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辅德里》中我看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高尚信仰(陈党耀)
刊头由诸炳兴专为本号设计
从戏剧《辅德里》中我看到了
早期共产党人的高尚信仰
作者:陈党耀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日子里,昨天(6月26日)晚上,我所在的小区党总支组织党员到大宁剧院观看非虚构戏剧《辅德里》,这部耳目一新的先锋派剧目让我深受教育。
为什么说耳目一新呢?此前,我也看过戏剧,像话剧、越剧、京剧及歌剧、音乐剧、舞台剧等,都有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恕我孤陋寡闻,看了这部剧很难界定这属于哪种类型的,无论从剧情编排、灯光道具、音乐布景等,都打破了观众的固有思维,显得很前卫。它把碎片化的珍贵史料用高尚悲壮的信仰串起来了。
现在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曾是辅德里625号的中共二大会址。戏剧《辅德里》以此为背景,以一批建党伟人为叙事对象,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脉络,采用非虚构戏剧再现中共一大、二大共同完成建党任务的全过程,呈现100年前革命者的命运、出路、使命和爱情。剧中台词唱词都来自于党史资料,有的是我耳熟能详的。演员一开口我就深受感动,为二大提供开会场所的李达夫人王会悟和女儿的唱段,向警予与蔡和森、王会悟与保存二大文件的张人亚对唱都入脑入耳,主题曲更是将剧场情绪渲染到最高潮。
王会悟很不简单,党的一大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船上继续开会,就是她一手张罗的。
1922年7月,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名党员从全国各地赶来在此开会。平均年龄20多岁的他们,在上海这处老式弄堂里,召开了为期八天的中共二大会议,第一次提出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以全国代表大会名义公开发表了党的第一个宣言,第一次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诞生了第一部党章……如果说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开天辟地”,那么中共二大的召开就是“伟业初成”。
这一意义重大的会议,被编入《辅德里》中,它将党史与早期革命者的个人经历,以时间为脉络徐徐展开。大幕拉开,背景镜头叠化出不断变化的上海地图,辅德里就位于1993年启动的“申”字南北高架工程的中央位置,因为重要,所以保留了下来并得以修缮。
好的艺术品有强大的感召力。《辅德里》是“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面对观众。演员们白衣白发;开头以老年王会悟的视角展开,她回忆起与辅德里相关的点点滴滴,演王会悟的女演员不仅要唱要演还要弹钢琴;《辅德里》群像式的表演中,都用第一人称叙事,将早期革命者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塑造出独有的血肉形象。
身后有观众窃窃私语,为什么所有演员都要全白?
我想,舞台上的人物都是故去的人,白衣白发,像雕塑一样。18位一专多能、一人多角的演员让早期革命者从历史中“复活”,展现出“动态油画”“活动雕塑”等具有仪式感的场面。
只是节奏有点快,导致我有时分不清谁是谁,于是不停地看上方字幕才知道是谁在唱与念;灯光根据需要时而满场光时而聚焦,突出主线人物,很好;进场第一眼看到舞台上摆放着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没有专门的演奏员而是演员兼了;背景出现快速闪动的历史镜头,18个演员各自发挥舞蹈和演唱的本事……两个小时演出,我努力跟上节奏。
那句“你会不会想他,辅德里的灯塔”记忆深刻;这是诗朗诵加合唱形式的有声党史,仿佛置身于历史课堂。整部剧留给我先锋的感觉,我想,如果把报告式语言和背诵新闻之处再删减一些,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演员功夫整体在状态上,观众艺术水准也高,跟得上节奏,最后合唱罢,全场鸦雀无声,瞬间爆发出长久热烈的掌声,然后演员分别谢幕。
出得剧院,我还沉浸在剧中:辅德里的信仰,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这些参与一大二大建党的,有很多是富家子弟,他们衣食无忧但不为自己,只为信仰,置抛头颅洒热血而不顾。
这部非虚构戏剧能让观众感到好听、好看、好懂,从而做到入耳、入眼、入心。有几段不在党的正史之内的事件也被演绎得恰到好处。如毛泽东找不到二大开会的地点,因而没能参加大会;1949年毛泽东在写给早年脱党的李达信中说:“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这是召唤李达速速前往解放区参加重要工作,后来李达重新入党了。这个情节我在不久前东方卫视播出的《光荣与梦想》中看到过;陈独秀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牺牲的悲壮场面,我在央视播出的《觉醒年代》中看到过。
还有保存二大重要文献的张人亚事迹让我感动。张人亚是中共早期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张人亚很担心一批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他冒险将文件从上海秘密转移到宁波乡下,委托老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张父接到儿子嘱托后,狠心编造了不肖儿在外亡故的谎言,将儿子嘱托的这包文件夹带在衣物中随棺落葬。此后张父默默守护着秘密等待儿子归来。然而直到新中国成立,张人亚也没有和父亲再见上一面。张爵谦生怕当年的嘱托无法达成,于是忍住悲伤揭开了衣冠冢下的秘密,将这批文件交给了国家,其中仅国家一级文物就有20余件。半个世纪后,亲属们才得知张人亚于1932年12月因积劳成疾去世,至今张人亚埋葬何处仍不得而知。张人亚和他父亲当年冒险这么做,几十载严守党的秘密,只为坚守“信仰”二字。
陈党耀,出生于上海的50后,17岁到奉贤星火农场当了九年知青。文革后考入复旦大学分校,毕业后分配到宝钢。1997年获聘新闻系列高级职称,退休后喜读书健身。
荐读:
【到菜场 进饭馆 逛食品店 刷生鲜APP 】今天我们还能买什么?(陈党耀)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