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路过宁波路“纸片楼”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人们经常用类似“七十二家房客”这样的语言来形容传统上海人的居住条件。一幢石库门里住七十二家?可能有艺术夸张,但从前的上海地狭人稠,一个“门堂子”进去,有十家八家那是再平常不过。只要数数有几只小火表小水表,大致就有数了。老上海寸土寸金,一点地方也不容浪费,原来的河汊沟渠和乡间小道,被改造成马路和弄堂,所以很多不是横平竖直,而是七弯八绕的。与此同时转弯抹角的地方,也要充分利用,因此很多现在看来有点“奇葩”的建筑就应运而生了,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地处老黄浦区宁波路和石潭弄交界口的一幢“纸片楼”了。


宁波路石潭弄口的“纸片楼”


路过宁波路“纸片楼”时,正是夜幕刚刚降临之际。春末夏初的天气,天色已暗,却还没有漆黑,喜欢摄影的朋友知道,“密度”非常好。虽然兜里只有一台手机,但拍下“纸片楼”的夜景已经足够。这段宁波路经过很多次,也曾从“无锡小区”的门头下走进石潭弄探究弄堂深处,但那都是白天。在晚上,在夜幕和路灯之下,近距离观察纸片楼“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迷幻场景,还是第一次。


夸张的造型


“纸片楼”侧面


楼高五层

目测应该有四十来户在此居住


在周围的建筑中显得卓尔不群


此楼建于何时?未能查到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存在了。1948年的《上海行路图》中,宁波路和石潭弄(当时名为直隶路)的路口,也就是宁波路392、394号,已经是现在的模样了。为什么要在这里造一只“尖角”?据我的猜测,应该和宁波路的历史有一定关系。宁波路历史上共有三段,最西段是浙江中路以西,原来是第二跑马场所在地,1865年筑通,最初叫爱尔白纳路。中段是福建中路到浙江中路,1848年建造,初名中旺街,是土布集散地。东段是四川中路到石潭弄,建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名教会大道,又称宽克路。因为辟筑时间不同,因此东段宁波路和中段、西段相差大概三四十米,并不衔接。这一段宁波路,原来只到石潭弄为止,中间这一段,是后来才打通的。也许,“纸片楼”独特的建筑造型正是在打通宁波路时,为迁就石潭弄的弯曲造型而形成的。1948年的“纸片楼”因为印刷质量有限,很多字无从辨认。但还是能看出这里的经营业态,有点电机工厂、煤炭栈、布店等。


1948年《上海行路图》中的“纸片楼”


这样形状的楼房能否居住?答案当然是可以的。“纸片”也好,“剃刀”也好,只是人在一定角度观察建筑时的错觉。这幢楼上过上海著名的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其中的奥妙,早就被破译了。


“纸片楼”鸟瞰

真正的“角”,只有一小块

(图片来自东方网)


顶楼住户阳台上的尖角

(图片来自“小户型装修效果图”公众号)


在老上海,类似“纸片楼”这样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建筑,还是不少的。如南苏州路虎丘路口、匈牙利设计师鸿达设计的光陆大戏院旧址,及中国建筑师陆谦受设计的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的同孚大楼等。这两幢大楼也是巧妙利用地形,设计出不一样的美感。


南苏州路虎丘路口的光陆大戏院旧址

(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口的同孚大楼


同孚大楼靠近吴江路一侧


上海原来的建筑人称“万国建筑博览会”,各种风格、各种样式,在这个五洋杂处的地方各自各精彩。宁波路纸片楼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在有限的空间进行有品质的制作,这些特质是相似的。宁波路的纸片楼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名家之作,但近百年使用下来,仍能发挥其作用。如今上海的高楼大厦建得不少,动不动就是什么“国际广场”,建筑周边的绿地甚至空地都留得很足。建筑师受到的掣肘少了,建筑形状也是千奇百怪,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看了产生美感的建筑,好像不多了。


宁波路石潭弄口


最近我还写了

百图追忆一九八八年的老静安区

百图追忆一九八八年的长宁区

百图追忆已经消失的老闸北

百年老店剃只头

说说普拉蒂尼这个人

你也喜欢《虎口脱险》吗?

俗不可耐三虾面

他那里锦被温馨,奴这里风露凄清

活捉

你家准备再吃几顿粽子?

何日君再来:一首黄色歌曲的故事

1949年上海的十二个瞬间

1978年的上海

上海人谁不喜欢范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荣与梦想

关于申花队最初的记忆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