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弹名家张鉴庭的人生“暴落难”

老周 老周望野眼 2020-02-26

人生起起落落,怎可能一帆风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个人真正的品质是在低潮时期体现的。旧时上海五方杂处,但在冒险家的乐园里,真能升官发财者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来到此地,离乡背井不得不从事不熟悉的行业。所谓“时穷节乃现”,亲情、友情、爱情……样样都要经受考验。苏州弹词名家张鉴庭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段著名的开篇“暴落难”,说的就是时穷命乖之人在旧时上海滩的遭遇。这段音频网上找了找,上传上来和朋友们分享:


唱词是这样写的:


繁华富地上海滩,该家当个朋友多得交交关。俚笃该仔家当恁写意,汽车格去,汽车格来,住宅洋房有十几间,小花园面浪拿青草摊。不过穷人多得无其数,侪想到上海来发洋财。倒说弄弄蹩脚勒浪暴落难。浦东人暴落难,卖卖黄瓜落苏搭鸡毛菜。俚笃家子婆,弄头弄脑一声喊:”长锭要伐长锭。”南京人暴落难,蹲拉马路边浪,摆一付清真教门个牛肉摊。句容人暴落难,蹲拉混堂里扦脚带擦背。”钎脚”常州人暴落难,蹲拉城隍庙里摆一付酒酿摊,“偶家个酒酿好老喂。”无锡人暴落难,挑一付油豆腐线粉担,苏州人暴落难,蹲拉书场里,卖卖五香豆、黄连头勒甘草梅,俚笃家子婆,等到十二点敲过噶一眼眼,蹲勒会乐里门前见人喊,“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十伢湖州人暴落难,卖卖麻酥糖勒大头菜,俚笃家子婆十二月里到上海,搭别人家拿丝棉翻。绍兴人暴落难,蹲拉城隍庙里背仔一只篮,“兰花要伐要兰花。”到下晚昼,弄头弄脑收收纸锭灰。

江北人,暴露难,一到上海摊,先拿个黄包车子拉,上海个拉车子交关难,红灯要停,绿灯好拉过来,还有大转弯搭小转弯,奈大转弯倘然拉仔小转弯,辣里个妈妈,今朝安南巡捕挢照会,俚笃家子婆卖卖向日葵。常熟人暴露难,马路边上背子一只篮,"大先生能跑过来,老板娘能来么哉"(注:常熟方言“你”发音“能”)阿要卖马桶豁洗搭水磨筷。甘露、荡口人暴落难,大清老早拿把铁车子来推,蹲拉弄堂口头一声喊,"喔哎"三层楼上快点拎下来。落难个朋友叫无其数,我一时浪唱不尽许多暴落难难,请听众原谅一眼眼。


张鉴庭(左)、张鉴国(右)兄弟档


张鉴庭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评弹艺人,他说的书是阅世之书,对世态炎凉的刻画极为深刻。现在能看到的张鉴庭的视频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录制的,当时张鉴庭年纪已经大了,一头白发,但嘴上的劲道一点不松,一副眼气仍是炯炯有神放精光。唱的方面我不是太懂,但也能听出他的苍凉激越和节奏感,加上下手是他的兄弟张鉴国,本身就是能够独当一面的艺术家,一只琵琶弹得精彩绝伦,人称“琶王”,单听张鉴国的琵琶已是很高的享受。除了艺术方面,我对张鉴庭张鉴国兄弟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因为他们是无锡人,而且和笔者的老家是同一个镇。


评弹张氏三兄弟,左起:张鉴邦、张鉴庭、张鉴国


网上搜张鉴庭的照片,都是老年时的样子。实际上张鉴庭年轻时英俊潇洒,颇有“奶油小生”的味道。张鉴庭出生于无锡农家,9岁时开始跟随演唱“宣卷”的舅父在家乡农村演出,后又唱过绍兴大班(绍剧),所以舞台经验极为丰富。从小跑码头,他对人情的理解特别深刻,所以他在书里塑造的绍兴师爷角色特别深入人心,对世情事理分析得非常到位。刚才说到“宣卷”,这里记一闲笔,所谓“宣卷”,全称“宣讲宝卷”,是江南民间宗教仪式上讲经说法的一种艺术,演唱的文本有佛经,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金瓶梅词话》里有一回“吴月娘听宣黄氏卷”,可见明朝时宣卷已经很流行。越剧名家王文娟也曾唱过宣卷,当然她唱的是绍兴调。


民国上海街景,尤鹤皋新法宣卷、男女苏滩。可见民国时宣卷在上海非但还有市场,而且门面开得还很大


张鉴庭年轻时收入高,人也很时髦。他备有轿车之外,还特别喜欢摩托车,都是进口货,一辆是德国的“聪达普”(Zundapp),还有一辆是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说起哈雷摩托车,人们联想到的要么是街上呼啸而过的“飞仔”,要么就是光头纹身的外国壮汉。一个评弹艺人,开着哈雷摩托车,车后挂着三弦和琵琶,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很难想象。张鉴庭开摩托车的图像找不到,我看到一张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照片,如果我没有认错,图中开摩托车的应该是另一位评弹名家周云瑞先生,读者可以从这张照片感受一下张鉴庭先生的风采。




张鉴庭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似乎仅限于他的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因为自己一张嘴而惹来祸殃。1957年他成了右派,虽然还能演出,但不能署名,和弟弟张鉴国搭档,书场里挂的牌子是“张双档”或者“张鉴国双档”,他的名字消失了。1966年以后张鉴庭一度产生幻觉,给自己编造了很多罪行,其中的苦处,非外人可以想象。我想那个年代对张鉴庭而言,正像他书里唱的那样,“暴落难”了。但在他的书里,无锡人暴落难应该是挑一付油豆腐线粉摊的,而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陪伴他的是无休无止的批斗、自白……笔者曾看到有网友回忆往事,称当年家住静安,那个年代特别喜欢到王家沙对面的评弹团参加批斗,因为台上被批斗的都是张鉴庭、蒋月泉、严雪亭这样的评弹名家,他们揭发自己的“罪行”也像说书一样抑扬顿挫,说到精彩处还有噱头放出来……这也算是特殊年代的黑色幽默吧。


年轻时的张鉴国(左)和张鉴庭(右)


左一:老年张鉴庭


张鉴庭总算熬到重见天日,八十年代录制了几部书,留下了珍贵影像,但他盛年时的风采,只能通过老唱片遥想了。晚年时无锡曾多次邀请张鉴庭回老家演出,他总是一口答应,却没有回去过。后来才知道,张鉴庭一世人,俗事是不做主的,他的演出业务全由弟弟兼搭档张鉴国料理,要排进张鉴国的演出计划,才有可能成行。待到无锡那边晓得窍门所在,再去找张鉴国时,张鉴庭已经身患重病,无法再演出。无锡,终于成为张鉴庭“回不去的故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149vjv08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最近我还写了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郡望,寄庐,四川北路及其他

淮海中路尚贤坊吃穿住用杂忆

和尚贤坊有关的一些八卦

机器猫和东方红

《文汇报》报头趣谈

会稽路的天空宇宙之梦

蒋经国独爱吃鱼头

小落回和小乐惠

留下,只想留下——写给残存的旧时上海

1945年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艰难度日?


IOS系统打赏专用:

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