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在瑶区的5年里(陈志强)
我从74年至79年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瑶区生活了5年,在勐腊县的8个公社中,有6个公社通公路,除了僾尼族聚居的象明公社和瑶族聚居的瑶区公社。瑶区也不全是瑶族,瑶族都是居住在山上,但在瑶区,群山环绕中也有一块坝子,称之为勐伴大队,在这里的居住的都是傣族。同时也是瑶区海拔最低的地方。海拔最高的地方当属香堂族聚居的老白寨山,这是以村寨名命名的大山。周围的黄连山和大山也都既是以香堂族聚居的村寨名,也是山名。香堂族是云南彝族的支系,是几百年前迁移过来的。我在老白寨生活了半年。
瑶区物种丰富。全国仅有的望天树林就位于瑶区。望天树树木高大,树身笔直挺拔浑圆不长树杈树叶,树枝树杈树叶全部长在树顶上,就象一把突然张开的雨伞。从县城走到公社,路上必定要经过长着望天树的山坡。每次走到这里,我总要在望天树林里坐下休息一会儿,林子里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山间溪水,吃些干粮,喝几口清冽甘甜的泉水,抽上一根烟,再继续赶路。听说如今那里已成了旅游游览景点,旅游部门在高大的树之间,拉上绳索形成吊桥供游客在离地面10几米的上空游览眺望。
瑶区因为不通公路,山上保留了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林子里生活着众多的野生动物。黑熊、金钱豹、印支虎、马鹿和山麂。在我教书的寨子里,每个男子都有一杆猎枪,农闲时提枪上山打猎,甚至和我一起教书的老师放学后也提枪上山。当地人吃肉,除了每年在过年时杀上一头自家养的猪外,平日里就要靠上山去找猎物,没有买猪肉的地方。当地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村寨里有人打到大的猎物,村子里派人与猎手一起上山扛回来。再每家分一点,反正一个寨子里都有些亲戚关系。我也能拿到一份。
公社机关驻地附近都时常会有野生动物出没,一天我正在公社的上海知青朋友处,听到外面在喊:“打到了打到了”。看热闹的人都跑向公社的前山,我也跟过去看,一条比马略小,又似马的动物中弹躺在地上,这是瑶区特有的动物马鹿。麂又分河麂和山麂,是一种样子象鹿,大小象羊的动物。顾名思义,常在河边跑的是河麂,在山里的就是山麂了。体型上山麂大,河麂小。麂肉嫩于其他动物。
我在沙仁寨子里教书时,村民们打到一只黑熊,要分我一块熊肉,我说给我两个熊手吧。善良淳朴的傣族村民真的给了我两个熊掌。我拿到公社商店的上海知青朋友那里一起分享了。在老白寨教书时我还跟着村民们一起上山打猎。全村的猎手和他家的猎狗一起出动,猎狗驱赶猎物,猎手则占领猎物所在的附近的几个山头,防止猎物逃窜。那次打猎,我跟着村民爬到一座山头,山上树林里没有路,就是在山林里乱跑。被猎狗赶出来的猎物没有往我所在的山上跑,而是跑到了另一座山上。当我赶到另一座山上时,看见猎物是个大猴子被猎狗包围在一颗大树上,村民开枪,中枪的猴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受伤的猴子龇牙咧嘴和一拥而上的狗群搏斗,村民们上前用木棍将猴子打死。有条狗的脸部在和猴子搏斗时被抓伤,狗的主人痛心地摸着狗的头,村民对自己养的狗有很深的感情。这次出猎,我也分到了一块猴肉。
沙仁寨子本地教师刘文义
家在沙仁寨的本地老师刘文义在当地是个远近出名的打猎高手,附近寨子里的一头水牛成了疯牛,平时躲在田地附近的树林里,见到村民下田就冲出来用角将人挑伤,谁也奈和不得,吓得村民不敢下田,最后还是请刘老师出马将疯牛击毙。他经常将打到的马鹿麂子肉烘成干巴送给我。当我被公社从老白寨调到公社中学,离开老白寨的那天,我到我经常帮助挑水的老人家去告别,这对老夫妻没有子女,有个养女在县城读书,我在老白寨的半年里,每天从半山腰挑两桶水到他家倒在水缸里。走的时候,老人给我塞了满满一书包的马鹿和麂子干巴。
公社商店有一个农产品收购站,收购山民们送来的药材黑木耳和动物皮张。黑木耳的收购价按质论价,质量差的黑木耳又大有厚,又叫牛皮木耳;质量好的黑木耳小而薄色黑,又叫老鼠耳朵。收购站上海知青冯振棕和武汉知青刘华刚都是我的朋友,我每年回上海探亲都要买些带回去。中药砂仁治胃病,我在公社收购站买了些砂仁带到连队给我原来在连队的九班姓潘的班长,他有胃病。这事我早就忘了,几十年后的知青聚会上,他说起了这事。
有一年我在公社商店的知青朋友处玩,见到山民手拿一张金钱豹皮走进收购站,我对朋友说我要买下来,商店领导,一个精精瘦瘦,大家称呼他指导员的汉子问我买去派什么用途,我说我父亲膝盖关节炎,送我父亲做垫子。父亲喜欢动物皮张是真的,关节炎是我乱说的。指导员将手一挥,说拿去。我付了20元钱买下了它。一个月后我探亲回上海,父亲见到了真的很喜欢。探亲假期结束后我回到瑶区。一个月后我在公社商店又看见村民手拿一张虎皮走进收购站,那时候老虎已经很少了,公社收购站几年才收到一张虎皮。收购价100元。但是我没法买了。刚从上海回来,至少要1年后我才能回上海,在炎热的气候下,虎皮早就腐烂了。
瑶区山林里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动物,我在收购站看见过金猫皮,一种红色的大型猫科动物;金黄色的大猴皮,估计是金丝猴;鼯鼠皮,一种长有宽大两翼会飞翔的鼠科动物和水桶般粗的蟒蛇皮。
我在公社中学教书时,学校食堂有个烧饭的傣族妹子,她没事时就喜欢到我的宿舍玩,当我即将要离开云南回上海时,她也舍不得我这个上海知青老师哥哥,她要我把我的熊猫牌收音机留给她做纪念。她把她的照片留给我做纪念。
瑶区公社商店的武汉知青刘华刚,离开瑶区后去了安徽定远县。这是他的全家照
公社有文化的人很少,分布在公社各单位各部门的上海知青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公社包括一个武汉知青和一个无锡老知青,共有21名知青。其中公社机关2人,中学5人,小学5人,商店7人,银行1人,粮店1人.1979年刮起回城风,21人走了18人,还剩3人留在瑶区,并且都在所在的单位担任领导工作。
岁月如梭, 往事如烟。5年的瑶区生活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只是很短的一段路。随着生命的流逝,细细小小的事情也在不断地被忘却之中,但这段经历终究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区公社驻地。瑶族青年背后的房子是公社干部宿舍。坡上的房子是公社食堂,每天供应中晚两餐。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强
1969年12月从上海奉贤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水利二团三营十三连。
1974年上调到勐腊县瑶区公社。先后在沙仁小学,老白寨小学,瑶区公社中学任教。
1979年调离云南瑶区,到安徽芜湖鲁港公社中学任教。
1983年调离安徽鲁港,到上海青浦图书馆直至2013年退休。
作者作品链接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