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须称境 文质彬彬

康永恒 对古联今 2023-04-08

2020年《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编者按 二〇二〇年五期《对联》杂志刊发了《“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一文,对当今对联创作中出现的脱离现实、刻意拟古、生硬堆砌、故弄玄虚之风进行了批评。文章发出后在联界引起强烈反响,联友们纷纷就对联文学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对联思想内涵与词采技法的关系以及倡导对联语言风格的多样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以期找到“背负苍天”与“脚踏实地”的平衡点,探索一条继承传统、关注现实、展现性情、契合时代、打动心灵的新时期对联创作之路。


“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






联须称境 文质彬彬

□ 康永恒


康永恒 字思久,号抱犊散仙。全国“联坛十秀”之一,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河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暨学术委员会主任,《燕赵联坛》编辑部主任;首届中国楹联莲花奖最佳联手,2011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获得者,连续17年中国对联创作奖获得者。





《对联》杂志刊发刘可亮先生的文章——《“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对当前楹联创作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了批评,同时引发了一些争论。现谨就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刘先生所说的“文学类对联”,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因为对联本身就是文学,虽然有的联“质胜于文”,有的联“文胜于质”,这只能说创作倾向有所不同,而非有“文学类对联”与“非文学类对联”的分野。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滥觞于孟昶之题桃符,同时因其与生俱来的实用性,而与民俗有交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又属民俗学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改变其文学属性。


由于对联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决定了对联的分类多是以其“用”来分类,如名胜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春联等。每一联的联题,也多是以其“用”来命名。如“寿俞曲园”“挽孙中山先生”“题黄鹤楼”等等。

刘先生文中对某些现象的批评,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论语》中有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常被拿来进行文学批评。所谓“文”,指文章的文采、文饰、文辞;而“质”,则是指文章要传达的思想实质。自古及今的文学,每每有偏于质的,有偏于文的,总是因为性情有偏向,所以当损有余而补不足,追求文与质的中和。如果一味的重“文”轻“质”,便相当于老百姓常说的“绣花枕头”“花瓶”了。而重“质”轻“文”,便相当于没有上釉的瓷器了。对联也是如此,“文质彬彬”是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不注重词藻、文采固然失之于“野”,但过分追求文采、词藻、典实,便失之于“浮华”了。


应当看到,由于对联的实用性特点,传统的许多名联确实存在“质胜于文”的现象,如一些集经语联和一些格言类联,都是直言道理,但照样不害其为佳联。此类联之所以能够动人,往往因其所“用”之境作背景,所以不需太多“文”的烘托,便能直扺人心。最典型的当属清末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应当承认,近年来的对联创作,出于对所谓“老干体”的纠偏,一些作者更热衷于“文”的追求,以致出现了“文胜质”的现象。其表现即如刘先生文中所批评的。造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伴随着网上对联活动成为常态,传统对联的“因境立联”状态被打破,没有了现实的“用境”的衬托,势必要借助文字的铺叙,于是对联更接近于诗与赋的表现形式了,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谓的“联八股”泥潭。数年前,我曾经提出“联须称境”的主张,直到现在,我仍主张对联的创作和研究,要重视其实用性,要“称境”,唯其如此,乃可删繁就简,境联相得。



图片视频音乐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对联》杂志

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对联艺术期刊

投稿:13269221296(微信同号)

征订:13269221236(微信同号)

邮箱:duilian2008@sina.com


更多精彩,敬请扫码订阅《对联》杂志

邮局微信订阅

客户端中华联墨

对联杂志官微

青青导读对联杂志


订阅《对联》杂志的三种方式

“文学类”对联陷入“联八股”泥潭

《对联》:百万联友的心灵家园

两行文字 品读中华 ——《对联》杂志35年峥嵘岁月速写

2020年《对联》杂志·读者问卷调查

刊得两行罗万象 读来一刻值千金 ——对联杂志社读者调查答复

对联学术:从献身到企盼

“六把尺子”量对联(一)—— 文体的韵与散

“六把尺子”量对联(二)——对偶的工与宽

“六把尺子”量对联(三)——声律的细与粗

“六把尺子”量对联(四)——立意的切与泛

移精变气 妙语疗疾 ——枚乘作品《七发》探微

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 ——专访《对联》创刊人、第一任主编郭华荣先生

经典重读|贴着地面飞行 为什么要在对联界提出“现象写作”

看,龚鹏程这样为对联点穴

甲骨文集联书法 引导国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著名学者朱彦民先生专访

对课 是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 ——对话文化大家楼宇烈先生

名人联话|我来添尔一峰青——话说一代文宗傅山及其对联

“对联学”:曾经的关注与当下的问题

撰联:从情趣类到严肃类

央视《楹联里的中国》1-10集连看

回眸 2019中国对联事业的高光时刻 ——《对联》推出2019年度“十大热点”关注

2019年《对联》杂志·卷首语评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