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典之美是对联发展的主要方向

对古联今 2023-04-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白藏阁 Author 白藏阁主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2020年《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编者按 二〇二〇年五期《对联》杂志刊发了《“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一文,对当今对联创作中出现的脱离现实、刻意拟古、生硬堆砌、故弄玄虚之风进行了批评。文章发出后在联界引起强烈反响,联友们纷纷就对联文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对联思想内涵与词采技法的关系以及倡导对联语言风格的多样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以期找到“背负苍天”与“脚踏实地”的平衡点,探索一条继承传统、关注现实、展现性情、契合时代、打动心灵的新时期对联创作之路。


“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





古典之美是对联发展的主要方向

□ 潘洪斌



潘洪斌 河北青县人,以居处旧有中山,又名中山书隐。数十年蠹口分食,志在温饱。翻书之余,偶有所记,春思秋兴,辄发为吟咏。文墨既多,渐为人知。师友之命难违,不免驰驱酬应,些许虚衔浮誉,不提也罢。




对联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它的实用性和谐趣性冲淡了文学性,始终走不进文学史,但在众多的清代诗文集中,它和诗词文赋等并列收录,直接反映了古人的观点。目前对联的高峰是清联,使用的都是古代汉语,民国,尤其当代也不乏白话联,但只是一种形式的探索,就像无情对、机关联一样,远远不能代表对联本身。对联既然属于古典文学体系,那么追求古典之美则是对联发展的主要方向。古典之美的范畴很广,具体到对联,笔者认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凝练之美


对联的语言需要凝练,这也是和其它现代汉语文体如新诗、白话散文等最本质的区别。怎样做到凝练?就是要以最少的文字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它是作者对古代汉语把控能力的体现,并非指简单的篇幅短小,它和对联的长短无关。比如金眉生题杭州苏公祠联: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以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洋洋洒洒近百字,而《楹联新话》作者陈方镛评之为“高华凝练,后来作者俱莫出其右”。另外,典故是最凝练的语言,所以用典是对联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修辞方式。至于有些作品的典故令人读不懂,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学养不足,典故使用不当,生硬堆砌不得要领;二是读者学养不足,对古代典籍阅读较少,不能充分理解作品。由此看来,读不懂典故只是人的问题,并非修辞本身之罪,我们万不可因噎废食,由于自己的浅陋而抵触他人的高深。


二、蕴藉之美


对联的意境需要蕴藉,这也是它和非文学类文体如标语、说明书等的区别所在。蕴藉之美主要体现在立意谋篇。《文心雕龙》所谓“深文隐郁,余味曲包”,只有曲折其笔,才能耐人寻味。如薛时雨题秦淮停云小榭联:
一曲后庭花,夜泊消魂,客是三生杜牧;东边旧时月,女墙怀古,我如前度刘郎。
又题林氏水阁联:
寻江令宅,访段侯家,流水声中,六朝如梦;赌太傅棋,弄野王笛,夕阳槛外,双桨徐停。
可谓蕴藉风流,专以神韵取胜。而当今所谓的“老干体”,平铺直叙,直白叫嚣,正是由于缺乏蕴藉而为人诟病。比如郭沫若一九六四年的自题春联:
坚持八字方针,又红又专,要以先进帮助后进;贯彻三大革命,不骄不躁,长使东风压倒西风。
一九七七年的自题春联:
粉碎四人帮,春回宇内;促进现代化,劲满神州。
幸而郭老还有一些典雅之作,如赠张肩重联:
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
题李清照纪念堂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此类典雅之作,才能有别于当今联坛的某些“专业老干”。


三、流畅之美


对联的句式需要节奏流畅,前人已经总结出很多的经典句式,如四七、五四七、七五七等等,这些句式长短错落,读起来流畅自然。若单句过长则读之气短,所以前人作品中很少超过十五言的句子,而三言单独使用也容易感觉零碎,阻断气脉,所以往往以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当然,我们在继承这些规律的同时,也需要有探索精神,但前提是不能违背节奏流畅的规律。比如七七七句式,因为字数相同,结构单调,前人极少使用,曾国藩的题京都长沙会馆戏台联堪称代表:
湖山积久发奇光,借此地鼓舞轩鼚,聊寄酬洞庭衡岳;科目何尝无国士,愿诸君淋漓感激,安排作孝子忠臣。
三个七言的节奏分别为“二二三”“一二四”“三二二”,通过变化每个分句的内部节奏,避免了呆板僵硬。当代王永江、贾雪梅、马小望、张志强、李深秋等人都进行了有意识的仿作,如贾雪梅题芥子园联:
闲情寄十亩园中,聊安排碧沼幽花,笑称泉石经纶手;浮生只一场戏耳,愿装演美人名士,同看金陵烟雨天。
至于七七七七句式,则难度更大,需要更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笔者寡闻,只见到金锐、莫非、吴正华等今人之作,创作最早的是金锐题陶然亭联:
由岳麓枫林爱晚,至琅琊泉酿贪欢,原无论江北江南,雅趣陶然同白傅;饮酒篇适意青山,漱玉集销魂佳节,聊与说唐前唐后,幽怀各自托黄花。


四、精致之美


对仗是对联的灵魂所在,追求对仗精致是每一种骈体文类的终极取向。不可否认,破缺是对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对仗的灵活多样,避免合掌雷同。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破缺只是对仗不能做到精致工巧时的弥补方式,它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刻意追求破缺,用为对仗粗疏的借口。例如张之洞题广州南园十先生祠联:
文如大历十才子;园似将军第五桥。
“大历十才子”是一个固定词组,无可奈何,只能笼统地对“将军第五桥”。同为七言题署之作,他的题经心书院联:
宋学积分三舍法;楚材淹贯九丘书。
就显得规整严饬。对联是一种视觉艺术,精致的对仗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尤其是一些动物对、植物对、颜色对、数字对、干支对、卦名对等,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代对联不乏对仗精致、词意浑成的佳作,例如广东王国松贺莫非楹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一联:
文成倚马,书就换鹅,谁流连元白酬赓,桃符求破铁门限;聚散青蚨,交游绿蚁,兹肇启陶朱事业,槐市相期金叵罗。
其中动物、植物、颜色、人名、金属、器物,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顺便一提,明代屠隆《缥缃对类》将字分为虚实死活四种,明清两代,对类之书极多,如《对类便读》《分类字锦》《类对集材》《会海对类》《对类引端》等等,可见古人的对仗主要是词类相对。当代一些学者企图用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分析对仗,往往夹缠不清,难以自圆其说,这也恰恰说明了对联的古典文学属性,不适合用作现代汉语研究。


五、谐协之美


对联的字句需要声律谐协,但它并非等同于所谓的平仄格律。前些年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对格律进行了总结,提出“节律对拍、平仄对立”的原则,要求“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虽然后来有所修订,但仍感觉胶柱鼓瑟。至于将声律要求发展到极致的马蹄韵,笔者认为可以作为一家之言自我约束,不宜苛求他人。众所周知,对联语言有散句、律句之分,一副对联之中往往散、律结合,不能机械地用固定格律来约束。即便是律句,也存在很多不合格律的名句,比如吴恭亨题桃花源西笑堂联:
神仙有无花不语;秦汉兴废山旁观。
它的上下联明显失替。又如彭玉麟题胜棋楼联:
王者五百年,湖山俱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它起句的句内平仄和结句的上下平仄都违反常例。这些所谓的瑕疵丝毫没有影响二联的和谐之美。音律谐协应是一种灵活的审美评判,它不能被形式化、具体化,以致成为创作的枷锁。对联发展到今天,尤其是网络普及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切磋砥砺,当今联坛已然是百花齐放,高手辈出。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内心也难得安宁。或者倾心征联,以中奖为目的;或者随心所欲,将对联作为文字游戏;更有一些根基尚浅而急于求成的联友,无视古典美学的规律,向壁虚构,自矜创获。我真心希望当今联坛能够多一些潜心读书,认真研究理论的人,因为综观历代文学发展史,任何一种文体的演变成熟,都是一批理念鲜明、学养深厚的作者不断锐意进取的结果。



图片视频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对联》杂志

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

投稿:13269221296(微信同号)

征订:13269221236(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订阅《对联》杂志

邮局微信订阅

客户端中华联墨

对联杂志官微

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

“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

《对联》:百万联友的心灵家园

两行文字 品读中华 ——《对联》杂志35年峥嵘岁月速写

2020年《对联》杂志·读者问卷调查

刊得两行罗万象 读来一刻值千金 ——对联杂志社读者调查答复

对联学术:从献身到企盼

“六把尺子”量对联(一)—— 文体的韵与散

“六把尺子”量对联(二)——对偶的工与宽

“六把尺子”量对联(三)——声律的细与粗

“六把尺子”量对联(四)——立意的切与泛

移精变气 妙语疗疾 ——枚乘作品《七发》探微

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 ——专访《对联》创刊人、第一任主编郭华荣先生

经典重读|贴着地面飞行 为什么要在对联界提出“现象写作”

看,龚鹏程这样为对联点穴

甲骨文集联书法 引导国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著名学者朱彦民先生专访

对课 是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 ——对话文化大家楼宇烈先生

名人联话|我来添尔一峰青——话说一代文宗傅山及其对联

“对联学”:曾经的关注与当下的问题

撰联:从情趣类到严肃类

央视《楹联里的中国》1-10集连看

回眸 2019中国对联事业的高光时刻 ——《对联》推出2019年度“十大热点”关注

2019年《对联》杂志·卷首语评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