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沽路老居民杨忠明老师回忆“老土地”

杨忠明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编者按

去年年底我去上海博物馆看董其昌,坐公交36路延安东路站走大沽路到人民广场,看到大沽路沿街露出的旧店招,拍了几张照片做了一篇推送这一段老大沽路。其实对这一段大沽路,我是外来客、局外人,只能说是走马观花之外又加了一点书本上看来的资料。但这篇推送反响较热烈,勾起很多大沽路老居民的回忆。作家杨忠明先生自小生长在大沽路,他发来几段珍贵的留言,以及一篇几年前在《新民晚报》上刊登过的文章,我认为非常有价值,经杨老师授权,转载如次。


杨忠明著《玩物:老上海文玩》


留言一:

上海老大沽路上的马力斯菜场、天宝池浴室小有名气,我小时候曾住在老大沽路马力斯菜场对面126号有着铁扶手水泥楼梯的老房子里,底楼是邻居杨姓隆盛号米行旧址。如今大沽路上老屋除拆迁外还保留着部分老弄堂,1958年我读一年级,那年头小学生特别多,我被安排进“龙门民办二小”就学,一间教室在老大沽路里面的“中铁新村”里,一位姓蒋的女老师教我们学习语文、算术,如今这位启蒙老师大概有八十多岁了?


八十年代大沽路一带地图


留言二:

我们读书的教室后来搬到马力斯小菜场的南边一幢大洋房里,小菜场厕所旁边有条窄弄可以走进去,"龙门民办二小"旧时老大沽路166弄内有个红星锁厂生产铁皮锁,小学生常常去拣零件拼装锁玩,我的小学同学全都住在大沽路附老弄堂里,我有三个同学住在大有康对面的老当铺内,一家一层,三楼最牛,同学程兴旦,1958年家里有煤气,大冰箱,电话,电视机,三个小孩一人一间房,厨房有二十平米,晒台有二百平米大,我们常去捉迷藏⋯⋯


拆迁前的浦东同乡会大楼

(现为延安东路高架“龙柱”所在地)


老大沽路往重庆北路口这一片杂屋区叫"方家宅"弯弯曲曲可以穿到浦东大厦,可以直通新大沽路小菜场,杂屋区内有二个小庙,旧时马力斯菜场一带很繁华,有老虎灶,天宝池,南货店,磁器店,中药铺,理发店,小饭馆,点心店,166弄口有家广东人开的卖刨花,生发油,小木凳的杂货店,我有个同学叫华家中的,他家住在往西一片木屋里,条件极差,煮饭用的是爿柴炉子,烂泥地⋯⋯


方家宅

(引自1989年出版的《黄浦区地名志》)


在今龙门路街道西部,延安东路浦东大楼之北,成都北路、大沽路和威海路一带。南北长达180米,东西宽约120米。占地约21600平方米。


该宅建于明朝末年,由方姓聚族而居。随着后代的繁衍而形成方家宅。房屋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式平房。二十世纪初,又在成都北路一带另建二层与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式新宅。


方氏家族有三支,最盛时有200余人聚居于宅内。据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东征上海时,其部曾驻军方家宅,太平军撤离该宅时,将军饷置于甏内埋入地下。(1968年在成都北路116弄掘出数只瓷甏)


1968年房管部门将方家宅的东部平房拆除,建造了成都浴室、重庆北路小学以及三层和六层钢筋水泥的新住宅。方家宅名称逐渐消失。



申城街头忆旧
杨忠明


秋夜,我在沪上大沽路老弄堂附近的街边徜徉,眼前,既熟悉又陌生,一边是儿时曾经排队买山芋的“大有康”米号的老房子犹存,一边是新楼高耸,怀旧,一种回味,一种逸趣,旧时的街景渐渐地在我眼前回放……

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我住在申城老大沽路马立斯菜场正对面的老屋,夏夜路边,昏暗的老式荷叶边灯罩的路灯下,有人在打康乐球,声声清脆,小菜场里咸黄鱼腥味丝丝袭人,路边,有人在吃小摊馄饨。跑马厅旁“人民大道”铁链条边一盏盏宫灯的座基上是周围蜗居市民享受快哉清风的消暑福地。白天此地,又是学生踢足球的好场地。儿时,我喜欢看黄陂路武胜路口解放军军营那几匹拉大车的雄壮威武的军马出现,路旁有间店铺,门虽设而常关,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墙上贴着好多中国画,数日一换,朱漆巨桌边有人忙碌着,后来明白,那是家裱画铺。暑天,路边的杨树上爬满天牛、金龟虫;草地上蚂蚱跳,蜻蜓飞。有时一场特大暴雨过后,人民大道周围的大小马路变得一片泽国,嘿嘿!这是上海小囡蹚大水玩的好时光,在污浊的雨水中淌来走去,不亦乐乎!


八十年代龙门路街道办事处


弄堂口小人书摊是上海小囡开心之地,那个矮长板凳乌黑油亮,书架上插满已经不知被多少人翻阅旧得泛黄的小人书,有些《七侠五义》《十三妹》等构图简朴,画法粗犷的武侠小人书,应是民国旧物;还有解放军战斗故事等书,摊主精明,一本厚书分拆成三,可赚更多钱。“老虎灶”里烧水的大铁锅有人定期把锅翻转来合扑在街边用铁铲刮灰,厚厚一层锅底黑灰,被铲得一干二净,小孩围观以为奇。


看“西洋镜”旧时街景之一,近十只漆成红色的西洋镜箱放在一个下有撑脚木架的大扁箱中,一分钱看一次,左手握盒仰头对着天空,眼睛对准装有放大镜的圆孔,右手旋动纽把,里面群魔乱舞、夹七杂八的图片跳将出来,哄得小孩是哈哈大笑!拉洋片则是一只大型箱子,前面几个观看孔给坐在凳子上小孩看,摊主边拉图片边说唱,那是沪上另一种街头玩意儿。
那年头,马路上的小生意吆喝声很好听,有旧货啊买烂东西、钉碗、箍桶、修阳伞、修棕绷藤绷、穿牙刷、卖熏肠肚子、山东人卖狗皮膏药、削刀磨剪刀。还有真正的高鼻头外国人磨剪刀,用一个脚踏轮子来带动砂轮磨刀,火星飞溅,煞是好看!


老大沽路的遗迹


我最喜欢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连云路新城隍庙街头一个山东口音、肥头大耳的胖子手舞足蹈的叫卖声:“来来来,瞧一瞧,杂杂(只只)都是活地(的)!”原来是一粒凸镜后加两片小玻璃夹着“烂稻草水”的土制“显微镜”,眯只眼往里一瞧,哈哈!一滴水中看世界,数不清的“小虫”在游动,从前沪上早已消失的街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最近我还写了

八十年代,他(她)们都曾是翻唱歌手……

评弹名家们的自白

纪念惠中秋先生

边一个发明了返工?(谁发明了上班)

绝不“小儿科”的小儿科

上海海关钟楼的风雨夜

周总理欢度泼水节

这一段老大沽路

新年锣鼓响连天

豫园隔壁安仁街和天台山农逸闻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