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谢维和:小学可以有大作为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谢维和
在我的印象中,华应龙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他特别能够学习和钻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并且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课程资源,将认知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把小学教育做得有声有色。
在我看来,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反映和体现了基础教育的规律与小学教育的特点,也包含了许多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在他的这本书里已经有许多非常典型的案例和鲜活的故事,以及他自己的总结与深入思考。我相信这些对大家一定可以有很大的启发和直接的参考借鉴。但我更想说的是,华应龙老师的化错教育及其实践,是在用他自己生动与可学的经验及其成果告诉我们,小学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地方。
华应龙是一位小学的老师,可他却做了让大学教师非常佩服的事情。在教育领域中,能够提出一个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的概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有经验的基础与理论的概括,以及可以指导教学的方法和具体的操作程序,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和接受。而华应龙老师提出的“化错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教育的概念,而且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与推广的价值。它指的是将学生的差错转化为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并且充分挖掘其中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创新人格,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化错教育既是一种刻意的设计,更是自然的生成;它不满足于纠错中之“误”,而旨在发现错中之“理”;它使学生通过化错而产生一种思考与成功之乐。因为,这种化错就是指把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差错融化为一种课程资源,有机地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变“事故”为“故事”。按照华应龙老师的说法,这种“化错教育”一般可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错是错,温暖地“容”;第二阶段,错不是错,智慧地“融”;第三阶段,错还是错,自豪地“荣”。而这种新的教育概念的生成和推广,正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所以,华应龙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学教师也可以做教育科学研究中理论建构的工作。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小学数学学科的老师,可他却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任务;在关注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他们人格的形成。我记得,他曾经将“阅兵中的数学故事(2019)”的课堂教学记录给我看,实事求是地说,这节课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些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细节在他的课里,成为了非常生动的数学课程的资源;一些看似简单的事件在他的设计中,变成了非常深刻的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案例,等等。这当然是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可也是一次高水平的德育课。祖国的强大,人民军队的威武,中华民族的复兴,深深地烙在了小学生稚嫩的心灵里。殊不知,如何能够将学科课程与德育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可是一个教育科学研究的国家重大课题。而华应龙老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小学老师也同样可以做大研究。
华应龙老师是一位理科专业的教师,可他却通过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做的虽然只是一种数学的“化错教育”,其中却十分具体地揭示和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观过知仁”的思想。这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点。它指的是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或者说,每个人的过错,往往都与他或她的人格特征有关,所以,他的过错常常也能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成绩和优点,也可以看他所犯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错误,而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看作是一种认知的问题。它背后实际上蕴藏或体现了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的某种个性特征与思维习惯。显然,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评价方法,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尤其是对于教育来说,这种“观过知仁”更加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智能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而有助于真正有效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因为,化错教育就是用心发现差错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充分挖掘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在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和理解的同时,养成和积淀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小学教师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方面,的确是可以堪当大任的。
华应龙老师讲的虽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但他却道出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观问题:即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包括学习、纪律或其它不当行为。因为,怎样对学生的某些错误做出适当的回应,是教育和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性挑战。其实,学生们学习中的某些失误,言行中的幼稚与单纯,以及各种各样的不当和过失,包括各种各样的错误等,恰恰反映了学生的一种不成熟性。小学生的某些过失或错误常常都与他们成长的阶段性有关,反映了他们的懵懂或认知水平不高。这些现象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它们恰恰反映了一种活生生的儿童的可教育性,体现了一种小学生的生长性。而这也正是教育的基础。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我们说未成熟状态就是有生长的可能性。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现在没有能力,到了后来才会有;我们表示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势力——即发展的能力”(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参看《杜威教育文集》,第二卷,第44页)。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生长,并不意味着杜绝错误,而在于从错误中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因为,“可塑性是保持和提取过去经验中能改变后来活动的种种因素的能力”(同上,第48页)。虽然适当的批评可以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是非对错的标准以及发展的方向,但针对这些过失与错误的态度主要不应该是指责、呵斥,或者处罚等,更重要的是由此去进一步认识学生,特别是对小学生学习方法、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了解,由此形成更好的指导和教育。由于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思维方法、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所以,通过这些过失或错误去认识小学生的特点,进而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帮助,恰恰是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形式。因此,应该将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看作是他们生长过程中可教育性的基础与途径,并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导。所以,华应龙老师的成功实践,说明了小学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价值空间。
小学是一个国家义务教育系统最基础的层次,是为人的成长奠基的层次,也是一个可以有大作为的地方。陶行知先生在“教员之机会与责任”(1922年10月)中曾经说道:“有人说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业,不过指大学教授而言,中学教员还勉强可以,若小学教员就难以说了。我有个浅近的解释,教员教学生,和匠人造房子一样,有的做房基,有的做中间部分,有的盖房顶,难道盖房顶的匠人比造房基的高贵么?当教员的也是如此,做小学教员不算小,做大学或中学教员不算大,大小乃对学生而言,并非事业本身上有什么分别。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和杜威都是由小学教员出身的,事无大小,全在自为之”。在这个方面,华应龙老师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而且,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许多小学校长和老师们也都做出了很优秀的成绩。我想说的是,小学可以有大作为,中国的教育就能够有大希望,中华民族就必将有一个大辉煌。
庚子年初春于清华园
(谢维和先生,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教授。)
※ 心到功自成
※ 阅兵中的数学故事
※ 战疫三:在停停走走中流连忘返
※ 战疫四:请打开生活这本书
扫码关注我们
留言申请转载