作为文化记忆支点所应享有的深度空间叙述。
@ 黄阳源
本学期张朝枝老师为我们上了遗产旅游课程,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到遗产旅游这个概念。在刚刚看到遗产旅游这一概念时,我粗浅地认为遗产旅游就是研究去到某一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但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发现我起初的理解是表面的,遗产旅游是一个很大很系统的概念,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它既包括遗产的研究范畴,又包含了旅游的研究视角。
要学习遗产旅游,我们首先要了解遗产这一概念。关于遗产的定义有很多,但众所周知,遗产是与历史相关的,是前人留下来的让子孙后代加以传承的东西,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在讲遗产时,张朝枝老师提出的遗产的一个特点让我对遗产有了全新的认识——即遗产是被选择的。选择的意思是说,是统治阶级和权力话语决定了让某物成为遗产。在听到这一说法时,我瞬间陷入了思考当中。以往的我往往将遗产看成是理索当然的事情——这个建筑历史久远,当然被看作是遗产。然而,在知晓遗产是被选择的之后,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看到的遗产都是被安排的,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不知为什么居然衍生出了一种自身力量渺小的感觉。而进一步了解遗产旅游后,我发现遗产旅游并非单纯将遗产作为景点来游览这样简单,遗产之所以为遗产,是因为它拥有比其他自然景观或者现代景观更具意义的地方——即它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遗产旅游,并不仅仅是观赏遗产这样一个景点,更重要的是它能向人们讲述历史、传递价值,从而塑造居民的价值观,加强社会的凝聚力。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对游客身心有着巨大影响的行为,而遗产旅游仿佛更加强调和具体了其对人心理的作用,并且将这种作用上升到社会层面中来。遗产丰富了旅游,旅游促进了遗产发展,遗产旅游在这样相互促进的进程中前进。
在遗产旅游课上,很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每节课的专题分享。起初,我觉得很有压力,因为遗产旅游对我而言是一个新领域,我很怕讲不好自己的专题。现在回过头来看,我非常感谢张朝枝老师愿意给我们时间来做分享,我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遗产旅游的理解。以我自己做的“体育遗产”专题分享为例,在体育遗产中,其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尤为重要,这种精神的源泉可能是一个体育场、一位运动员或者只是一句口号,但这种精神给旅游者的是无穷的力量和毕生的影响。在体育遗产旅游中,我深刻感受到遗产的多种存在,也感受到了在旅游过程中,人与遗产之间精神的共鸣。
在遗产旅游课上我受益匪浅,我想用曾经看到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体会:“遗产旅游明明是回顾过去的姿态,但却在打开这扇门时莫名变成了前行的动力。”在过去与未来间重新搭起一座灵魂沟通的桥梁,这或许是遗产旅游的浪漫和意义所在。
结 语
该课程通过老师讲授和学生分享的方式,深化了20级硕士研究生对遗产、遗产旅游、文化旅游的认识。激励研究生们在理论与现象的交互中生成好的研究问题,在对研究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中提高科研能力,深耕具体领域,倾心浇筑旅游学科。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