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野谈上海人的“派”和“派头”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现在上海的剃头店越来越有趣了,前两天有位老师去理发,发现一家理发店叫“派头”,英文名字叫Party Head Barbers,一看名字就知道很有创意,专门为参加party整理你的head,当然结账相信也是party级的。中文叫“派头”,可说是信达雅兼具。由“派头”二字,不免说起上海话中这个“派”字,真是随处可见又到处可用,“派”得上大用场,今天不妨就来说说上海话中的“派”字好了。“派”在古代汉语中是三点水加一个“𠂢”,是个显示水流的象形字,脉搏的脉字,以前写作“脈”,和“派”字是同一个源头,分支的意思。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茫茫九派流中国”,这里的“九派”,说的是长江的九条支流。皇甫冉《送李录事赴饶州》诗中说:“山从建业千峰远,江到浔阳九派分”,就是这个意思。由“直流”的原意引申出分支、流派的意思,京剧有马派谭派梅派麒派,人有时会被分成保守派和激进派,又或者一不留神在某某手下工作,就成了“某派”,甚至生在某个阶层的家庭,天生就在某个派里,想逃都无处逃。你说“派”字厉不厉害呢。


“浪奔浪流”的黄浦江

就是长江的一“派”

图片来自网络


长江的“九派”中没有黄浦江,但它也是一“派”。上海滩和“派”字的缘份,自是极深。当年英国佬来到上海,闲来无事在现在河南路南京路附近建抛球场自娱自乐,进而辟出一条小路直通黄浦江边,这条小路后来成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最早的名字叫“花园弄”(Park Lane),也叫“派克弄”(Park Lane也叫Garden Lane,如果用garden这个词,“派克”的名字就无从叫起)。南京路热闹起来以后,老外的娱乐中心西移,在现在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的位置建造跑马厅,玩得不亦乐乎。跑马厅对面的马路叫派克路(Park Road,今黄河路),黄河路南京西路口的国际饭店,英文名叫Park Hotel,直译就是“派克旅馆”。


黄河路原名“派克路”

国际饭店英文名为Park Hotel


“派”字在上海话中读“pa”,用在句中一般是第三声,用在句首则常用第一声,“派克”两个字,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平平无奇。如果用上海话读,先来一个类似于“啪”的开口音,接一个入声字“克”,真是奇峰突起,很有韵味,和英语读音非常像。以前人用的自来水笔,大多是舶来品美国“派克笔”(Parker),到了秋冬季节,上海人喜欢穿一件“派克大衣”,又防风又保暖,比臃肿的羽绒服实用得多。“帕克大衣”就是英语中的Parka嘛,如果翻译成“连帽防风大衣”,那就显得太普通了。


老电影《护士日记》

王丹凤和剧中闺蜜的“派克大衣”造型

图片来自网络


英语中带“Pa”的音,对应到上海话中多用“派”字。如Pass,上海话叫“派司”,含义很多。通过叫“派司脱”(或简称“派脱”),没通过则是“被派司脱”了。护照身份证通行证,统一都叫“派司”,没有这张“派司”,门口不让你“派司”。踢足球打篮球,传球也叫“派司”。以前上海的足球篮球队,讲究技术和配合,球迷看运动员在场上“派来派去”,看得津津有味。现在都是高举高打的力量型打法,生吃硬抗,不好玩。“派司”玩得好,要有来有往。生活中工作中常见一些“派司”高手,任何事情到他手上,反手一“派”,pass给了下家,普通话叫“甩锅”,被这些人坑进的,叫“接盘侠”。


“派司”是上海足球的传统

如今已经式微


上海话中的“馅饼”也叫“派”,英语中对应的词是Pie。苹果馅饼叫苹果派,奶油馅饼叫奶油派。这个词解放前就有,后来逐渐在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在吃粮吃油吃糖都要票证的时代,想要吃一份饱含馅心的“派”何其奢侈,以至于改革开放以后,当西饼店重新推出Apple Pie等产品时,一度用的是香港人的音译“批”。好在随着上海人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馅饼成为餐桌上的日常,“派”字又回到了上海话当中。


公安局和公安民警

上海话叫“老派里”

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话中“老”字用得很多,听到“老派”两个字,最好不要望文生义,认为就是和普通话一样。上海人把怀旧的人叫“老派人”,没错。但“老派”还有一个意思,即公安局和公安民警。上海人大多遵纪守法,面对刑警的机会很少,人们能接触到的警察,多是派出所的户籍警。“派出所”是从日语中来的外来语,是社区中的警察机构,交道打得多了,上海人亲切地把派出所和户籍警称为“老派”或“老派里”,进而“老派”成为整个警察系统的代名词,只要是公安民警,都可以叫“老派”。还有一个上海词,叫“派派”,大致意思相当于“好歹”。比如:派派侬也是上海人,即“好歹你也是上海人”。这里的“派派”,我想意思是退一步说,你是被“派”的,支流的,被动的,但总还算是某一类,多少应该有这一“派”应该有的样子。“派派侬也是上海人,哪能介武腔,弄到老派里去了?”请翻译一下。


“派头”就是Pride

图片来自网络


说了那么多“派”,回过头去说上海话中的“派头”。把“派头”翻译成“Party Head”,当然只是商家的噱头。“派头”两个字是外来语,对应的英语单词是“Pride”。很多时候,人们误解了“派头”的意思,把它理解成慷慨,甚至夸张到张牙舞爪的地步,其实“派头”就是Pride,自豪,骄傲,尊严……有很多美好的中文字可以用来翻译这个词,但我就喜欢“派头”。派头可以用来“掼”,但“掼派头”是没有“派头”(pride)的。有时候,派头是深沉、内敛的,只要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派头尽在其中了。


最近我还写了

丰乐里:太阳社、萧红和老弄堂

多伦路一条冷落小弄堂的小故事

石库门过街楼上“蓬擦擦”的画家们

顺昌路最后的市井烟火

淮海路120年历史的一些瞬间

黄陂南路小弄堂民国轶事一则

法租界市民生活一种:贝勒路之夺命自流井

沪西:没有护身符的东洋工房

一则寻人启事,发自1945年的上海

每逢佳节倍撒度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