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拼盆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昨天有朋友请吃饭,约在近郊某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做东的朋友才说出来本地有一味老菜“拼盆”,问大家有没有兴趣尝尝。“拼盆”二字出口,座中当即一致叫好。无多片刻,一只小拼盆端上桌面,白鸡白肚白切肉、红肠、糖醋排骨、熏鱼,几只油爆虾上头是一撮肉松,花生米铺地——果然是久违了的宴客迎宾菜“拼盆”啊。


拼盆


曾几何时,拼盆是上海人“开桌头”必用的一道菜,各种冷菜小吃放在一个硕大的盆子里,喝喝酒聊聊天,待到炒虾仁上来,就是上热菜了。拼盆里放什么料颇有讲究,考究的鸡鸭鱼肉一样不少,寒酸点呢,皮蛋烤麸凑凑数。如果一桌坐满十二人,大抵所有菜都尝到是不大可能的,要吃白鸡白肚熏鱼,要眼明手快却又不失礼貌。总要长辈先动筷,然后才好下手。说起来拼盆也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产物,总共就那点粮票肉票,六碟八碟怎么端得出来,但又要体面地摆上一桌,所以有了“拼盆”这样富有时代特征的菜式。大概九十年代以后吧,大家都有点钱了,点菜不再那么“抖抖索索”,拼盆逐渐淡出上海人的餐桌。代之以几荤几素的冷菜(也叫前菜)了。“拼盆”二字被“拼盘”取代,什么卤水拼盘、烧味拼盘,更有东北大拉皮,而传统的上海菜“拼盆”已经少有人问津了。


卤水拼盘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拼盘也好,大拉皮也好,没有一样像“拼盆”那样体现出上海人海纳百川、包容万有的性格特征。你看不管是白鸡白肚白切肉全套配齐的高档拼盆,还是红肠方腿松花蛋凑数的廉价拼盆,所有菜都保持自己的原味,绝不“汤汤滴滴”,也没有“拖泥带水”,生活多少清爽。鸡有鸡味,肉有肉香。就像上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来到上海这个大盆子里,但宁波人还是宁波人,苏北人还是苏北人,习惯有差异,说话带口音,各自保留各自的独立性。拼在一起时,各司其职组成一道好菜,好看,更好吃。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拼盆这道菜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九宫格”


然而,“拼盆”的时代在上海已经成为过去,连卤水拼盘、东北大拉皮都不怎么流行了。如今流行的是什么呢?火锅、冒菜、麻辣烫。看似鸡鸭鱼肉牛羊海鲜吃得热闹,但汤都是一个汤,不管什么食材,吃起来全是一个味。尽管用“鸳鸯”甚至“九宫格”隔开,还是免不了要串味。更有甚者不良商家用地沟油充数,外加“一滴香”、“牛肉精”,管你是澳洲龙虾、美国羊肉,还是过期蔬菜、药水内脏,拿到那个锅子里一涮,全都成了盘中餐、食中味。吃完以后肚子时常闹抗议,在家闹倒还好,商场里翻江倒海起来,真是求生不得要死不能,所谓“小人同而不和”,莫过于此。


可惜上海人多已不识“拼盆”真味,礼失求诸野,这么有品格的老菜,要专门驱车到郊区才吃得上呢。


最近我还写了

走走看看淮海中路四明里

“苏小开”走了

1960年的野玫瑰和刘三姐

看灯

四明村弄堂的腔调

太阳,你在哪里?

民国弹词开篇的调侃尺度

方纫秋带走的是一整个时代

迎春曲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

周总理欢度泼水节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