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方典礼 | 人道五典——君道

天方典礼 赞诵大师 2018-11-04

《天方典礼》是清初我国杰出的伊斯兰学者刘智所撰《天方典礼择要解》一书的简称,它是一部阐述伊斯兰教的著作。刘智一生著书“数百卷”,而此书是他的著述中“最有成效,最有影响”的一部。

作者: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南京人,清康熙年间人。他的父亲刘三杰,字汉英,曾帮助马注样订了全部《清真指南》。刘智在后来努力于译述,是受了父亲的很大影响。

天方学人金陵刘智介廉在《自序》中说到:《天方典礼》,开始部分是论述伊斯兰教立教的基础,中间是讲应遵守的教律法则。论述了天道五功,人伦五典,穷理尽性的学问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居衣食等问题,以婚姻丧葬问题结束。本书分二十卷,共二十八篇。卷目并不繁多,但包括的内容,列举的材料很丰富。虽然对各方面的礼仪还不算齐备,但所论述的是做人的总原则和纲领,是一个人终生享用不完的。穆圣ﷺ曾说:“礼,就是人们做人的根据。”先贤与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礼,对于人,恰似甜与蜜的关系一样,蜜不甜,就不成为蜜了。人,没有礼,怎能成为人呢?所以说,礼与人的关系太密切了,太深刻了!



君  道




【原文】君尽其为君以仁。其道十:一曰体主;二曰法圣;三曰敬贤学;四曰亲百姓;五曰广仁惠;六曰正法度;七曰烛奸;八曰从谏;九曰日省己私;十曰时察民患。


【译文】国君以仁爱尽君主的职责。君主的职责有十条:一是依靠和顺从真主;二是效法圣人的品德,遵守圣人的法则;三是尊重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四是爱护百姓;五是广泛施行仁政;六是完善国家法制;七是明察坏人;八是接受劝谏;九是经常检查自己的过失;十是了解百姓疾苦。




【原文】仁者,具众理,该尤善,推其德意无所不及之名也。体,则曲承其心,顺焉不违之谓。法,犹则也。法度者,凡国家之礼、乐、政、刑,皆是也。烛,明察也。惟主至仁,故君道必以体主为先。圣,则宣主命令,而足为表率者也,故法圣即次之。然必亲师取友,而后体法之道尽,故敬贤学又次之。百姓者,君所与共此国者也,故亲百姓又次之。仁惠者,君所以厚此百姓者也,故广仁惠又次之。至于人君所赖以经此国者,惟法度;所虑以害此国者,惟奸邪。法度不正,则下民失守;奸邪不去,则君心易惑,故又以正法度,烛奸邪次之。若夫谏者也,更人君迁善悔过之源也。谏不从,将刚愎自用,掩过饰非。主何山体?圣何由法?贤学何由敬?而百务何由视?故从谏,则又次之。由是而进,省己私,察民患,则君德愈清明,民隐愈周悉,仁道全,而君之所以为君者尽矣。


【译文】仁,就是当君主的,掌握各种道理,具备所有美德,无所不及地推恩于百姓。体,就是理解并接受真主旨令,一心顺从,毫不违背。法,就是效法。法度,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道德、文化、法制等规范。烛,就是明察的意思。因为真主最仁慈。所以,国君的政治主张必须以体主为前提,而圣人就是宣扬真主命令,足为表率的人。所以,法圣,就成为仅次于体主的第二件事。可是,又必须亲近师长向友人学习,才能完成体主法圣人道理。所以,尊敬贤者和学者又是仅次于法圣的第三件事。百姓是君主赖以和国家存亡的主体。所以,亲百姓又成为仅次于敬贤学的第四件事。仁惠,就是国君对本国百姓的厚爱。所以,广泛施行仁政又是次于亲百姓的第五件事。


至于国家赖以治理国家的,是法度;所担扰的对国家危害最大的是奸臣。国家的法度不整饬,百姓就失去遵守的法则。奸邪不除,国君的思想容易迷惑。所以,又以端正法度,监察奸臣作为在广施仁惠之后的第六件和第七件大事。至于规劝国君改正错误,这是改变国君错误态度,使之迁善悔过的渠道。要是国君不听从人臣的劝谏,将会刚愎自用,掩过饰非。这样,如何体主?如何法圣?如何敬贤?又如何对待一切事情呢?所以,从谏又作为第八件大事。由此,进一步反省自己,克制己私,体察百姓疾苦。这样,国君治国的德政越加廉明清正,百姓的隐痛全部了解了,仁道全美了,国君的责任就尽到了。




【原文】为仁之道十,其最先曰体主。既曰体主,则无不仁矣。而又曰法圣、敬贤等,皆不过从体主中推出者也。盖主何以体?法圣即所以体主也。圣者,主之表也。圣人既往,敬贤学即可以见圣也。贤学者,圣人之遗孤也。人君体主有不能尽,则必遵圣法以明之。圣法有所不悉,则必从贤学以讲求之。讲求既明,遵而行之,由此可以法圣,即由此可以体主,而为仁无难矣。至于亲百姓、广仁惠,则为仁之效也。正法度,则为仁之方也。烛奸,不使小人立于朝;从谏,不令过失掩于己,则为仁之力也。日省己私,则谨天理,遏人欲,而一身治。时察民患,则兴利除害,拯冤救溺,生民乐而天下安,此则为仁之至也。仁至,而君道全焉,体主之能事毕焉。


【译文】国君为仁之道的十项职能中,最为重要的是体主。能体主,就必须做到仁。至于法圣敬贤,都是从体主中推论产生的。如何做到体主呢?法圣,就能体主。圣人是真主的使者和代表。圣人归主后,敬贤学就能效法圣人。因为贤学是圣人使者。国君体主有认识不周全的地方,就必须遵循圣训,以得到明确和完善;对圣训有不了解的,就向贤学请教。学懂了就该遵行。这样,就可以效法圣人,也可以由此做到体主,而施行仁政就没有困难了。至于亲百姓和广仁惠,则是仁政的体现;正法度,是施仁政的必要措施。清除奸佞,不让坏人当道。接受进谏,不让错误蒙蔽自己。这些是施仁政的基础。经常反省自己,就能促使自己重视天理。克制私欲,法身自好,体察百姓疾苦,就能兴利除害。拯冤救屈,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愉快。这就是施仁政的最终目的。仁,做到了,君道就全美了,体主所应做的事也就完备了。




【原文】《经》曰:“呼,达五德,维予命汝为天下后。断民以理,勿纵私。私则迷路,惟诸迷路,于有凶罪。”


【译文】《古兰经》里说:“达吾德啊!我派遣你作为大地的君主,你必须以理为百姓断事,别纵私情,纵私情将迷路,因为迷路会导致犯罪。”




【原文】呼者,诏而戒之之辞。达五德,天方后名也。予,真主自谓。理,天理也。真主尝呼达五德而戒之曰:“维予命汝为君,凡听断民事,务依天理,勿纵私欲。私则昏,昏则是非舛错,迷失正路,予且将罪汝矣。”可毋慎欤?经训若此,则知人君之有天下,乃真主命之以治天下也。必遏声、色、嗜、欲,不敢居位以行其私,则天下无不长治而久安矣。若主以天下付之后,而后以为奉己之资,安得不谆谆然惕之乎?


【译文】呼,是表示诏示告诫的言辞。达吾德是天方君主的名字。予,是真主的自称。理,指天理。真主曾呼唤达吾德而告诫他:“我命你为君主,凡是判断民事,定要根据天理,别放纵私欲,有了私心,就会头脑迷糊,是非颠倒,迷失正路。我将会降罪于你,你怎能不谨慎呢?”《古兰经》的训诫,使我们明白做国君的,有了天下,是真主派遣他来治理天下。就必须遏制自己的声色嗜欲,不能利用职位横施私欲,这样,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若真主以天下交付给君主,而君主却以此作为谋私利的资本,定受真主惩罚,做君主的,怎能不诚恳地加以警惕呢?




【原文】《经》曰:“维主命汝,公惠亲亲,止虐、恶、有畔。厥命谆哉!汝其钦哉!”


【译文】《古兰经》里说:“我只命你公道,慈惠,亲善亲族。禁止你暴虐,凶恶,做违反我的命令的事,你应忠诚于你的养主,遵从他的命令。”




【原文】此亦述真主告诫人君之辞。公,则奉主无私,一切听断、赏罚,不出己意。惠,则万民有赖,一切灾疾、苦役,有所拯恤。亲亲,则党族和赂。尊于我者,敬之;等于我者,爱之;卑于我者,育之。由亲及疏,推近至远,而百姓皆知勉于孝弟之风矣。此三者,真主之所谆命也。恣情无度谓之虐;依法无恕谓之恶;违礼背义谓之畔。虐则伤身,恶则祸民,畔则乱理。此三者,真主之所切禁也。人君遵其所命,而防其所禁,可以无过矣。


【译文】这段经文也是真主告诫国君的话。公道,就是奉事真主,不怀私心,一切听断赏罚都不敢出自己意。施惠于人,就能使全体百姓有所仰赖,一切灾荒、疾苦、苦难,劳役,都有所拯救怃恤。亲善亲族,和睦相处,威望高于我,年龄长于我的,尊敬他;与我同辈的,热爱他;位卑年幼的,扶持他;由亲到疏,推近及远。百姓都严格遵守孝父母、敬兄弟的风尚。这三件事,都是真主所恳切命令的事。肆无忌惮地纵情谋私,称为虐,滥施刑法,不宽容别人,称为恶,违反礼仪,会使国家混乱。这三种情况是真主所严厉禁止的。做国君的,若能遵守真主所命令的,防止真主所禁止的,就可免于错误。




【原文】圣人曰:“王者,真主之影,生民之庇。民枉赖以公;民屈赖以伸。”


【译文】圣人说:“君王是真主的影子,是人民的保护人。百姓有冤屈,赖君王以公道昭雪。百姓受了委屈,赖君王为他辩解。”




【原文】王者,代真主以治世者也。王者体主,若影之随形,动静曲直,毫无异焉。主欲庇民,主欲无枉民,主欲无屈民。而人君一能体真主之意以庇之;民有受枉法者,亟用聪明忠爱以理之;民有被屈害者,亟须防察咨询以伸之,是则影之义也。是非听其臆断,赏罚随其私情,影不随形,民何赖乎?


【译文】君王是代替真主治理天下的,君王要体现真主的德行,就象影子跟随形体那样,两者的动静曲直都应无所差别。真主爱护人们,不让人受冤枉。人君应体会真主的意旨,保护百姓,百姓有冤枉的,尽快凭理智和忠爱的原则,清理冤案,百姓有受屈的,及时察访咨询,为他们洗雪,以伸正义,假若是非只凭自己主观臆断,赏罚只随自己的私情,影子与形体不符,百姓还依赖什么呢?




【原文】圣人曰:“君民者,民之役。一夫有失,君之责。”


【译文】圣人说:“国君是人民的仆人。一人有损失,是国君的责任。”




【原文】天下莫尊于君,亦莫劳于君。身居九重,富者四海,尊也。而心必常周于天下哀茕苦独痛疾哓哓之间,一夫不得其所,辄引为己责,非劳也乎?是则为君之身虽尊,而心实劳也。吏役于官,臣役于君,君役于天下。役者,劳苦之谓也。身愈尊而心愈劳,位愈大而虑愈苦。庶民饱一餐而终夕安枕,惟君负天下之重,日理万机而寝食不安,其心之劳苦为何如?谚曰:“子民忧劳在一食,国主忧劳在一世。”君责之重愈可知矣。


【译文】天下没有比国君尊贵的了,但也没有比国君更为劳苦的了。国君身居高位,拥有天下的财富,可称为尊贵了。但国君心思必须随时为天下百姓的忧伤、痛苦、孤独、病患、恐怖、呻吟而考虑。百姓中一人得不到应有的安置,就视为是自己的责任。这难道不辛苦吗?这就是做君主的身虽尊,但心确实辛劳。小吏为长官所役使,大臣为国君所役使,国君则为天下百姓所役使。役使,就意味着劳苦。身越尊贵,心越劳苦;地位越高,思虑越多。让百姓有一顿饱饭吃,自己才睡得着。因为国君担负天下的重任。每天要处理千万件事务,睡觉饮食都不安。其操劳程度可想而知了。有谚语说:“百姓忧劳在一食,国君忧劳在一世。”国君的重任更加明白了。




【原文】圣人曰:“天下与异端可守也,与枉法不可久也。”


【译文】圣人说:“国内有不同的政见分歧,国家可以安稳如故;国内若枉法威风,其政权就不能持久了。”




【原文】此一节,甚言枉法之害也。盖王者,所以明治也。王者明于治,虽政教殊异,犹能守其国。若用枉法,则非巩固之良图也。


【译文】上一段圣训,强调了枉法的危害。作为君王,应该明确治国之道。君主明于治国,即使国内有不同政见和教派,仍能守住国家。如果任用了贪赃枉法的人,那就别希望国家能巩固了。




【原文】人君之治,先己而后人。


【译文】国君治国,先治己,后治人。




【原文】君身,天下之本。本治,而末即随之,故治人,断以治己为先。


【译文】君主本身是国家这棵大树的根,根得到治理,枝梢就随着得治。所以,君主要治人,断然要先治己。




【原文】圣贤君己,不必君人,而人心自服。


【译文】圣贤都能自重自责,不苛求他人,人心就自然服从。




【原文】此一节,乃正己而不求于人之意。盖天下人情至众也。人君以一身而欲天下同归于治,不必远鹜泛求,惟以君人之法君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人心自服,天下自归矣。


【译文】这一节,是说作为君主,应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待人的意思。国为人的性格最为复杂,国君要以天下为己任,使天下全归于治,就不该过高过严地要求于人,应以要求别人的原则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心思宽恕别人。这样,人心自然服从,天下人自然归顺于你。




【原文】体天下人之体,心天下人之心,人安即我安,人危即我危。


【译文】象体贴自身那样,体贴天下人,象关心自身那样,关心天下人;天下人平安,就是我平安,天下人的危难,就是我的危难。




【原文】人君为天下之主,须念人我同受造化,同具血肉,同是趋利避害,贪安惧危,必所欲与聚,所恶勿施。溺,犹己溺;饥,犹己饥;危者,务使之安;而安者,必不至于危。人即我,我即人,此所谓四海一心、兆民一体之意也。


【译文】国君是一个国家的首脑,必须明白百姓和我同样受真主造化,同样具有血肉之躯,同样都谋求利益,防避祸患,都希望平安,惧怕危难。人们所追求的,我不独吞百共同享受;若是人们所厌恶的,就别强加于人。百姓处于困难,就象我处于困难;百姓受饿,即如我受饿。处于平安中的百姓,绝不使他们陷于险境。百姓就是我,我就是百姓。这就是天下一心,亿万人民一体的意思。




【原文】毋贪广,毋虑长,轻势位而重天下。废私智而听贤良。


【译文】别贪图扩张领土,别为私利而处心积虑。不把自己的势力地位看得太重,而以天下事为重。废除武断自以为是的作风,倾听贤良的意见。




【原文】毋贪广,则不穷兵黩武,与民休息而境自安;毋虑长,则不横征暴敛,取民有制而动必谨。轻势位,则上下不骄;重天下,则下不害;废私智,则无自用之讥;听贤良,则收才智之益矣。为国者,其奉为龟鉴哉!


【译文】不图谋扩张领土,就不会穷兵黩武,发动战争;让百姓休养生息,国境自然安定。不考虑自己长久的荣华富贵,就不会横征暴敛。有节制地取之于民,每一措施必谨慎小心。不看重自己的势力地位,上下就不会产生骄奢淫逸。以天下为重,百姓就不会受害。废除自以为是的作风,就不会出现刚愎自用的笑话。听从贤良的意见,才能收到才智的益处。治国的人,应以此作为借鉴!




【原文】百工以时,民无怨夫;征伐以时,戍无怨卒;游猎以时,鸟兽得以生息,草木得以蕃实。此皆泽及生民,恩被庶物之实政也。


【译文】安排生产劳动,合乎时机,就没有怨尤的劳动者。合乎时机地征伐来犯之敌,就没有不满意的战士。狩猎合乎时机,鸟兽得以繁衍,草木得以滋生。这就是君主对人民施恩,对万物加惠的最实际的政治。




【原文】时之义,大矣哉!天以时育物,地以时成物,人以时享物。天失其时,则不生;地失其时,则不长;人失其时,则无以收万物之利。甚矣,时不可违也,亦不可失也。惟是百务以时,则人民无怨,庶物咸熙,而泽之所及者广矣。此为君之实政也。


【译文】时机的意义太重大了!天以时机孕育万物,地以时机成全万物,人以时机享受万物的利益。这事很重要,时机既不可违背,也不能失去。正因此,任何事物根据时机,百姓不埋怨,万物都昌盛,国君对百姓所施的恩惠也就广博了。这就是国君最实际的政治了。




【原文】开谏门,塞佞路,正己以示百官,型天下。


【译文】敞开进谏的大门,堵塞奸佞之路,以身作则,作为百官的榜样,为天下树立典范。




【原文】谏门开,则过日闻;佞路塞,则邪日远,正己以示百官者,欲正百官必先正己也。己正,而后百官正;百官正,而后天下型。型者,式法于人,而人法之也。古之圣贤,有置木书谏者矣。(达五德王置于木朝门外,召人书谏言于上,每得谏,则欣阅而改之。)有悬金买谏矣(大贤尔里悬五百银钱于门首,有能谏一事者予之),皆足以为万世法也。


【译文】进谏的大门敞开了,就可经常听到自己的错误;不听谗言,奸邪之臣就日渐远离了。端正己身,给百官做榜样,是因为端正百官,必先端正自己。自己光明正大,百官也就能正直无私了。百官正直了,天下的百姓也就有效法的榜样了。榜样,就是以一定的模式让大家效学。古代圣贤中,有挂牌在朝门外,召人书谏的;有悬赏求谏的。这些都将为万代所效法。




【原文】人君体天,怨日月以利人,君雨露而润物,凡有所施,不望报也。人君法地,负区宇而常然,包河海其如常,凡有所加,不辞责也。


【译文】国君应该观察苍天,它高悬日月为人类造福,降雨露滋润万物,对人类和万物的施予而不求报答;国君应该效法大地,它担负着整个天下,而永远保持常态,它包容着江海,亿万年如一日,增加任何负担,以不推卸责任。




【原文】常然,不迁也。如素,依旧也。天悬日月,垂雨露,而无望报于人之心;地负区宇,包河海,而无诿责于人之意。人君亦能普施,而不望报,任重而不辞责,斯之谓能体天,斯之谓能法地。


【译文】常然,就是不改变状态。如素,就是依然如旧。苍天悬挂日月,降下雨露而不希望人类报答。大地承担天下,包容河海,但没有把责任推卸于人。国君若能普遍施恩于人而不希望报答,自己虽负重任,但不推辞。这就叫做能体天,也就能法地了。




【原文】君志在民不在位,宝德不宝财。省民困、安民业、赈饥、扶危、优贤、养士、清盗贼、通商贾、宽刑、薄赋、旌善、讨逆,皆所以顺民情而成己德也。


【译文】国君的思想应该放在百姓上,而不放在权位上。应以德为贵,不以财富为贵。体察百姓疾苦,安定百姓职业;赈救饥寒,扶助危困;优待贤者,俸养志士,清除盗贼,发展商业,放宽刑法,减轻赋税,表彰良善,讨逆平叛,这些都是顺乎民心,成全君德的重要手段。




【原文】民者,立国之本;德者,致治之源。自省民困以下,凡十二条,经谓皆所以顺民情、成己德,则有国者,亦可以识其要矣。盖志民宝德,则无不勤之政;不在位,不宝财,则无自利之心;省民困,则民无湮郁之情;安民业,则民乐农工之役;赈饥,则无逃亡之患;扶危,则无夭札之忧;优贤,则山林隐逸联袂而登;养士,则贤良方正拔茅而进;清盗贼,则道途无塞;通商贾,则财用有资;宽刑,则断狱从轻,而囹圄之生活者众;薄赋,则惟正易供,而闾阎之沾被者深;旌善,则奖励鼓舞,民争趋于善良,而风化自淳;讨逆,则止奸禁暴,民皆安于衽席,而雍熙自致。凡此,皆民情之所喜乐者也,顺之,则民乐矣。民乐而君有不乐者乎?君民同乐,王者之功成焉。功成而德著,德著而为王之道始尽。


【译文】百姓是立国的根本。道德却是国家治理的源泉。至于“省民困”等以下十二条,伊斯兰教经典上认为,这些都是顺乎民心,成全君德的。有国君权位的人,应该明确其重要。因为心思在百姓上,以德为重,就没有不勤奋俭朴的政府。不以权谋私,不看重财物,就没有自私自利之心。体察百姓痛苦,百姓没有冤枉忧郁之情。百姓职业安定,就乐于工农业劳动。赈救饥荒,百姓就没有逃亡流浪的灾难。扶危济困,百姓就没有因遭疾疫而丧生的忧虑。优待贤能,山林隐士就会携手而来。奉养志士,贤良正派的人就能互相引荐,献策献力。清盗贼,旅途就能畅通无阻。打通经商道路,财货物资才源源不断。放宽刑罚,从轻判刑,就能使牢房中得活命的人增多。减轻赋税,税金合理,百姓就能较多受惠。表彰好人好事,人们受到奖励鼓舞,大家趋向善良,社会风气就一天天淳朴。讨伐叛逆,就能防止奸邪。防止暴乱,百姓自能安居乐业。这样,和谐吉祥的局面就自然出现。


以上这些,都是民情中所喜闻乐见的。顺应民心,百姓自然安乐。百姓安乐,国君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君民同乐,就是称王的人成功之所在。称王得以成功,王德就昭著了;王德昭著,君王之道才算尽到。





赞诵大师  经典系列:


天方典礼:

1.人道五典——总纲
2.人道五典——夫道
3.人道五典——妇道
4.人道五典——父道
5.人道五典——子道

鲁白经注:
1.前言

2.求护词

3.泰斯米

4.《开端章》

5.《黄牛章》1-5节

6.《黄牛章》6-10节

7.《黄牛章》11-15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