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力不讨好|“飞将军”冲冠一怒掴裁判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3-11-14

前两天写到上海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足球名宿贾幼良先生,他的球风球品受到人们的尊重。不过在旧上海,哪怕像贾幼良这样的谦谦君子,也不得不被动卷入一些球场风波。1941年3月16日,贾幼良所在的东华队和西捕队在逸园球场(今陕西南路复兴中路文化广场)进行一场关键比赛,因裁判判罚不公,东华队愤然退场,怒火中烧的观众拆毁看台木栅冲进球场,和企图弹压的巡捕大打出手,并有少数观众点燃看台。事后东华队及队中十一名球员被西联会无限期禁赛,其中就包括贾幼良。关于此事我曾写过一篇八十年前的一次球迷骚乱,就在文化广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民国时代参与足球运动的多是大学生,总体来说球风淳朴,尤其二十年代之前,运动员是学生,裁判是老师,场面十分和谐。转折点是1927年,社会风气变了,原来平静的球场也“止水遽尔扬波”,火爆起来。事情要从那年一场暨南和南洋的一场大学足球赛和暨南大学队的球星“飞将军”陈镇和说起。


1941年逸园球场

东华对西捕

酿成球场骚乱


现在的体育史中描述的陈镇和,是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主力边锋,也是在抗战中加入空军、于1941年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但在1927年,年仅17岁的陈镇和的的确确曾是一场球场风波的主角。陈镇和是印尼华侨,后到上海读大学,典型的富二代加“新上海人”,英语、国语、上海话都说得很流利,在球场上以速度快见长,人送外号“飞将军”。但这位人们口中的“黑炭”脾气也够暴躁,那年江南八所大学举行第二届足球锦标赛,陈镇和所在的暨南客场挑战南洋,裁判乐秀荣判给主场作战的南洋一个点球,陈镇和冲上去二话不说,送给裁判一记耳光,比赛不欢而散。当时的新闻报道评论:“垂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校际比赛的良好风纪摧毁无遗……”。至于后来陈镇和以国家队员身份参加奥运会,又在抗战中壮烈殉国,那都是后话,至少在1927年那个时间点,他曾经是无视裁判权威、破坏足球氛围的犯规者。


脾气暴躁的陈镇和

1910-1941



陈镇和戎装照


说起被陈镇和打的乐秀荣,是中国足球界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查阅上海体育的相关资料,一没有专门的传记,二没有太多关于他个人的介绍。但乐秀荣在民国体育界却是赫赫有名,很有必要说说他的经历。二十年代之前,上海所有体育比赛都是用英语交流的,到1925年开始用中文。1926年,乐秀荣、吴邦伟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体育运动裁判组织——中华运动裁判会,乐秀荣任会长,会址设在四川路上海青年会体育部及延平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内。日常经费由中华体协补贴。中华运动裁判会的成立旨在打破西人把持上海体坛的局面,造就各种运动裁判人才。1930年夏脱离中华体协,成为独立团体,分设足球、篮球、排球、棒球、网球、田径、游泳等组,会员有80余人,承担第六届民国全运会、全国体协各类比赛的裁判,西人足球会的足球赛裁判及各大、中学球类比赛的裁判,并研究裁判理论。1937年抗战爆发后停止活动。

中国裁判界先驱乐秀荣


1943年原中华运动裁判会的足球组发展改组成上海足球裁判会,下设足球委员会、小足球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等。乐秀荣、鄂森、谭敬先后任会长。裁判会顺应国际潮流,重视巡边员在比赛中的作用。因为执法公正,“西人足球会”也经常邀请中国裁判执法,也有外籍裁判加入上海足球裁判会。


1939年2月4日《时报》刊登

乐秀荣、沈回春加入英国足球裁判会

获英足总赛事裁判资格


乐秀荣虽然是老资格的裁判,圈内德高望重。但裁判难当,他也深以为苦。之前写到吹罚暨南和南洋的大学比赛,竟被陈镇和掌掴面部。1940年出版的《上海体育年鉴》中,收录了乐秀荣的一篇文章:《吃力不讨好的裁判员》,写道“如果你有狮子的心,鹰的眼,鹿的腿,那末你方才有一试做运动比赛裁判员的资格”,裁判工作“充满着侮辱,工作是困难,最最吃力不讨好,也不会有人羡慕的”,“并没有什么金钱上的报酬,所得到的,就是公众的唾骂”。乐秀荣裁判生涯中曾经出过三次乱子,一次就是前文提到的被陈镇和掌掴,他自己说“幸而脱脚得早”,结果呢?学校出面道歉,也就结束了。第二次在中华棒球场(今合肥路淡水路附近),由华联队和西捕队进行慈善赛,当时华联1比0领先,西捕队中锋法莱斯攻进一个手球,乐秀荣当时如果有现在的先进设备VAR,可能就没问题了,但他没有看到,判罚进球有效。成千上万的球迷赛后找他要说法,法国巡捕房出面才把他救了出来。第三次在逸园球场,东华队球员李义臣被法商队踢中头部,输球后球迷又是大闹一场,“橘皮与铜子,满场飞舞”……

乐秀荣

1937年《华童公学校刊》图片


在那篇文章中,乐秀荣感叹:“我今年四十二岁了,在迅速的比赛,自问脑腿俱差,故已不在球场活动,把我可能的精力,来造成后起的裁判员,来担负这有价值而是吃力不讨好的运动比赛裁判工作”。从这段文字分析,乐秀荣出生于1898年。但关于他的文字记录到1949年为止,那一年他不过51岁。后来他去了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又是哪一年去世的?目前为止尚未查到相关资料。


*感谢王莫之先生提供相关图片及资料


最近我还写了

四月十四谈“喷符”

半夜三更“调查户口”并非滑稽戏凭空创作

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上海国脚,正宗“老南市”贾幼良

小滑稽妙侃“生大蒜”

幻成记忆的残垣|纪念邱岳峰先生百年诞辰

百岁“人民艺术家”秦怡是上海南市的女儿

今日四月初八,静安寺本该有庙会

迎勋北路应公祠往事及茶叶公所旧址一瞥

怎能忘记那阳光灿烂的五月

百年前的今日,北四川路教堂内纪念马克思诞辰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