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水 千 秋(张志贤)
山 水 千 秋
作者:张志贤
9月21日,知青战友一行30多人,赴安徽宁国云梯乡千秋畲族村,下榻于一座叫“金果林苑”的农家小楼。
千秋村位于西天目山脚下,东南与浙江临安接壤,总面积9·7平方公里,人口1198人,其中畲族849人,占71 % 。光绪年间,畲族人分别从浙江、福建陆续迁徙而至,是安徽唯一的畲族居住村。千秋村的所在地是一条南北向的山谷,山谷不宽,发自南面的山岭,自上而下向北逐渐展开。一条柏油马路宽6米许,随着山势起伏,依着山脚蜿蜒,串连着各家各户,连着山外的世界。这儿的民居都依路而座,所以房屋的朝向不定朝南,这是他们的先人定居时就是这样格局的吧。且由于缺少平地,房屋只能傍山而筑,许多房屋硬生生的用石块垒起了数十米长、数米高的石墙,整出一小块地基,然后建造落脚之地。现如今,一般都是二至三层的农家小楼。
清晨,天色灰白。出农庄踏着柏油路,向南逐坡而上,路东的谷底,山涧的泉水在绿树的掩映下哗哗作响,自南往北,一路凯歌,此水来自海拔1130米的汤公山铜岭关。纵贯南北的山涧,把千秋村分割成东西两片,它是千秋村的命脉。山涧的东片地势稍缓而宽一些,面积约占四分之三,人口较集中,村委会也座落于此。而“金果林苑”则坐落于山涧的西片,这边的山顶,有一座水库,是村里的一个景观。
迤逦着,路边兀自一座旧亭。座西面东,古色古香。蓝匾黑联,匾书“观瀑亭”,亭首两柱,上联“太子垂簾飞珠散玉”,下联“游人赏瀑触景生情”。此亭全木,褐身灰瓦,尖顶翘檐,四柱古朴。五米见方,高六七米,南西北三面围着廊椅。亭的右侧滔声喧哗,溪瀑直挂。循着水声,只见两级瀑布错落;瀑顶之上,两山之间,一座廊桥横跨南北,激起人前往一探的好奇心。古亭、飞瀑、廊桥,在这山野之地颇具诗意。
一路上行,走走停停。靠山的一侧,有一米来高的鹅卵石垒起的石墙,护着路基。满山的山核桃树郁郁葱葱,寄托着山里人的厚望。越往上,山涧越深,涧水之声渐行渐远。山涧对面的半山腰,各式农庄依稀着,有的半遮半掩,有的华彩尽现。这些房屋是朝西的,能在这并不良好的居家环境中扎根并代代传承,可见山里人对居住地的选择是多么倔强,对生存的渴望又是多么顽强! 《宁国县志》载:“千秋关四周有畲族,凿石造田,田大者可卧、小者可坐,层层叠叠,螺旋而上数百仞”,遂有“云梯”之乡。这山水就是博物馆:山里人的先辈们,寻求一块赖以生存的立锥之地的决心,在这山水之间铺展族群前程的画卷,尽管过去了多少年,此刻都尽现眼前。人类的伟大就在于,在难以想象的的环境中,随遇而安的博大情怀、坚韧不拔的深邃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持续前进。所以我们除了对山水滋养的感激,除了对天人合一的感悟,除了对畲族先辈的敬佩,还能有什么呢?
到得山顶,水库赫然在目。库首,一尊巨大的长方形卧石,刻着“太子坑水库”。传说南宋抗敌时,有一个太子战于斯,并葬于此,因而得名。水库为水滴状,库容23·06万 m³,集雨面积0·37 k㎡ 。座西面东,居中一条10米来宽的泄洪道笔直着飞泻而下。“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南北西的山脚,杂着数幢山居。连日阴天,这早晨的水天更是一色灰白,雾气弥漫,波澜不惊。山的倒影像泥巴,模模糊糊的糊在水面。一对洁白的鹅悠哉游哉,一前一后,无忧无虑,惬意的休闲着,因为这是它们的家园呀!太子坑水库就像一座天池,滋育了山的神韵、水的灵气,罩着千秋村的福运,孵化着一代一代的生灵。徜徉水库,俯瞰山底,动感的缀着幸福的农家乐。此时此刻,在这萌萌的清晨,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神画里,山巅谷壑,鸟啼滴啭,鸡鸣打闪,虫鸣缠绵,一派宁静、温馨、祥和,浑然不知本体已与山水神合,与天地融和。
天忽然飘起了雨,仓促之间告别水库。却不走回头路,也不管下着雨,放弃快捷的柏油马路,踩着高低不平,一米来宽的鹅卵石铺成的陡峭石阶下山。鹅卵石沾上了泥水,格外滑溜,几欲滑倒,小心翼翼,目不斜视,只为一心身临廊桥,和它亲密接触。廊桥悬于山涧约3米,紧挨着山体,呈东北西南向,一枚石砌桥墩居中,支着桥面。桥面以上为全木,尖顶翘檐,高4米,长13米。两边石础木柱,柱高3米,直径0·2米,各边5根,柱与柱之间连着长条靠椅,供人休憩观赏。一座简单的廊桥,揽着一道清丽的风景,不仅凝聚了山民休养生息,顺势而为、巧夺天工的聪明智慧,更塑造了他们在辛勤的劳作之余,俯仰天地,寄情山水的自由精神。沿着石砌的山涧,太子坑水库之水跌宕而至。眼下不是丰水期,却也滔声不绝。“树接前山暗,溪承瀑水凉”。山涧中裸露的褚红色的山石秀着健硕的肌肉,清泉早已把它们洗涤得干干净净,各具峥嵘。温柔的山泉因着山石的形势,攀盘旋绕,此起彼伏,上下癫狂。桥的下游,就是适才“观瀑亭”所仰视的奔流的瀑布。视觉上,满山丰茂的深绿、浅绿、黄绿等各种植被,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在水的渗透、跳跃和波动中,演奏着天籁的乐章。它们既是静止的,又在分秒生长;既清幽静默,又漫山灵动。这不正是我们在浮躁中追求宁静,在宁静中梦想高远的心性吗?
千秋村是凝练的、快乐的,也是幸运的。俗话说靠山吃山,而今千秋的山林已连片开发,“山顶种植用材林,山腰种植经济林,山脚种植早竹林”。千秋生态竹林已达4500亩,成为宁国的“早竹之乡”, 千秋笋是宁国笋干的精品,山核桃、竹笋、茶叶、中草药等产业日益兴旺。千秋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国家3A级景区等称号。
村外,高架铁路雄伟壮观,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千秋村,何愁千秋万代的未来呢!
【知青回忆】昆 虫 鼠 蛇 记 遇(张志贤)
《知青情缘》微信公众平台欢迎你!
朋友们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积极投稿,成为《知青情缘》的读者和作者。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