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英语VS缅语,孰重孰轻?|《语言规划学研究》
小编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语言政策。在全球化的今天,“Can you speak English”似乎成了考量每一个人是否适应现代化潮流的标准,英语在语言教育政策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不同的国家,英语的重要性却不尽相同,各有差异。
本次推送谈到的缅甸就比较特殊,英语在缅甸的传播可谓“一波三折”,其地位历经官方语言→第二语言→外语的转变。发生这些转变的背景是什么?英语的重要性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如今的缅甸对于英语的态度如何?
下滑阅读,揭开谜底神秘的面纱↓
输
Tips:本栏目下期开始推送《语言规划学研究》2017年第2期的内容,精彩继续,记得接收~
爱多嘴的小编
本文原载于《语言规划学研究》2017年第1期
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竞争视域下的语言传播研究”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7YBB10)的资助。
英语在缅甸的传播
作者简介
潘巍巍,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政策、二语习得。
摘要
英语为外语的国家通常都不是前英国殖民地,但是缅甸很特殊。殖民时期,英语渗透极其缓慢且不深入。独立后,缅甸民族纷争不断,英语的传播更是一波三折,不仅没有充当族际交际语,反而在历届缅族人主导的民族同化政策中,从官方语言降到第二语言再到外语,最终失去了顶层语言的地位与功能。这样的语言现实表明,一种语言的传播不仅与所在国家的殖民史密不可分,也深受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意识形态影响。
关键词
英语传播 缅甸 语言政策
缅甸是东南亚大国,因为昂山素季(Aung SanSuu Kyi)这个名字备受世界关注。作为国父之女,她是缅甸最大反对党的精神领袖,被缅甸军方软禁 21 年依然在为民族和解抗争。这无疑揭示出缅甸作为前英国殖民地,独立后在民选与军政的交替执政下,国内政局只是相对和平,矛盾纷争一直持续不断。不过,缅甸的国内矛盾不同于斯里兰卡等国家,并不是围绕语言问题展开并激化的。独立后的缅甸在语言问题上,主要致力于缅甸语(以下简称“缅语”)的地位与本体规划,致使英语在后殖民时期的传播过程中,没有被考虑赋予族际交际语的功能,而是在缅族人主导的历届政府建构的民族同质的同化政策中,从官方语言降到第二语言 ① ,再到外语。那么为什么同为英国的殖民地,英语在缅甸沦陷后的传播不深入,致使缅甸独立后未考虑继续沿用英语,甚至其第二语言的功能也被废除?这是本文在梳理缅甸语言政策的基础上,旨在重点探讨的问题。
①从使用功能上看,第二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可用于任何在母语人群之外促进彼此交流而广泛使用的语言,比外语的地位层级略高。从教学情况看,二者的教育环境与方式是不同的,第二语言通常是教学媒介语。
一
英语在缅甸传播的社会背景
缅甸是东南亚的多民族国家,自独立以来政府军方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从社会背景看,错综复杂的民族构成和行政区域的划分都是内战不断的潜在因素。
缅甸人口约 5141.9 万,在135个官方承认的民族群体中,主体民族缅族占 68%,其他法定少数民族包括掸族(Shan,9%)、克伦族(Karen,7%)、若开族(Rakhine,3.5%)、华人(3%)、孟族(Mon,2%)、克钦族(Kachin,1.5%)、克伦尼族(Karenni,1%),以及其他原住民(不过缅甸官方并不承认华人、印度人和孟加拉人为法定少数民族) ② 。对其他法定少数群体也一直采取社会同质政策,虽然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缅甸政府(以下简称“缅政府”)不同时期强制推行缅语同化进程,致使民族矛盾一直没有化解。此外,缅甸冲突持久,这与建国后沿用殖民时期“七邦七省”的行政区域划分也有关联。七个省的主要人口为缅族,七个邦的主要人口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构成 ① ,造成以克钦邦为主的民族分离主义越来越明显,日益形成与缅族主导的政府分庭抗礼的敏感局势。
②详见缅甸人口普查官网http://countryoffi ce.unfpa.org/myanmar/census/
①详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yanmar(2015-12-3下载)
二
英语在缅甸传播的历史背景
缅甸位于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三岔口交汇处,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18 世纪中叶,英国在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便开始觊觎缅甸,将其作为入侵中国西南的门户,以推进其对东亚国家的殖民侵略。为此,英国侵略扩张的矛头多次指向缅甸,发动了三次印缅战争。终于在 19 世纪末,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不过,缅甸虽隶属英国殖民地,英语的传播却始终没有像在印度等国家那样深入,其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将缅甸作为印度殖民地的延伸,使用大量精通英语的印度人管理缅甸(罗致含,1992),所以主观上对缅甸的语言殖民力度缺乏。
三
英语在边缘化殖民地的渗透
1886 年,当英国与印度的军队联手踏上缅甸,共同罢免缅甸最后一任国王时,缅甸作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被纳入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中(Callahan,2003)。这一时期,英语的传播大体分为“以印治缅”和“印缅分治”两个阶段。
3.1 以印治缅
在“以印治缅”阶段(1886—1937),英国按照在印度殖民地的统治模式建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并对缅甸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实施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一种是缅甸执政区(Ministerial Burma),即对缅族和少许印度人、华人为主的少数群体实施重点管理的地区;另一种是对边境地区或原住民实施监控管理的地区(Frontier Areas),该地区基本上处于长年被英政府遗忘的状态,甚至缅族人对这些地区也了解甚少(Martin, 1994)。由此可见,缅族和非缅族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由来已久,追根溯源是英国殖民时期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一手造成的。
这期间,英国殖民政府主要靠在印度培植的一批精通英语而不懂管理的印度人对缅甸中心地区进行殖民统治,因为他们不会危害英国的殖民统治,而且这种殖民方式还能成功转移缅甸人民的反英情绪(罗致含,1992)。所以,缅甸的殖民机构里任用了大批印度人,缅甸人地位极其低下,印度化的趋势日益严重。
从语言传播的情况看,英语是当时殖民政府、行政部门的官方语言,是殖民权力的象征。缅甸当地人对于英语的渗透,态度很复杂:一方面缅甸人非常渴求获得英语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缅甸人对于英语的深入渗透威胁本土语言地位也很敏感。1918年,当殖民政府在仰光成立委员会规划仰光大学的课程设置时,规定入学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英语水平,这一要求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抗议与罢课,甚至由下至上掀起了要求建立民族学校的运动(Callahan,2003)。可见,英语虽然是殖民政府的官方语言,拥有权力语言的光环,是缅甸人向往的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但鉴于英殖民政府以印治缅的统治方式,以及缅甸对于本土语言的保护热情,使英国对缅甸人的英语教育缺乏关注,导致英语没有在缅甸人中得到普及。相比之下,20 世纪20至30年代,大量印度移民涌入缅甸,导致印地语成为二战前仰光地区的通用语言,从 1921年印度人占仰光人口的54.9%,而同期缅族人才占30.1%的比例可窥见一斑(林锡星,2002)。
3.2 印缅分治
在“印缅分治”阶段(1937—1948),英政府出于国内外政局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转而对缅甸实施直接统治,使其不再隶属印度作为殖民地中的殖民地。但鉴于英政府在缅甸的官员数量有限,亟须培养具有西方思想、充当统治者和当地人之间桥梁的精英,于是 1837 年在皎漂 ① ,1844 年在实兑 ② ,分别开办了用英语、缅甸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1852 年还在仰光、勃固、东吁、卑谬等地开设了用英语或英、缅双语进行教学的学校,并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用英语教学,以满足殖民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李佳,2009)。所以,相比“以印治缅”阶段,英语在缅甸的传播得到一定发展,英政府为缅甸当地人创造了更多学习英语的机会。但从语言竞争视角来看,英语的渗透从行政机构进入学校领域并成为教学媒介语,势必威胁缅语的地位,有些学校甚至全英语教学,所以英语和缅语开始展开语言地位的争夺。民族主义大旗号召下保护本土语言的爱国运动正是这一时期制约英语进一步渗透缅甸,导致英语没有在缅甸扎根的原因之一。
①皎漂(Kyaukpyu),缅甸若开邦主要城镇之一,位于缅甸西部,仰光西北约 400 公里。
②实兑(Sittwe),旧称阿恰布(Akyab),缅甸若开邦首府,位于缅甸西部孟加拉湾北岸。
“我缅人协会”是缅甸民族主义爆发后成立的爱国组织,在它的领导下,1930—1942 年期间,缅甸各地纷纷抗议英语取代缅语的地位,并提出“缅甸是我们的国家,缅文是我们的文字,缅语是我们的语言,热爱我们的国家,珍惜我们的文字,尊重我们的语言”的口号,强烈要求提高本土文化的地位(杨梅,2010)。因此,在“印缅分治”阶段,殖民地官方语言英语是在与缅语的激烈竞争中传播的,扎根并不深,尤其在日本占领(1942—1945)期间,一度被禁止使用,但直到 1948 年缅甸独立前,英语一直都是政府、法律和教学语言(李佳,2015)。
四
独立后缅族化与英语教育
缅甸独立后没有像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选择原宗主国家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也没有像斯里兰卡等国家将英语定位成第二语言,而是受缅族人主导的政府实施的缅族化同质政策影响,将英语一再边缘化,从官方语言依次下降为第二语言,再到外语。英语的地位更迭充分勾画出独立后它在缅甸传播的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4.1 多党民主试行期(1948—1962)
缅甸在经历过英国和印度的双重压迫后,建国初 期“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Anti-FascistPeople’s Freedom League)领导人吴努(U Nu)出任首届总理。缅甸民选政府当时面临内乱外患,不仅要防止美国支持的缅甸国民党从国外入侵,还要应对国内克伦邦为首的分裂分子,同时制衡军队中举足轻重的角色(Callahan,2003)。所以,缅甸独立的前十年,一直尝试实施民主政治,希望将满目疮痍的缅甸放在多党议会的民主框架下,实现民族重建。鉴于此,吴努政府亟须通过建构并强化民族认同,提升缅语的地位,废除殖民语言以凝聚各党派的团结。为此,吴努政府由上至下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广缅语。首先,在1947 年宪法中明确规定缅语是缅甸联邦的官方语言,并作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语,英语则作为第二语言使用。其次,1948 年缅政府开始资助成立“缅甸翻译学会”(Burma Translation Society),主要致力于缅语的统一、标准化和翻译工作。这期间,翻译学会翻译了大量的历史、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著作,并从1948 年开始对《缅甸百科全书》进行编纂,到 1965年翻译学会已经出版了 500 万本的译著,40 个术语小组也翻译了 16 个专业领域的 650 000 个专业词汇,并在缅语词库中给予标准化命名(Callahan,2003)。
由此可见,缅甸语言政策的核心是强调缅语的地位,以配合缅甸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实现国家的统一。只有提升缅语的地位,才能彰显缅甸民族与文化的特征,才能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减少族际冲突,实现国家认同。在关于英语地位的问题上,议会政府提倡要脱离英国殖民势力的影响,并不是真的反对英语,当时自由同盟的很多领导人都精通英语(Callahan,2003)。所以,考虑到统治精英的教育背景,以及缅甸刚独立很多领域仍然依赖于英语,缅语的本体规划尚未成熟,因此把英语的地位定位为第二语言。但吴努政府的努力只换来了暂时的和平,由于吴努的民主理念过于强调各民族的统一,忽略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多党议会的民主并不稳定,再加上这期间政府一直打压印度人,缅甸危机四伏。
4.2 社会主义尝试期(1962—1988)
1962 年,缅甸发生了军事政变,奈温(Ne Win)组建了缅甸首届军政府,废除了多党议会的形式,宣布要奉行社会主义纲领,将缅甸建设成为具有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偏差,国内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没有缓解(李晨阳,2006)。
奈温执政期间,语言问题上进一步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以维护和巩固缅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在缅语的规划上,1963 年,奈温政府指派 30 名学者成立文学与翻译委员会,负责编制缅甸第一本单语字典,该字典共五册,1978 年至 1980 年出版;1964 年,奈温政府加速规划赋予缅语以国语地位的进程,在缅族地区开展缅语扫盲活动;70 年代末,语言扫盲政策将重心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侧重缅语的标准化提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公立学校四年级以后不再使用本地区语言,而是将缅语作为教学媒介语(Callahan,2003)。对于英语的传播,1964 年,在新教育体制中缅甸宣布所有公立学校用缅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英语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作为外语学习(Allott,1985:41)。这一时期,英语的地位与标准化程度一直呈下滑趋势,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缅政府才承认掌握缅语和英语同样重要,教育高端研讨会开始讨论英语教学的角色定位,并提出到 1984 年研究生除了掌握缅语、历史,还应掌握英语以从事未来的工作(Allott,1985:142)。于是,1965 年至 1985 年期间,“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 c Purposes,简称“ESP”)作为新课程被当地学校纷纷引进,仰光大学英语系也为编写大学英语教学资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Myo & Poe,2004)。自从 1981 年缅甸实施引进新教育项目,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英语的地位逐步提升,从幼儿园开始作为必修课,并作为自然学科和经济学领域的教学媒介语使用(Fen,2005)。可见,英语对于当今缅甸的教育体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4.3 缅族化威权时期(1988—2010)
1988 年奈温政府实施的一系列货币废除措施,导致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全国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于是国防部长苏貌(Saw Maung)将军接管政权,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①(State Law and OrderRestoration Council),宣布废除 1974 年宪法和总统制,并在军事威权下,将缅族同质政策推行到极致(Callahan,2003)。
①后改名为“国家发展委员会”。
为了提高缅语的国际声望,增强国内的民族认同,苏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缅族同化政策。首先,缅政府将缅甸“Burma”改名为“Myanmar”,这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消除殖民语言中英语拼写的影响,也是为了通过把缅族含义的“Burma”替换以消除非缅族人对国族构建的敌意。另外,一些主要城市的名字也做了相应更改,例如,1989 年缅政府将仰光“Rangoon”改为“Yangon”。其次,1989 年缅政府继续开展缅语的净化、标准化和审查工作,所有少数民族不管是哪个民族或国籍,一律被称为“缅甸人” (Myanmars)。由此可见,1988 年新政府的缅族同化政策带有强烈的文化霸权意味,强迫每一个缅甸人用缅语思考,刻意压制文化多样性。
对于英语,由于缅甸要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所以英语成为缅甸基础教育体系中除了第一语言缅语外的唯一外国语言。缅语和英语被规定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英语是水平9和10 阶段理科的教学媒介语,其他阶段均由缅语充当媒介语,如表 1 所示。
资料来源:缅甸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yanmar-education.edu.mm/。初级和中级阶段,每学时 30 分钟,高级阶段每学时 45 分钟。
此外,越来越多的私有行业和国际合作将英语作为首选语言。在缅甸,提供英语全日制或脱产学习的学校日益增多,很多金融中心或咨询公司也都安排英语能力培训或与产业相关的英语学习。显然,精通英语已成为服务和管理课程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英语也用于与邻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自从英语成为东盟十国的工作语言,缅政府更加致力于提升高级官员的英语能力(Fen,2005)。
4.4 容忍多元化转型期(2011—)
2011 年缅甸国内动乱结束,吴登盛(Thein Sein)领导的民选政府执政,出任缅甸总统。吴登盛执政期间对内积极推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改革方案,尤其是取得昂山素季所领导的反对党政治立场的转变,使国内冲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外吴登盛政府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凭借地缘优势成为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组成部分,得到美国的援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缅甸国内几十年军事压制、国外军事制裁的与世隔绝局面。
在这样一个容忍与多元政策的转变下,缅甸的语言学习也呈现出积极蓬勃的发展态势,在继续强调与维护缅语权力语言地位的同时,缅甸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据调查,外语学习以英语、汉语、日语和韩语最受欢迎。2014 年仰光至少有 225 家语言培训中心,其中汉语174家,韩语92家,英语50家 ① 。由此可见,在经历了先抑制后逐步回升之后,英语在缅甸的传播态势随着年轻人的推崇正日趋稳健。
①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14年4月13日报道,详见官方网站http://www.ft.com/home/asia。
五
结语
缅甸无论是在多党民主试行期、社会主义尝试期,还是在缅族化威权期和容忍多元转型期,缅族人主导的历届政府都是在民族主义框架下建构民族同质的同化政策,缅甸语言政策的核心一直都是强调缅语的地位,以配合缅甸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实现国家的统一。因为只有提升缅语的地位,才能彰显缅甸民族与文化的特征,才能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减少族际冲突,实现国家认同。只是不同时期同化政策的推行力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而在缅族同化的语言规划中,英语一直没有被完全抛弃的根本原因就是实用主义。在多党民主试行期,缅政府考虑到统治精英的教育背景,以及缅甸刚独立很多领域仍然依赖于英语,缅语的本体规划尚未成熟,因此把英语的地位定位为第二语言。
在社会主义尝试期,殖民语言一时之间成为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缅政府为了进一步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以维护和巩固缅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将英语再次降级为外语。到了缅族化威权期,缅政府将民族主义推行到极致,强迫每一个缅甸人用缅语思考。但对于英语,由于发现其在发展市场经济上的实用价值,出于融入全球化发展的长远考虑,所以英语并没有在刻意压制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中销声匿迹,而是备受推崇。如今在这样一个容忍与多元政策的转变下,英语的国际性价值凸显,缅甸的英语学习焕发了活力,年轻人对于英语的推崇掀起了外语学习的热潮,英语传播呈现出积极蓬勃的发展态势。希望在多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缅政府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也会有所缓解。尤其是当昂山素季在 2015 年大选中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相信会对缅甸本土语言规划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也许从语言规划层面做的些许改变就是缅甸民族和解的开始。
-end-
往期推荐
拓展阅读:
《语言规划学研究》|董希骁 我国欧洲非通用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语言规划学研究》|张燕 从种族主义到多元主义的加拿大移民语言政策研究
《语言规划学研究》近期推送:
本期责编 千语
关注语标
领取干货!
你点击右下角,就分你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