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现在上海的春节,过得未免也太别致了。本来年味就一年比一年不足,只有除夕守岁和初五接财神稍还有点旧时过年的味道。无奈前两年上峰一纸令下,外环线内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就此移风易俗,过年真的安静下来。有一年春节宅在家里看剧,正好看到《暗恋桃花源》。金士杰对林青霞说:“好安静。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 感觉上,整个上海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好像一切都停止了。一切是停止了。这夜晚也停止了。月亮也停止了。街灯、秋千、你和我、一切都停止了。


好安静。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

“好像一切都停止了“


烟花爆竹要不要放,市民中的争议比较大。但上海人终究遵纪守法,大多数朋友都能以大局为重。口头上当然有点怨言,毕竟几百年的老规矩。但牢骚发过,上海真的听不到一点炮声,“千门万户曈曈日”,在上海成了历史。其实这些年来,上海消失的,岂止鞭炮而已!


“千门万户曈曈日“已成历史


春节以前只是个普通的节日,到民国肇建,袁世凯时期才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蒋委员长那会儿倡导“新生活运动”,想把阴历当作“封建余孽”给革除了,但没有成功。和放鞭炮相比,近代以来有更多的民俗已经消失了。春节期间翻了几本老书,上海地方过年,在民国时大概有这么几件事情是家家要做的:


一、送灶神上天

阴历腊月廿三,要送灶神上天了。送灶神要用到的东西有花轿、粽子糖、香烛和蔬果。粽子糖好说,花轿是什么呢?是用一盏竹灯(俗名叫善付),外面糊上红绿金色花纸,专门给灶王爷坐的。两根轿杆一定要用麦秆,灶王爷嘴上照例少不了贴上麦芽糖。半夜把神马烧化,纸灰飞得越高,说明灶神上天越快,来年的运气越好。送灶神上天切切不能“放炮仗”,天上“噼里啪啦”,灶神会摔下来的。如今这个习俗大家知道都知道,但已经没有人实际操作了,试问谁家的灶上还供灶王爷呢?还有给灶王爷抬轿子的老鼠精,怕是早就被“毒鼠强”消灭得一干二净了吧。




二、谢年酬神

谢年酬神在当年,是比吃年夜饭更要紧的大事。要有四张拼桌、十六果供、五事香花,三牲大祭。两旁还要放一案年糕,一架粽子,都要堆成塔状。酬神只有男人参加,妇女上不了台面,叫花子成群结队手拿泥巴做的金元宝,嘴里还要唱数来宝。主人一高兴,赏!原来,那个年代叫花子是财神爷的代言人。所以说现在的朋友,你们接财神光放炮仗怎么够,酬神取消也就罢了,自古以来代表“财神爷”的乞丐,怕也没伺候好吧。



上世纪初上海警察档案里登记的丐帮帮主照片


三、年夜饭不好吃

除夕夜要吃餐团圆饭,这是古已有之的“老法”。以前如果真有家人赶不回来,要在圆桌上替他摆副杯箸。现在谁家这么做,那是有点“吓人倒怪”了。商家也要吃年夜饭,这里就有玄机了。现在都叫“炒鱿鱼“,以前叫“卷铺盖“。老板请客吃年夜饭,一只鸡一条鱼都有讲究,鸡头鱼尾上桌时必须对着东家,如果对着某个伙计,那么对不起,就要请你卷铺盖走人了。以前的人厚道,说话做事都非常含蓄,凡事都给人留面子,其实也是给自己积德。彼此心照不宣,不带唧唧歪歪的。




四、老鼠做亲

“做亲”就是结婚。除夕年夜饭吃好,小孩子把剩饭加上荸荠、粉丝和蜡烛头一起,放在自己的床底下。话说老鼠做亲,粉丝代表绸彩,荸荠代表灯笼,蜡烛头是嫁妆。老鼠伯伯要是来吃呢,来年读书考状元。不来吃呢……哎!总之状元不能有那么多吧。“老鼠做亲”的传说好像流传甚广,黑泽明的老电影《梦》一开头就是“老鼠娶亲”,精彩得很呢。




五、拜喜神

“喜神”是什么呢?普遍来说就是喜乐之神,只要能代表吉祥喜乐,都可以拜。有的地方把商纣王当喜神拜,我百思不得其解。大概是商朝遗民的后代吧。江南地区家里供的喜神,多是祖先。据说习俗是从宋室南渡留下来的。因为“泥马渡康王”,南宋士大夫的祖先坟墓都在北方,拜祭不便,就把祖宗的神形总的归结成一轴喜神,逢年过节拿出来祭拜。如今喜神是没人拜了,大家都拜财神。拜其他神也是为了求财,各路神仙都不过是赵公明的化身而已。




六、兜喜神方

拜过“喜神”,就要出门去兜兜喜神方了。所谓“兜喜神方”,意思是根据自己的生辰八字,有对应的喜神方位,要亲自去接。在上海,这个习俗就演变成盛装出行,最早是马车,后来是汽车,有点西方狂欢节、化妆舞会的意思。抗战以后时势艰难,兜喜神方基本绝技,直到再后来……上街扭秧歌、跳广场舞算是兜喜神方的变种吗?




七、赌博

以前晚上没有那么亮,电灯40支光派头很大了,哪有什么射灯、顶灯、节能灯?晚上又没有电视可以看,要守岁,只有打牌赌博了。上海素来就是赌国,除夕更是家家赌、人人赌,连保姆丫鬟厨师脚夫,也可以和主人“来上几把”。如今上海人赌博,要么麻将要么斗地主,民国时代纸牌很少玩,更流行的是牌九。盖因牌九之戏,和“搏眼子”很相像,运气成分大于技术。如果是玩麻将,碰着“老麻将”就只能徒呼奈何了。



八、烧头香

老底子烧头香,都是在城隍庙,最热衷的是北里姐妹,名门闺秀是绝迹不去的。北里姐妹什么意思?嘿嘿,和名门闺秀对应的是干什么的,自己想吧。一般人家,烧香都要到初一白天才到静安寺、龙华寺去。十二点整就跑到佛门清静之地去抢“头香”,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流行起来的。近年来更有寺院把第一炷香拿出来拍卖,那就更看不懂了。




以上写的这些,现在看来像在说书,但不过近代以来,曾经是上海人家家过年要做的事情。民俗的产生,和社会变迁关系极大。回想自然灾害、文革那些年,老百姓吃饭穿衣甚至保住性命都有困难,烧香放炮自然是管不上了。改革开放之后传统又回来了,但毕竟中断了很多年,社会变化又大,春节除了团圆饭和放鞭炮以外,好像不剩什么了。新一代上海人中,连上海话都不会说的,都大有人在。过年什么的,无非是多个长假罢了。假以时日,将来上海人过年家家都要吃饺子怕也不是奇事。


最近我还写了

大田路漫步

寻找程红叶和陈红霞

也谈“人品”

大沽路老居民杨忠明老师回忆“老土地”

八十年代,他(她)们都曾是翻唱歌手……

评弹名家们的自白

纪念惠中秋先生

边一个发明了返工?(谁发明了上班)

周总理欢度泼水节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来吧来吧,回二十年前,相约1998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滩的芸芸众生

不留胡子的马克思长什么样?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