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11:为什么要回到八岁?

张诺诺 张诺诺的缙云风物 2022-06-08

这个专栏很久没有更新了,是怪我懒得写么?这只是一方面。这段时间我也并未停止工作,旁观和参与了更多活动设计的幕后工作,也亲自带了活动,念头一动时会有好多东西都想写,但是冷静一分析,才发现我的恍然大悟不过是别人早就知道的常识,也就没有多少写的价值了,更何况没有完美的家长,抓个典型现象出来分析实在太容易,无非是炫技或者倾泻情绪,无论是离理性思考还是离教育的包容都相去甚远。


所以,这篇主要是我自己对之前于自然教育疑惑的问题,通过实践后的答案,算是自我学习吧,与你分享。


1、为什么要回到八岁?


去年春天在昆嵛山培训的时候,有一天的活动是冬青老师带的,她开头说了一句:“现在我们都是八岁的孩子了。”对于为什么要回到八岁,我心里很是疑惑,彼时我有着强烈而坚定的“要让自然教育之火熊熊燃烧”意念,心想,凭什么歧视成年人呢?


但是我很快被折服了,因为冬青老师有一种神秘的可以随时隐身的能力,让我在整个一天的学习环节中,只有需要她出现的时候才会出现,而她出现的时候我们注意到的也不是她自身。所以晚上卧谈会时,我与室友聊到老师们的印象,默默给冬青老师贴了个神秘的标签。


直到经过一年的工作实践,见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带领老师,有的像教官、有的像推销员、有的如你小学班主任、有的煽情堪比卖书的,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全程都要把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


人的思维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很自然的切换,也只能关注到一个重点。所以当引导者把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参与者的注意力被你吸引,很难自然的沉浸在活动本身上,更难去细致入微关注自己的感受。这与体验式活动执行目标是偏离的。


八岁是一个很神奇的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既保留了儿童时期全心沉浸在自己世界的状态,又开始生长出大孩子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是我们当时成年人培训时的要求。


而活动执行时引导者也需要回到八岁,其实是为了避免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方便在活动带领时自在的在参与者和老师之间自由切换,就像冬青老师那样,随时隐身,把充分的时间和感知留给参与者自己。


2、物料不是越酷炫越好

在昆嵛山的一次夜谈,我很焦虑的问橙子老师,现在有的机构用各种酷炫的物料做活动,特别吸引家长,照片拍起来也很好看,会让老老实实做活动的机构看起来很差,这怎么办?


橙子老师说:“自然教育本身就不是暴利行业,他们用物料堆砌就让他们堆去呗,几年之后就可以见分晓了。”


很机缘巧合的是,我确实进了一家以不吝惜物料为核心的机构呆了一段很短的时间,然后分析了前几年的营收数据,了解了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与老板的发展思路后,就离开了。一句话总结,如果不是以卖物料为生的公司,物料堆砌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


昨天在办公室裁废纸,为今天要带孩子们做的简易雨水测量器准备材料,裁着裁着,忽然想到了昆嵛山培训时的蒙眼布,碎布拼接缝制的,洗得有些褪色了。当时拿到时觉得挺感慨的“环保组织果然对自然比较友好”。


那天和老师思路一致的说做简易雨量计的空瓶子让家长自己带,不要为了个废物利用增加新的垃圾,今天在活动中看到小朋友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塑料瓶,而且全神贯注的动手操作时,很是开心。


看,孩子们就是这样真实,无论是活动还是游戏,在意的怎么会是东西的新旧呢?无论是褪色的蒙眼布还是用红领巾做蒙眼布,游戏都可以进行得酣畅淋漓。



3、控制好为人师的欲望


作为一个从讲解员开启自然教育之旅的体验师,“用知识的力量碾压你”绝对是个超级美好的感受。以前也曾用过活动中随时随刻的解答作为增加亲和力的方式,而且很有效。


培训时,老师们曾说,自然教育一不要依赖师资,二不要依赖知识,三不要依赖场地,不是认识多少种植物动物就叫会自然教育,彼时并不明白,但今天活动中的一个小细节,却让我对体验式自然教育有了新的理解。


我把宝藏复制活动移植到了寻找七种春天的野草上,因为参与者是年纪小一点的亲子家庭,我降低了难度,大家可以在找的过程中随时回来看我篮子里的野草。


于是整个寻找野草的过程中,参与者一波一波的来回跑,拿过来问我是不是,我突然很好奇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辨别物种,告诉他们自己看,在限定时间内都可以更改。


然后我就听到了不断有家长和小朋友在惊呼:“肯定是这个,你看开蓝色小花的。”“不对,这个有毛,那个没毛。”“这个心形叶子的,篮子里的也是。”有一个小朋友为了确认手上未开花的碎米荠与我篮子里已经结果的碎米荠是不是同一种,来回跑了三次,最后一皱眉下决心:“就是它了!”


活动的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当每个小组激动的拿出同样的植物与我对比时,成就感满满。最后再听到我解释了植物的观察方法和辨认规律,恍然大悟。


我问那个小朋友最后是怎么确认的,他说他手上的碎米荠叶子顶部有一片像鸭爪,我篮子里的也是。看,“像鸭爪”,小朋友的观察能力多棒!何须我多言呢?


家长们还给碎米荠起了个名字叫“仙草”,因为太难辨认。



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也只是我自己的感悟与总结,有不对不详之处,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依然没有答案,比如“教育行业到底是不是服务行业?”,“低龄段的孩子参加自然教育是家长急功近利吗?”以及“到底什么才是自然教育?”这些问题我一时没有答案,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续思考。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10:黑夜五感,感知一只猫的存在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09:追收割机的小男孩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08:带3岁孩子割水稻,家长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07:在流水式学习法里,大风吹不仅用于破冰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06:室外的自然体验活动如何控场?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05:改变孩子的行为,是活动成功的标志吗?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04:成年人,在自然里与自己相逢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03:每个孩子都比想象中的成熟睿智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2):好的体验是什么样子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1):义正言辞不是科普最好的手法



End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分享美好的事物给你们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