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南插队纪实篇】(十):挑水(沈志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云南插队纪实篇


 作者:沈志强

语音:原野



(十)


挑  水


   到生产队第二天要正式开始“自力更生”了,一大早起来发现洗脸刷牙的水呢?原来这里没有自来水,第一天用水是老乡帮我们准备好的,现在要自己解决了,不能总是依靠老乡的吧。问清楚了,水要到水井去挑的!啊,还要挑水的啊?在上海家里从来就是一拧水龙头水就出来了的么,在这里居然要去“挑”。再看看,发现房间里有帮我们添置的崭新的白铁皮的铁桶和一副扁担,那就自己去挑水吧,我们八个人中有六个男生,就派出50%的战斗力——三个男生出动去挑水,一个扛着扁担,另两人一人一个空水桶,就这么浩浩荡荡地向水井进发了。


   水井在两三百米外的山坡下的河边,我们住的地方是在半山坡上,要穿过整个村庄再走下坡到河边,因此下去倒是蛮爽快的。到水井一看,水井的水位很浅,几乎与地面平了,站在井边用桶就能舀满,不像在上海看到过的水井都是很深的要用井绳把水桶吊下去打水,所以很容易就舀满两桶水,才发现三个人没有一个人能挑起来,桶连扁担加水至少该有六七十斤的,我们这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城市里来的娇生惯养的白面“半文盲”(不敢称自己书生)如何搞得定这事?三个人商量把水倒掉点,一次少一点,还是不行,挑起来水会晃出来——半桶水晃得凶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情况了——不行就三个人轮流先把水拎上坡,到平路再挑。其实拎也不好办,磕磕绊绊的,不如挑,上到平路就开始轮流学着挑水,把扁担搁上肩膀,怕肩膀疼,就把腰弯得像个大虾,前后两位还要帮忙拎着点水桶减轻点份量,总算可以走几步了,好在走着走着越来越轻了,因为一路走,一路水晃出来,到家也只剩下小半桶水了。你可以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在上海家里几乎没有拎过水桶更不要说挑过水桶的人,怎么会掌握挑水的技巧?而挑水又是所有肩挑的活中难度最高的一项,因为会晃出来。生活的第一关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既然挑回来的水不多,八个人洗脸都不够,那就继续挑吧,反正男劳力还有一半还没有用上呢,轮流上阵,反正记得那天就热闹挑水了,一路要穿过村庄,老乡看我们的样子既可笑也可怜,想帮我们,我们当然不要,自力更生么。

   几番挑下来,发现水还是不够用,原来两个女生用来洗衣服了,当时男生不高兴了,我们辛辛苦苦挑来水,你们倒是好,用来洗衣服。现在想想男生气量太小,也是“少不更事”,情商太低,应该主动地去为女生多挑点水来才是,让你是男生的,多干点重活是应该的。再说女生爱干净,喜欢洗衣服,谁像我们男生,最好没有水,可以理所当然的不洗衣服。


   下面发两张挑水的照片:

   

   这是我当年挑水的模样,这是锻炼过一年后的1970年拍的了,挑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你看,辛苦劳动把裤子都磨破了得打补丁了,(这可不是现在的时髦青年,好好的裤子不穿,还非要穿有破洞的,美其名曰“洞洞裤”。)我妈居然会想起来给我带了针线盒,这下倒是用上了,我就自己学着打补丁了,前面裤腿上的两片长方形的还好补,后面屁股上一片圆的就不知道如何补,以为从其他旧衣服上剪一块圆的形状的布贴上去就行了,后来才发现,这样补出来的裤子后面成了一个“平面”,没法穿的,要“立体裁剪”的,要顺着裤子后面中缝的“股沟”形状剪成两片独立的几乎半圆形的带一个凹的弧形边的,然后缝合在一起再补上去才与裤子原来的形状一致的——怎么不让女生帮忙补?我们到生产队后两三个月两个女生和另外三个男生就调到另一个生产队去了,我们村就剩下三个“和尚”了,没人能帮忙。那件海魂衫是比较新的,干活时舍不得穿,要去永康街“赶街”(即赶集)时才穿的,拍照时拿出来“显摆”一下。当年我们挑水用的还是比较先进的白铁水桶,而老乡用的是木桶,比铁桶重多了。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当年我们一个集体户的小孟同学。


   这是我们离开上海整整40周年的2009年重回生产队时拍的,发现那个井还在,但是老乡们已经不挑水,而是把管子插进水井里,用抽水机抽到山坡上的水箱里,再送到每家每户,算是“土自来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在40年前同一个位置拍的,水井依然在,只是当年为了保护水井而盖的茅草房现在已经改成煤渣砖砌墙、石棉瓦盖顶了。当天我想再去挑一次水回顾一下,借了好几家才借到一对水桶,因为现在都不挑水了。我就用借来的水桶“作秀”一下。在这张时隔40年拍的照片上,主角依旧、水井依旧、小路依旧、机位依旧,并且摄影师也依旧——当年那张照片是小孟同学为我拍的,现在是老孟同学为我拍的了。



   40周年回乡时,南胖组的徐同学也一起去的,他还特地带了个摄像机,那天他从南胖到沙沟来,我挑水时,他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下了我挑水“作秀”的全过程,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我还是像模像样的挑了两桶水上了个大坡,步履依然轻松,挑了担子也如履平地,看来四十年前练就的“童子功”没有脱功,自己佩服自己一下。最后我坚持把水挑到水桶的主人家里,连桶带水一起还给他了,主人感动了,说他们自己都好久不挑水了。视频中跑前跑后拍照的就是老孟同学。



   这天是5月16日,是我们到沙沟村查对落户的第二天,从上海一路护送我们到永德县的工宣队毛师傅来集体户看望我们,我就用我带去的傻瓜小照相机在我们集体户屋子前拍下第一张合影,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这是我在云南拍下的第一张照片,是我们集体户最早的八人组合的最齐的一张照片,后排左起:孟同学、张同学、本人和戴同学;中排左起:赵同学、毛师傅、邬同学;前排左起:华同学和盛同学,大家表情都很不错,后面就是几棵芭蕉树,用来代替“头顶香蕉”没问题,下面就是忙捞河的河谷。后来有五个同学调去了另一个生产队,八个人就再也没有凑齐过。

   岁月蹉跎,整整51年过去了。


第十篇完,待续。


作者简历



   作者:沈志强(网名:河马91)生于1952年,1968年初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1969年四月去云南省临沧专区永德县永康公社忙捞大队前进生产队的沙沟组插队落户。插队落户四年后于1973年参加了当年入学前的“文化考查”,成绩不错,被昆明师范学院录取,在物理系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楚雄教了十年高中物理。1987年调到无锡某企业工作。1992年调入无锡市人事局的无锡市行政学校(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曾任无锡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会长。2012年退休。

  爱好旅游、摄影、体育活动等。



作品荐读


【云南插队纪实篇】

(一)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沈志强)

(二)准备去哪里插队落户(沈志强)

(三)出发前准备(沈志强)

(四)继续做出发前的准备(沈志强)

(五)出发,向未知的前途出发(沈志强)

(六)火车开了,目的地云南(沈志强)

(七)坐上汽车一路颠簸到永德县(沈志强)

(八)在永德县城集训(沈志强)

(九)5月15日下生产队(沈志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云南插队纪实篇】(十):挑水(沈志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