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扎根沃土展才华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扎根沃土展才华
李 烈
华应龙同志于2002年3月调入我校,现在是我校副校长,主管数学教学和教育科研,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基础教育名家”,获得荣誉称号众多,但我至今还是最习惯称他为“小华”。
为小华的教育随笔集写序,就有不能愧对他常对我说的“知遇之恩”的意思。从1996年在全国数学年会上初识他的才华,到在一所学校里共事多年,对这位年轻有为的部下,我是非常了解的。更让我不由得想拿起笔来的是,当我静心翻阅这部书稿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很愿意陪伴各位读者走进小华的“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从中获得裨益。
这本集子中的随笔,是小华多年来利用在学校上班前、下班后,外出讲学旅途的飞机上、火车里的零碎时间写下汇集而成的。
当今社会,人们工作负荷大,节奏匆忙,最匮乏定神阅读。而小华自我认识他起,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真正是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的酷爱读书之人。读书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他享受其中。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常能引经据典,一语中的。读书不仅能触发他对生活的感悟,更使他能够自由而兴高采烈地徜徉在数学教学的研究之中。由此看来,他经常性地笔耕不辍,实在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捧读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尽兴而已。
读书造就了他善于思考的品质。这种思考甚至表现为一种执拗,一种锲而不舍。体现在数学教学研究中,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中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既有数学名师的缜密、严谨,又有语文名师的浪漫才情。如此这般的独特,成就了他数学教学的独树一帜。
小华课堂教学总能产生一个强大的气场,这是所有亲临他课堂的人的共同感受。这个气场是亲和力,是他营造出的与孩子们平等的师生关系,又都不尽然。我以为还是满腹经纶的他散发出来的知识的妙趣横生,总能将孩子和老师们凝聚在一起,使他们屏息凝神,享受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快乐里。
近年来,小华在全国各地讲学时常说,他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别是与我接触后,教学思想、视野和方法都发生了质变。我不避讳,很客观地认可这一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确使小华升华了,使他跃上了理想的境界。
现在的小华不仅依然爱吃糖果、米饭,也已经钟情于卤煮、炸酱面。这种南北方的有机融合昭示出这位年轻的“首都基础教育名家”旺盛的生命力:兼容并蓄,蓬勃发展。他现在的课既含南方教育的细腻、精致,又有北方教育的大气、扎实,再插上实验二小崇尚的开放教学思想的羽翼,越发充满了行云流水般的灵动。我作为“南‘龙’北调”工程的设计者,自然也常常为此欣喜。
小华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很强,这种能力的体现来源于他对我校“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思想的实践。留给学生的空间大,则生成多,生成多,则彰显教师的教学功力。小华对学生生成问题处理的机智,怎一个“妙”字、“绝”字了得!
小华教学研究不甘于现状,富有创新精神。现在有些课经过大家研究,都已经设计得很精致了。但是,小华依然愿意上这样的课,他秉持我校“以学论教”的理念,求新求异,挑战完美,绝不重复,提出疑问,重新寻找突破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大家对小华的课总是充满期待。
尤其小华在课堂教学中对“差错资源化”的开发,非常独到。他不仅率先研究实践,而且带领我校的数学团队开展“差错资源化”的课题研究。这种研究真正体现了我校“以学论教”的教学思想,青年教师在小华的带领下逐步成长起来。
以上是我最想让读者了解的有关小华的点滴,尽管是几块碎片,但却折射出数学特级教师、年轻的教育名家华应龙同志充满教育才智的光芒。
再次翻阅我面前的这一摞书稿,尽管是随笔,但却让我品出了一个词:精致。我们每个努力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期盼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年轻人都能像小华一样日臻精致,这样你们就不仅能获得事业的快乐,更能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整个人生发射出独特的光华。
作为小华的校长、老大姐,我为小华的成长高兴、喜悦的同时,还充满期待。期待他将积累的那么多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观点、方法,提炼、综合、系统起来,再出版一本又一本的个人专著,在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上尽展才华。
李烈
有感于2009初秋的北京
(李烈:国务院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党委书记
本文来自华应龙著《我就是数学》)
※ 心到功自成
扫码关注我们
留言申请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