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一部,让当事者佩服,让史家信服,让读者折服的口述历史?自1958年春起至1965年夏,唐德刚为前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做口述历史,前后长达七载。他最大的感受是“教拳容易改拳难” ,要帮助一位老将军写历史,实在费煞苦心。而《李宗仁回忆录》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更让唐德刚欲哭无泪。李宗仁曾贵为代总统,自视一生了解天下大势。唐德刚不得不劝他回忆自己在护国军当排长时,少谈国家大事或政治哲学,当排长的经验和故事则说得愈多愈好。这时李宗仁颇不为然,唐德刚是可以察言观色的。当李排长做了上将司令长官后,又大谈二战的国际局势。唐德刚客气地问:“德公,您这些国际情报,是从哪里来的呢?”唐德刚又问:“孙科的话就可以一言九鼎吗?”又补充一句:“我怕全部记下来,在将来的国际版上,会引起笑话呢。”唐德刚盛年执笔,披肝沥胆,前后22年,至两鬓披霜,阅尽兴亡,此书英文稿终于1977年6月在英、美两国同时出版,哥大口述历史学部原主持人韦慕庭与何廉在合撰的导言中郑重指出,“本书是一位历史制造者和一位历史学家的合著。”唐德刚回想20多年的曲折遭遇,“不禁捧书泣下” ,并“嗟叹其命也夫!”历史是要让人读得头脑清醒的。但是,回过头来看民国时期那段历史,却总有如坠云中的感觉,拨不开迷雾。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历史进程混乱,视角混乱,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少有一人能贯穿整个历史时期,更遑论兼顾各方视角了。
而李宗仁的一生历经晚清、北洋、国共,从无名小卒一路走到“代总统”的位子,晚年又回归大陆。他的一生可谓是半部近代史,探寻民国历史的症结与原因,解密历史进程的变革的见证者。为此,诚荐民国政治的不二之作——唐德刚的《李宗仁回忆录》,军旅出身而攀至政权最高位之人对过往的一段回顾,既是一部民国史,也是战争史。●在熟悉的历史中培养“史识”:《李宗仁回忆录》是李宗仁一生不平凡事业的全记录,又是李氏一生各阶段心路历程最忠实的写照。它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国历史上的真面目,并间接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或军事秘闻。对于专业人士,唐先生的作品是专门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普通读者,能从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中,看到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全貌。●唐德刚“中国口述史第一人”: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数一数二。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中国文学史的权威夏志清教授评价他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绝版复活:在唐德刚已出版的著作中,这本《李宗仁回忆录》是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自动议磋商到付梓面世,历时逾二十年。自出版后,常常断货绝版,这次已断货5年,复活不易。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唐德刚作品集”)。
▍延伸阅读
中国现代唯一当国者自述,民国政治的不二之作
罗新:历史不应该顺理成章
历史学家马勇:蒋廷黻的这个看法虽说残忍,但确实是对的
张宏杰:中国文化的惯性极其强大,远比其他国家的要强大
“叛国而生”的李陵与“忠君而死”的岳飞,身不由己的个体悲剧
张鸣: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不肯跪的人,中国才得以改变
宋朝之后,再无宋朝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只读“有用”的书,根本不是阅读
齐邦媛:我不赞成任何狂热的东西,狂热的东西都不持久
王鼎钧|这本书写好了8年不敢发表,因为“太恐怖了”
《狂飙》:用轰轰烈烈的一生写就命运的史诗,只有热爱真实的人才能一窥究竟
谢天佑:喜怒无常——古代朝堂的君臣相处之道
《满江红》中的秦桧与岳飞,令人想起琦善和林则徐
杨奎松:跳出“成王败寇”,今天如何看待国民党的失败?
叶永烈|蒋时代,台湾小学课本里的“伟人故事”
钱满素:抽象地肯定人类权利却具体否定个人权利,颇有架空人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