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浪奔浪流的定海桥和国棉十七厂

老周 老周望野眼 2020-02-26

作者和读者的互动很有意思,有位朋友常在我这里留言,希望我多到杨浦采风,希望多写写上海的扬州人。说起来是有点惭愧,我读大学时,曾在江浦路住过几年,杨浦滨江那一带骑着自行车经常走,不能说熟悉,路名还都知道的。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杨浦的整洁。那时候杨浦工厂多,白天路上行人很少,马路比卢湾宽阔。定海桥和定海路,在上海滩名声在外,据说那里的通用语言是苏北方言,据说那里出过很多风云人物,据说老工业基地现在不怎么兴旺……好吧,不如去看看。


建于1927年的定海桥


地图上看定海桥在蛮偏远的地方,其实坐地铁12号线很快就到了。来之前做了点功课,该桥连接复兴岛的共青路和杨浦的定海路,始建于1927年,由上海浚浦局建造,已经有足足90年的历史。定海桥的桥身酷似黄浦江上的卢浦大桥,但两桥建造的年代相差了差不多八十年。看上去,定海桥只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小桥,在黄浦江边,它显得毫不起眼,从它身下流过的,并不是黄浦江,而是连接复兴岛和上海的复兴岛运河。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一件文物,不要说黄浦江上的那些桥要叫它声“大哥”,即使和苏州河上那些著名的桥梁相比,它也不遑多让呢。


当年租界当局的中英文铭牌。牌子上写的是“濬浦局”,一般的材料上都写“浚浦局”,“濬”和“浚”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濬”略微有点古风。1927年,当时的租借浚浦局完成复兴岛运河的导治工程,在运河上建造了这座93.75米长的定海路桥


同样是根据相关材料的记载,在1976年建成海安路桥之前,定海桥是通往复兴岛的唯一通道。定海桥上原有几根极富特色的灯杆,现已拆除,只剩下富有年代感的灯柱


前几年看到新闻说定海桥是有名的“爱情桥”,有痴心的男女在桥上写下很多肉麻的涂鸦,可惜我来晚了,涂鸦好像都被整治了,现在的定海桥安静、整洁,当然也少了点人间烟火


桥梁顶部



复兴岛运河上破旧的小码头


走完短短的定海桥,就到了大名鼎鼎的定海路。关于定海路的传说太多,几弄几号出过什么名人……但和定海桥相连的这一段定海路,却丝毫看不出什么岁月风云。初冬季节,梧桐树的叶子依然茂密,小路上车辆行人稀少,只有间或驶过的助动车和自行车。路两旁的围墙上有铁丝网。


定海路靠近复兴岛的这一段非常安静


定海路以南沿着黄浦江有一排老建筑,现在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这个名字听起来大而无当,让人搞不清到底是个什么所在。但老上海都知道:这里就是原来大名鼎鼎的国棉十七厂,也有人叫它“十七棉”。国棉十七厂建于1921年,比它毗邻的定海路桥还要大六岁。最早是日本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开办的裕丰纱厂,解放后收归国有。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沪剧《星星之火》,讲的是在日本纱厂打工的苏北女工的悲惨经历。《星星之火》故事的原型是谁?我没有考证过,但夏衍先生在协作著名的《包身工》时,的的确确曾经到国棉十七厂的前身裕丰纱厂调查采访过。


国棉十七厂的老厂房,这里见证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兴盛和落寞,也承载了几代纺织工人的欢笑和泪水


国棉十七厂的厂房很有特色,是“锯齿形”的。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呢?据说是因为需要天窗的采光,但又不能由直射阳光,所以造成这种形状。有窗的一面是朝北的,既避免了阳光直射,又有充足的光线进入厂房,这样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


国棉十七厂的锯齿形厂房


现在这里开设了大量的品牌商店和餐厅咖啡馆


国棉十七厂将近百年的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其中最有名的,非“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莫属。1935年出生的王洪文是吉林长春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6年复员后,在国棉十七厂工作。最早是厂里的保全工,负责在各个纺车上加油,所以有个外号“小加油”,他的媳妇崔根娣从小被养父养母领养,是国棉十七厂托儿所的保育员。虽是临时工,但家里在定海路有间十平方米的平房。王洪文在厂里由“小加油”做起,后调到保卫科,1966年“文革”以后,王洪文成了风云人物,一度做到党中央的副主席,成了接班人。读者诸君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一定比我丰富,我就不浪费笔墨了。载沉载浮的王洪文1992年死于肝病,终年58岁。


文革中王洪文回到国棉十七厂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棉十七厂召开的愤怒声讨四人帮大会


王洪文喜欢喝酒,有人回忆,当年王洪文在国棉十七厂工作时,每逢周日喜欢到“上海”去玩,那时候住在杨树浦的人都把市中心叫“上海”。王洪文在市区买六瓶啤酒,左边胳肢窝夹两瓶,右边胳肢窝夹两瓶,手里再拿两瓶,在外滩坐上八路有轨电车(就是后来的28路公交车),咣当咣当开到杨树浦,六瓶啤酒统统喝光。后来到了北京,王洪文开始喝茅台,不知那个时候他还记不记得八路电车上的啤酒是什么味道?


历史照片:王洪文和法国总统蓬皮杜玩“一口闷”


其实国棉十七厂出过不少名人,只是王洪文名声在外而已。比如该厂的纺织女工黄宝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气非常大,是著名的全国劳模,曾经八次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著名导演谢晋还曾以她的事迹为原型拍摄过一部电影,名字就叫《黄宝妹》。


五六十年代的全国劳模黄宝妹


黄宝妹一辈子在国棉十七厂工作,这是电影《黄宝妹》的工作照,前排左三为年轻时的谢晋导演,右二为黄宝妹,她在影片中扮演自己


在国棉十七厂的旧址行走,包身工、黄宝妹、王洪文……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产业转型是大时代,在大时代里具体的个人如何转型,相信有无数的故事。对杨树浦,我只是短短住过几年,并没有深入下去。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我没办法深入了解。我只是在书上、网上,知道一鳞半爪,在一个出太阳的初冬的午后,走走,看看……


“不要随地吐痰”,我注意到这是个“要”字,一般都是用“准”字的


烟囱和废弃的厂房


锯齿形厂房下的人


黄浦江边的老码头


眺望远处的沪东造船厂


黄浦江水波不兴,我却仿佛听到那首歌: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最近我还写了

上海求新造船机器厂的小开,也是中国第一位空战英雄

卢湾一些韩国总统没去过的历史纪念地

老大哥在看着你

曾因酒醉鞭名马

南京:四行仓库孤军长官的人生结局

留下,只想留下——写给残存的旧时上海

“小渔村”上海一百年前的人与事

时代交叉点上的大上海1927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